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扶智“四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
2023-04-29李琦
[摘要]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相统一,是新时期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帮助真正有困难、有需要大学生的一种有效举措。本文指出了构建“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应遵循的精准资助、多元资助和权责对等原则,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解困、育人、成才、回馈四个角度总结了减轻贫困生的经济负担、开展知恩感恩教育和诚实守信教育,以及夯实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等建议,为新时期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体系;扶志扶智;精准资助;四位一体
2017年12月份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发展型资助体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的良好品质。”发展型资助体系是对传统救济型、保障型资助体系的一种革新,它以物质层面的资助为基础,在满足受资助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和生理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自强教育和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受资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一、“四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精准资助原则
高校在构建“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时,必须要加强精准资助,让那些真正贫困的学生获得资助。精准资助原则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第一是资助对象要精准,除了常规的发放调查问卷、辅导员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外,还可以借助于校园大数据,掌握学生校园卡的消费数据,作为评估贫困大学生的重要指标[1],通过多方考察、核实,保证受资助的对象确实来自于贫困家庭、确实存在经济困难;第二是资助标准要精准,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资助政策,以及本校的具体情况,将资助标准在校园官方网站上进行公示,以便于全校学生共同监督,这也是避免暗箱操作的一种有效途径;第三是奖助学金的发放时间要精准,由于贫困学生几乎没有多余的存款,一旦奖助学金发放不及时,可能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因此,学校方面必须及时、足额的将奖助学金发放到贫困生手里。
(二)多元资助原则
一直以来,高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时,主要采取发放奖助学金等单一方式。这种资助虽然客观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但是也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受资助的学生容易对资助产生依赖,形成不劳而获的心理。因此,高校在构建“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时,必须要遵循多元资助原则,例如围绕“四位一体”中的成才环节,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通过智力付出获得合法收入。这样一来,就可以从“他助”转变成“自助”,不仅减轻了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而且在运用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我的能力。
(三)权责对等原则
从理论上讲,高校为学生提供资助是不求回报的,但是为了能够让发展型资助体系良性运转,以及培养高校学生感恩意识,在构建“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时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要让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后,如果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也要尽量地帮助他人、回馈社会[2]。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向母校捐款并设立创业基金,为其他来自贫困家庭但是有创业需求的学生提供创业补贴,帮助更多的学生圆一个创业梦。
二、“四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解困是高校发展型资助的基础要素
1.减轻贫困生的经济负担
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贫困大学生来说,经济困顿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会与课程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息息相关。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虽然可以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方式解决学费问题,但是进入大学校园后的各项开支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一笔“巨款”。高校在资助贫困生时,应当尝试多种措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除了国家提供的助学金、奖学金外,还可以联系学校食堂、学校超市等营利机构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让他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付出获取一部分经济收入。只有解决了贫困大学生最基本的生理和生活需求,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才能让他们专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2.关注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应当重点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给予物质帮扶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要创新资助方式,防止部分贫困生因为自卑、敏感心理,或者是害怕其他同学嘲笑而不愿意主动申请资助的情况。例如,高校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并分析学生校园卡的消费数据,如果有的学生连续一个月的日平均消费金额不超过30元,说明生活较为艰苦;然后再联系这名学生的辅导员了解详细情况,如果确实存在家庭困难,即可认定为贫困生。学校可以将补助金按月打入贫困生的校园卡中,既起到了扶困效果,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窘迫状况,同时又能保证资助工作的隐蔽性,维护贫困生的自尊心。
(二)育人是高校发展型资助的核心内涵
1.知恩感恩教育
除了国家政策规定的奖学金、助学贷款等资助方式外,高校也会联合一些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为贫困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补助。例如,笔记本电脑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是以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无力支付购买笔记本的钱款,高校与联想、惠普等企业合作,制定贫困生补助计划;学校在核实贫困生名单后,由企业以租赁的形式向贫困生提供笔记本的使用服务,租赁费用由学校代为支付,这样就可以让贫困大学生也能用得上笔记本,满足其日常学习需要[3]。高校在联合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为贫困生提供资助时,也应当同步开展感恩教育,让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能够知恩、感恩,在将来有所成就后也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继续资助其他有需要的贫困学生,从而让更多有需要的学生能够获得帮助。
