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上链”:创新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有效路径
2023-04-29周建青龙吟
周建青 龙吟
[摘要]网络平台内容监管是否有效,对于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网络平台内容监管存在的现实困境亟待纾解,区块链因其技术特性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监管工具从而助力监管。基于对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现实困境和区块链本质特性的分析,构建“适配—赋能”的分析框架,在明晰区块链技术与网络平台内容监管关联契合的基础上,依照区块链技术及特征对纵向监管全周期流程进行分阶段技术赋能,并以“网络洗稿”现象为例验证理论分析框架。“平台上链”创新了内容监管路径,破解了现有监管困境,提升了网络平台内容监管能力及其效率。
[关键词]区块链;网络平台;内容监管;技术赋能;“网络洗稿”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608(2023)05-0051-09
网络平台内容监管是指平台对用户账号管理、内容发布与版面页面审查、跟帖评论审核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信息内容传播的新渠道,但同时网络空间存在大量的违法与不良内容。平台作为信息内容传播的重要渠道,需要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而履责的关键在于做好网络平台内容监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平台在网络生态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数字化环境下,新兴技术与各领域应用的融合及技术赋能成为一种趋势,区块链技术便是其中之一。2021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当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供应链[1]、国家治理[2]等领域的应用为网络平台内容监管领域提供启示。食品安全监管[3]、信用信息监管[4]等区块链技术赋能的理论探讨表明,其技术特征蕴含优化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内在价值,为监管困境提供新技术方案与保障。“平台上链”是指区块链技术赋能网络平台内容监管,其目的旨在创新网络平台内容监管路径。作为一种新型监管工具,区块链技术嵌入现有网络平台内容监管模式为其提高监管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政府通过“发包制”赋权网络平台进行内容监管[5],网络平台作为网络信息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主要信息枢纽,担负着对内容进行审核、处置等监管责任[6]。《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文件诠释网络平台在内容监管方面的重要性。当前,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一是从平台监管执法和内容规制的角度,监管机构一般通过约谈机制落实规制信息的传递,将公法监管任务从政府转移至平台[7],但目前平台执法监管机制还有待完善[8],有学者提出从管理制度和监管技术两个方面落实平台内容规制责任[9];二是从平台治理的角度,平台监管机制应从“管控”走向“治理”、从“统一管理”走向“分类治理”,应构建法律机制与网民自律机制[10],从技术圈层和社会圈层两方面探索平台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模式[11],并且重视平台治理中关键方之间的互动,包括平台、用户、广告商和政府[12];三是从平台社会责任履行的角度,构建契合平台情境的社会责任生态化治理范式,其核心是分层次、跨层次、全景式治理与网络化共治[13],同时通过大数据授权方法,帮助平台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14]。
区块链技术诞生之初,学者们都注重技术的理论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区块链应用场景,比如政府治理、新闻传媒等领域,这对于区块链技术赋能网络平台内容监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政府治理方面,区块链能够解决“数据孤岛”和“数据确权”的问题[15],提高政府数据的安全性,促进政府阳光化以及增强公信力[16],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17],构建向政务服务的跨部门数据共享模式[18],但从政治角度来说,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并不能影响政治的中心化,只是一种组织中心化[19]。在新闻传媒方面,区块链技术从某一方面重构传媒生态环境,新闻平台Civil的成功创立是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20],区块链在新闻真相的寻求[21]、版权保护[22]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区块链技术为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完善的技术方案。
