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政治吸纳:概念、内涵与功能

2023-04-29张锦翔

秦智 2023年4期

[摘要]政治吸纳作为政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过程,是政治体系基于对系统外环境的变化所进行的输出,对于政治体系的维持是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吸纳作为政治体系中对于特定群体的一种政治录用,对于政治体系中不断变化的政治现实而言有着重要影响。从政治体系的角度分析政治吸纳,对于认识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结构的变化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治吸纳;政治系统;政治过程

一、政治吸纳的概念厘定

从政治系统的角度理解政治吸纳,重点在于厘清政治吸纳的概念及其内涵,西方学者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对于理解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吸纳具有较强启示作用。

从政治系统论的角度分析政治吸纳,伊斯顿在其著作中表述到,西方历史中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政治系统所出现的转变。政治系统通过使新的团体进入政治系统,而使政治系统得到维持[1]。总体来看,伊斯顿在政治系统理论中表达了政治系统过程中吸纳对于政治系统维持的重要性,对政治吸纳的概念有前驱性的贡献。

我国学者对政治吸纳的认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和新阶层出现逐步加深的,如景跃进认为“吸纳”针对的是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结构裂变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在组织技术方面作出的制度性回应。对于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的新生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吸纳”策略,有利于维护既有统治秩序和扩大执政基础[2]。弓联兵认为吸纳侧重于政治体系对社会笼络,使社会精英自下而上的主动投入到已有政治体系中[3]。郎友兴认为,所谓政治吸纳通常指的是,政治体系对社会变迁过程中新兴利益群体的权利诉求和参与行动的纳入与整合过程[4]。

本文将政治吸纳定义为是在政治系统对于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反应,包括使社会精英进入政治系统内部并担任一定角色,将其要求纳入政治系统的渠道建设,还包括通过政治系统使来自某一群体的要求进入政治系统的过程。政治当局为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对于环境即社会中的关键性客体进行吸纳,使其进入政治系统为其服务,以便更利于政治系统的维持。

二、政治系统视角下政治吸纳的内涵

政治吸纳作为一个政治过程,既有政治当局对社会所施加的影响,还反映出社会对国家政权施加的影响所作出的变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由此,依次从吸纳主体、吸纳客体、吸纳条件、吸纳导向和吸纳的目标导向五个方面对政治吸纳这一过程展开分析。

(一)吸纳主体之于政治吸纳

在政治系统理论中,政治吸纳的主体是政治当局。政治当局具有使所处的环境中的要求转化为约束性输出的能力。政治当局基于更好地使系统维持和运行有选择性的将新兴群体纳入进入政治系统。政治当局需要识别进入政治系统的代表是否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影响。一方面通过选择进入系统的关键代表使这一群体能够紧密地围绕在政治系统的周围,遵从政治系统的意志与输出;另一方面如何使这些进入政治系统的关键代表在所属范围内发挥建设性作用。

(二)吸纳客体之于政治吸纳

政治吸纳的客体是指随着社会环境变化,愿意遵守政治当局所建立的典则和规范群体,并从政治系统外得以进入政治系统内的群体。政治吸纳的客体在联结某一特定群体与政治系统之间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使分化后的群体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而有序地进入政治系统。在政治系统输出公共产品时,吸纳客体可以使政治系统的反馈变得更加积极有效,从而使得政治系统内部形成良性互动。

对于被吸纳者而言,在政治系统内部,更容易实现利益表达,可以将诉求在系统内向上传递。如何更好使被吸纳者成为政治系统和特定群体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一方面,需要培养被吸纳者对于政治系统所要求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则需要发挥政治系统的监督机制。

(三)吸纳条件之于政治吸纳

吸纳条件包括政治主体对于环境的变化的识别、政治客体对于政治系统的遵从、其他社会群体对于政治吸纳这一过程的认可。

1.政治主体对于环境变化的识别。为达到信息的有效输入,需要对政治系统所处环境的变化进行辨识。政治当局通过提供途径与机制使政治吸纳这一过程运行。通过政治吸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代表集中反映,既能对大量信息进行初步地梳理,又可以使政治参与与政治表达有序进行。

2.政治吸纳的客体对于政治系统的遵从。政治吸纳的客体是来自于社会环境中,与政治过程相对而言缺乏紧密联系。政治吸纳的客体需要进入政治系统并遵从政治系统内的典则和规范。能够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并愿意遵从政治系统的典则和规范是政治吸纳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之一。

3.其他社会群体对政治吸纳这一过程和其运行结果的认可程度。社会公众对于政治吸纳的认可是政治吸纳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条件。假若社会公众对政治吸纳运行的过程或结果表示不认可,一方面会使政治当局的形象受挫,降低其公共权威性;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则会对政治系统产生质疑,对于政治系统的信任降低,可能会使社会公众与政治当局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对于政治系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四)吸纳环境之于政治吸纳

政治吸纳作为一个政治过程,是为了使政治系统维持。政治当局面对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所做出对政治系统的调适。吸纳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政治系统内部的整体环境。对于社会环境而言,政治系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对于政治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新兴利益群体的出现。此为政治系统外部的环境变化。而政治系统内环境的变化,表现为政治系统需要对环境做出调适。在不同的情形下政治系统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会选择不同调适方式,比如使更具代表性的群体进入政治系统。