2.诚实守信教育
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家庭和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原来一些经济贫困的家庭,在地方政府的帮扶下逐步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供大学生完成学业。这样一来,学校方面应当及时将这部分学生从贫困生名单上除名,以便于把资助机会留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大学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名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展开全面调查,学校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和真实状况之间存在信息差。为了实现精准资助,要求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必须同时开展诚信教育,让贫困大学生能够养成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在申请资助时,能够如实填写家庭状况,不夸大、不虚报;当家庭经济条件好转后,主动向辅导员说明情况,经评估不符合贫困资助标准后,及时让出贫困资助的名额,把机会留给其他真正需要资助的同学。
(三)成才是高校发展型资助的最终目标
1.夯实专业技能
高校可以尝试以下措施进一步夯实贫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一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奖学金,如单科奖学金、职业技能竞赛奖金、创新创业比赛奖金等,相比于没有太高门槛的助学金,设立多样化的奖学金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贫困大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保持力争上游、拼搏进取、自立自强的奋斗意识和竞争精神[4],在这一过程中既增强了个人能力,同时又减轻了经济压力二,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方式,为每一名受资助的贫困生安排一位专业能力出众、有责任有耐心的学长,解答贫困生在专业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三=选择一批成绩优异、钻研好学的优秀贫困生,为其提供名校访学、交换留学的机会,拓展视野、提升技能。通过上述举措,让贫困生也能获得成长成才的机会,更好地实现发展型资助的最终目标。
2.增强就业技能
近几年应届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毕业以后迫切的想要找到一份薪酬合适的工作来补贴家用或维持生计。基于这一需求,高校创建发展型资助体系,增强贫困生的就业技能存在必要性,一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开展就业指导大会,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且引导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防止部分学生产生眼高手低、挑三拣四的心理;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受资助学生的专业、特长、兴趣、志向等,由就业指导教师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书。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目标,对提高就业率有积极帮助。
(四)回馈是高校发展型资助的重要动力
1.营造感恩回馈风气
感恩回馈是“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促进发展型资助体系实现良性循环,并让更多贫困大学生从中受益。在前面的感恩教育环节,受资助的大学生对国家、学校、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方面提供的资助产生了感激心理。学校方面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宣传等方式,继续提升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营造感恩回馈风气。例如,高校可以联系那些曾经受过资助并且取得一番成就的校友,邀请他们回到母校开办讲座,一来是向大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用个人的真实经历激励大学生奋发昂扬、拼搏进取;二来可以借此机会表达对母校当年无私资助的感激之情,让其他受资助的学生也能以此为榜样,常怀感恩之情,以此让更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弟、学妹也可以得到资助,从而将这种无私奉献、感恩回馈的精神传递下去。
2.开展感恩回馈活动
除了做好宣传教育外,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感恩回馈活动,进一步激发受资助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去回报社会、建设国家[5]。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受资助的学生在校庆日、重阳节等特殊节日里,去退休老教师家里进行慰问活动,通过帮做家务、表演节目等方式,丰富老教师们的生活;在聊家常的过程中,感受老教师们为学校发展默默付出的无私精神,从而让贫困大学生树立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志向。对于受资助的贫困学生来说,参加感恩回馈活动,还能够让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资助机会,从而更加用心的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锻炼专业技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提升自我,争取在将来有机会、有能力支持高校的资助事业。
三、结语
新时期“四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在满足贫困大学生最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将资助工作的重心从“扶困”向“扶智”和“扶志”转移,侧重于提升受资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通过构建更加成熟的资助体系、提供丰富的资助模式,以及加强对资助工作的监督管理,才能让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大学生得到应有的帮助,并在学校的资助下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娜.以“精准资助”的方式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9(8):218-220.
[2]杨木,郭桂贤,俞洲.后脱贫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高校学生工作研究,2022(1):135-143.
[3]郑丽群.构建“一二三四”资助育人新体系——以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大陆桥视野,2022(12):118-120+123.
[4]邓小明,钟芳晖.中职贫困学生立体化资助模式构建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21):109-110.
[5]魏浓,魏星,刘淑君.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资助与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研究[J].学园,2018,11(17):191-192.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立项课题,项目名称:扶志扶智“四位一体”高校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883)
作者简介:李琦(1982.4-),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