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众多场景证实其能够使赋能对象原有困境得以破解、原有模式得以创新。前人不同领域(政府治理、新闻传媒等领域)的研究为本文提供应用扩展的空间,虽然区块链技术逐渐兴起,但区块链技术赋能监管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23],目前,对网络平台内容监管流程技术赋能路径的研究较少。那么,区块链技术赋能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路径与内在机理是什么?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现实困境何以从技术嵌入的角度得以突破?鉴于此,本文在分析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构建“适配—赋能”的分析框架,探讨区块链如何技术赋能平台内容监管的创新路径,并以“网络洗稿”现象为案例验证理论分析框架,为提升网络平台内容监管效能提供参考。
二、分析框架:基于现实困境与区块链技术特征
现有网络平台内容监管因其自身限制在监管过程中出现监管困境,新技术的嵌入是对现有监管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在探讨区块链技术赋能平台内容监管之前,深入分析其现实困境对于分析框架构建以及赋能路径优化具有目标导向。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现实困境与区块链技术特征是技术赋能的主要切口,由此构建“平台上链”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现实困境
网络平台内容监管是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4],政府赋予平台内容监管行政权力的同时,平台也应履行内容监管的主体责任与义务。在自媒体时代,平台在带来信息快速传播便利的同时,面对网络素养参差不齐的网民生产复杂多变的内容,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台海量内容与无法逐一审核的冲突
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内容的生产者。随着网络用户的日益增长,网络用户在网络平台的账户注册以及内容生产的操作逐渐攀升,内容生产的速度呈爆炸性增长。例如,抖音每天上传数千万条短视频,微博每天生产数以亿计的信息数据,并且存在图文类内容、音频、短视频等多种类型,如此海量的内容导致平台很难进行逐一审核。平台内容审查主要分为技术审查与人工审核,技术审查主要通过大数据关键词过滤技术,因为技术过滤很容易被网络用户用特殊的方式进行规避,所以人工审核比较可信,但目前专职审核人员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人工审核人员面临巨大压力,很难实现对内容的逐一审核。比如,2018年,快手被约谈后,其迅速将审核编辑团队从2000人扩大至5000人,可见,其原有人工审核人员数量无法满足平台内容审核需求。
2.内容监管方式与监管效率的冲突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即时、交互、匿名、海量信息、缺失把关、扁平化传播的特点,决定了不能采用传统媒体的方式来监管网络内容。首先,平台监管效率不高。目前,网络平台多采取账号管理、内容审查、传播监测、事后处置等监管程式,因为管理层级较多以及内容庞大,监管流程比较烦琐,所以平台监管明显滞后。其次,技术监管手段存在缺陷。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关键词过滤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其他新兴技术应用内容监管较少,由于都是机器监管,在具体判定某些内容是否为不良信息时还存在技术难度,特别是对同义词以及近义词的界定,因此技术和过滤标准设定的缺陷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平台内容监管效率。
3.平台监管与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的冲突
平台在履行内容监管义务的同时,也有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的义务,由于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政府与平台之间出现信息壁垒,两者之间不能及时进行沟通与协作,使得政府与平台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逐渐扭曲,导致在内容监管方面行政监管权力垄断。比如,2021年10月23日,《长沙河西沦为疫情重灾区》的文章席卷平台,由于信息壁垒的存在,政府第一时间未获取相关信息,导致谣言满天飞,造成社会恐慌,政府直到10月25日才做出辟谣公告。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的困境。
4.平台内容问题复杂多变与相关法规滞后的冲突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上升、网络用户的增多以及网络用户素养的参差不齐,平台内容问题呈现复杂多变的特性,随时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以至立法速度难以跟上,在网络空间我国还存在许多“法律真空”地带。国家网信办从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出台了《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等5个规定,这些规定碎片化、应急性特点明显,缺乏前瞻性与系统性。平台制定的相关社区规则通常大多根据“九不准”和“七条底线”等禁止条款进行编撰,但其规则较为宽泛,导致平台规则的补充往往是在某一事件发生之后,属于事后的修补修复工作,存在明显滞后性和碎片化。
(二)区块链本质与分析框架