(五)政治吸纳的目标导向

在政治系统理论中,最终的目标是维持政治系统的运行。政治吸纳作为一个过程,在过程中的目标可以表现为政治当局因应环境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对于政治参与的促进,在多个面向中对于不同群体利益政治系统所做出的反馈可以使政治系统的输出更加有效。其次,通过使不同群体的代表进入政治系统,更为集中地表达。伊斯顿在论述政治系统时曾说明每个政治系统都必须想办法控制要求的数量[5]。吸纳客体由于其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某一群体的利益进行了整合和汇总,对于要求的数量进行了控制;由于吸纳客体受到政治系统的引领,对于要求的内容、在政治系统与社会群体的协商中起到了某种意义上的中介和缓冲作用,维护了政治系统的社会环境和谐和政治运行中的稳定。最后,政治系统中通过使吸纳客体可以使社会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更加围绕在政治系统周围,使政治系统的作用在各个层面有效地显现,进而使政治系统更好地持续。

三、输入与输出——政治吸纳功能解读

政治系统通过政治吸纳这一过程实现各个方面的效用,主要可以概括为协商功能即“输入要求与支持”、组织功能即“更新权力力量”、社会功能即“疏导精英群体”以及政治功能“输出一致意见和统一行动”。

(一)“输入要求与支持”-政治吸纳的协商功能

政治吸纳的客体不仅包括各类新兴利益群体,还包括政治系统之外的各类要求。通过政治吸纳,使政治系统增加了新的渠道与途径,对于民众的意见和要求做出更清楚地辨别,且可以在政治系统与社会环境中起到中介和缓冲作用,可以促进政治系统对社会团体的引领,并在进一步根据现实进行调整以顺应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利益,使得社会价值得到更加权威地分配,从而最终保证政治系统可以有序稳定地维持。

(二)“更新权力力量”-政治吸纳的组织功能

政治系统通过政治吸纳完成对新的群体的政治吸纳,对系统进行调整。政治吸纳对于政治系统而言可以使权力力量得到更新。通过更新权力力量,使政治力量能够引领社会力量发挥效用。对于政治系统而言,通过吸纳有关的具有社会认同度且愿意遵从政治系统的典则和规范进入政治系统,使得权力力量得到更新。从政治系统外逐步进入政治系统,在政治系统内部再逐级向上传递来自社会环境中的要求,由此系统内部的权利结构与权力力量的变化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显现。

(三)“疏导社会代表性人群”-政治吸纳的社会功能

对于政治系统当局而言,通过政治吸纳将社会群体纳入政治系统,使得要求输入变得更加明确、清晰且有序,可以有效地感知系统地要求变化并进一步控制输入。此外,系统通过政治吸纳增加了新的社会群体,增强其政治代表性,并进一步强化其在社会环境中的权威性。对于政治系统而言,进一步增加散布性支持,并获得来自新的群体的特定支持。

社会代表性人群被吸纳入政治系统后,使得来自各个利益群体的输入更加有效,对于引导广大民众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林南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资源是附着在位置上的[6]。在这种情形下,民众更易于被吸纳入政治系统的社会代表性人群反馈要求,从而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环境所施加于政治系统的压力,使得政治系统更加高效地分配社会价值。

(四)“输出一致意见和统一行动”-政治吸纳的政治功能

政治吸纳保证了通过体系内的通道和秩序进行政治参与和政治交流,使得政治参与更加秩序化。政治系统通过政治吸纳对特定的群体而言增加了要求输入渠道,增强政治系统的代表性。通过被吸纳者作为桥梁和纽带,增加了输入和输出的缓冲位置,赋予了政治当局面对不同的情形进行应对的空间,对于系统的维持而言是重要的。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还可以借助这一过程更好地对特定群体进行利益整合。

政治系统通过政治吸纳最终要输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公共产品。政治吸纳通过协商达成共识,联通了社会环境与政治系统、政治系统各个层级,从而使得政治系统可以在输出端形成一致意见和统一行动,以实现政治系统的顺利运转、维持政治稳定,进而使整个社会实现良性互动。

四、结语

政治吸纳是政治制度外围对于社会群体利益表达和协商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群体利益日益多元化,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如何引领社会群体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有利于政治系统切实起到应有的作用。一方面,政治吸纳是政治系统面对广泛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对社会代表性人群的引导,更切实有效为维护政治系统的权威,且在政治制度框架内对各类群体要求进行整合和控制;另一方面,政治吸纳使社会代表性人群进入政治系统,社会精英对现有社会环境中的不同意见和建议进行表达,也可以对政治系统的运行起到一定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24-25.

[2]景跃进.转型、吸纳和渗透——挑战环境下执政党组织技术的嬗变及其问题[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1,7(1):30-54.

[3]弓联兵.政治吸纳与组织嵌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4]景跃进,等.《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的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14.

[5][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71.

[6][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2-34.

基金项目:2022年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名称:“夯实党在新疆的执政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22ZJFLY51)

作者简介:张锦翔(1996.12-),女,汉族,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政治发展与边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