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策略研究
2023-04-29徐沛霖
[摘要]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内涵底蕴深厚,在新时代思政教育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既可以丰富思政教育内涵,有效达成教育目标,还能够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文章简要介绍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原则,详细探讨了传统文化的具体融入路径,期望能为思政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政;传统文化;融入路径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民族智慧。近些年来,国家充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倡导高校在思政教育各个环节全方位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深入感知与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利用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与思想成长,实现思政教育的提质增效目标。因此,高校要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引领功能,进一步改善思政教育效果。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改善思政育人效果
现阶段,一些思政教育者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特征,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生硬灌输复杂空洞的理论,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保证思政教育效果。而传统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载体形式,能够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具体性和深刻性。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兴趣需要,灵活引入体现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人格追求的人物故事、经典古籍等内容,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1]。
(二)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为实现民族复兴目标,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主动传播和弘扬。同时,学生的创造力较强,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思想。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后,能够融入新的元素,利用新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传播,有利于增强传统文化的鲜活性与生命力。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
为体现传统文化的融入价值,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依据思政教育规律和当代学生的实际特点,筛选适宜的传统文化内容,采用科学的方法融入思政教育过程。同时,要认真分析传统文化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思政教育目标和计划,科学制定传统文化融入方案,保证融入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2]。
(二)创新性
高校思政教育者在引入传统文化时,要深入分析学生的接受特征与兴趣需要,积极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灵活注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时代元素,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不同时代具有差异化的审美特征,部分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改变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综合应用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打造新颖有趣的思政教育课堂。
(三)实效性
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并不是盲目穿插传统文化内容,而应依据思政教育目标与学生实际生活,利用传统文化解决学生产生的思想困惑,保证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符合[3]。同时,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及时回顾、反思传统文化的融入过程,客观评价融入效果,持续优化融入思路和方法,切实保证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营造环境
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的思想与行为,如果缺乏良好的环境条件,则难以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在引入传统文化时,要充分重视环境因素,联合社会多方主体,加强校内校外协作,共同优化教育环境,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得到全面发挥。第一,优化网络环境。目前,网络技术已全面普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广泛应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网络传播内容的影响。对此,高校要积极建设网络宣传阵地,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平台广泛传播传统文化,采用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内涵,带领学生发掘传统文化所隐含的深刻哲理,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高校要联合教育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等多方主体,共同推进网络净化行动,倡导各类网络主体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具备深刻内涵的优质作品,给予当代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4]。第二,建设校园文化。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国家要求高校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教育功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因此,高校既要在思政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又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打造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高校可结合自身情况,定期组织以传统文化传播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如古诗词大赛、国学经典诵读等,有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善于利用具备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带领学生挖掘节日文化背后隐藏的内涵,高效培育学生的精神品质。此外,高校要积极建设校园物质环境,如设置文化墙、宣传栏等,综合利用各类载体宣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主动了解传统文化。总之,为保证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效果,提升思政教育效率和质量,高校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弥补思政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优化课程
为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高校要综合采取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两种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切实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改善思政教育效果。第一,设置显性融入课程。一方面,高校要将思政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依据思政课程教学计划与内容,适时、针对地融入传统文化,改善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发挥其他课程的协同作用,共同推进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例如,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专门开设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选修课,合理确定课时量,引导教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发挥选修课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道德修养。同时,高校要引导各专业课程教师参与进来,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利用课程思政元素,寻找专业知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连接点,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增强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第二,设置隐性融入课程。近些年来,大学生的接受特征、兴趣需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保证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效果。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在设置显性融入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应用隐性融入方式,科学开设实践类课程,在实践活动、教学环境中融入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属于理论范畴的内容,如果与实践相脱离,则难以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因此,高校要结合学生实践需求与思政教育目标,定期组织“三下乡”、参观文化纪念馆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在丰富学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活动蕴含的传统文化有效熏陶学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践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5]。
(三)创新模式
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并不是向学生生硬灌输理论内容,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利用创意表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善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效果。第一,丰富教育载体。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已普遍使用网络技术。新媒体的广泛普及,深远影响到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与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结合学生这一特点,高校要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以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络专栏,如“中华古诗词”、“趣味小故事”,引导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自主阅读学习,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时性,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同时,高校要增加资源投入,积极引进VR、AR等现代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与体验传统文化,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内涵,增强传统文化的鲜活性、生动性与立体性。第二,创新教学方式。从本质上来讲,“讲道理”是思政教师的主要任务。但如何让学生“入脑入心”,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过去部分思政教师采用单一、机械的讲述方式,没有融入趣味元素,脱离学生现实生活,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对此,思政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需改变以往机械呆板的讲授模式,依据学生身心特点,灵活应用小组协作、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一系列趣味元素,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年轻化语言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深度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切实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四)身正为范
教师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关键主体,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学能力、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第一,加强能力建设。教师要充分明确自身职责,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知识,依据思政教育计划提前搜集、筛选适宜的传统文化内容,综合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等现代教学方式,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生活问题、热点话题开展思政教育活动,适时、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高校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向思政教师传授先进理论与教学经验,经常组织以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研讨活动,鼓励思政教师之间分享感受与经验,依据当代学生的兴趣需要构建特色化教育模式。第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和传授知识相比,授人以“德”更加重要。如果思政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将难以有效实现育人目标。因此,高校要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组织思政教师深入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和学校规章制度,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约束个人言行举止,养成自省、自警的良好习惯,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和引导。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既可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具体性与生动性,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高校要依据新时代思政教育目标与学生兴趣需要,科学筛选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综合采用显性融入、隐性融入等方式融合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泽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赜[J].成才之路, 2022(24):25-28.
[2]马学海,李灵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4):40-42.
[3]王洪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56-59.
[4]陈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文化产业, 2021(10):108-109.
[5]邢起龙,陶剑平.百年沉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汉字文化,2021(18):177-178.
作者简介:徐沛霖(1997.9-),男,汉族,浙江乐清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