对于区块链技术特性及本质的正确认识是赋能的前提。区块链技术由中本聪于2008年提出,意在解决双方交易的信任问题,是虚拟货币——比特币的底层逻辑技术。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加密链式区块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25]。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高度信任的分布式账本系统,是一种以区块为链将节点连接的数据结构。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技术有分布式账本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共识机制以及智能合约,主要特性有去中心化、高度信任、安全透明、不可篡改、可溯源等。基于上述现实困境与区块链技术的本质特性,下面对“平台上链”的优化路径进行逻辑梳理以构建分析框架。
监管困境的冲突分析对于区块链技术赋能破解困境具有强指导性。在对现实困境与区块链本质认识的基础上,破解当前网络平台内容监管困境、创新内容监管的一条有效路径是区块链技术嵌入网络平台内容监管,而一项新技术的嵌入赋能往往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嵌入对象与被嵌入对象之间的适配性,即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共性,区块链的技术优势对于破解当前监管困境是否具有天然优势,讨论技术赋能的可行性如何;二是如何赋能,即区块链技术如何通过技术特性对网络平台内容监管模式进行赋能,描绘技术赋能的过程机制,探讨技术赋能的可操作性如何。鉴于此,构建“适配—赋能”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探析“平台上链”创新平台内容监管的优化路径。首先,技术赋能之前,对被赋能对象与赋能技术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是基础,事关技术赋能的嵌入程度与有效性,以此实现技术赋能的最优路径。区块链技术特性与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结构适配与耦合性是技术赋能的基石,从优化网络平台内容传播与监管方式、加密个人信息和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正面内容生产与主体信任构建、落实责任认定与平台规制代码化四个方面探讨两者之间的适配程度。其次,分析两者具有较好的关联性之后,技术赋能的过程亟待探索,用户注册、用户账号管理、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审查内容、平台发布内容、用户评论反馈传播、平台处理等流程构成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全周期系统,以区块链技术及其特征对其全周期流程进行赋能,分阶段分流程对口赋能,塑造全流程的技术赋能过程。
三、适配阶段:区块链技术与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关联契合
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技术赋能有效性虽得以论证,但对于网络平台来说,其组织架构的不同导致其赋能路径存在一定偏差,所以,在阐述区块链赋能路径前对区块链与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适配性进行可行性分析,其内涵在于两者之间的关联契合程度。
(一)优化网络平台内容传播与监管方式
平台监管目前是政府与平台的中心化结构,虽然用户是较为独立的个体,但在内容传播过程中依然受到限制。分布式账本与去中心化能够消除这种限制,分布式账本技术是基于区块链上的所有节点而言,保证所有节点能够同时完成行为动作,实现每个节点的分布式数据独立储存,从而消除中心化,达到去中心化。所谓的去中心化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如果是中心化的系统,一旦某个节点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塌;去中心化的所有节点都是独立的,进行数据存储传播都互不干扰。在分布式结构下,用户、平台享有同等的地位,拥有同等的发言权和信息内容传播权,用户传播内容能够直接沟通内容使用者,不再需要平台第三方从中干涉,用户的话语权与相关利益能够得到保证,并且去中心化结构能够避免内容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批量泄露。平台监管的目标是打造一种平台、政府、网络用户等多主体进行协同监管模式,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能够将其所有监管主体真正串联起来,实现多元协同,合力监管。
(二)加密个人信息和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个人信息数据泄露和网络知识产权侵害严重,滴滴打车平台因泄露个人交通数据而被约谈,非对称加密技术为个人信息与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可能。非对称加密技术是指在加密和解密的过程中,通过特定加密算法,使用两个非对称的密码(公钥和私钥)进行信息加密,保证了信息数据的安全。平台贩卖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之一,平台获取用户相关信息数据,通过运营或贩卖的手段来获取经济利益,这种现象在非对称加密技术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虽然链上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但在链上的用户信息是加密的,只有用户才有权利公开数据,从而杜绝个人信息的泄露,并且信息是不可篡改的。链上所发布的信息内容所属者都是可以溯源的,可以清晰界定相关知识产权的权属。
(三)激励正面内容生产与主体信任构建
区块链的相关技术特征——共识机制能够促进健康内容生产,共识机制是指只有通过大部分节点的认同和共识,信息数据才能在区块链上写入以及传播[26]。平台内容的生产通过共识机制可以对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侧面激励用户对正面健康信息进行生产与传播。因为信息不对称,内容生产者、服务平台运营者、网络内容使用者以及政府等主体之间很难建立信任,所以往往通过第三方中介进行信任担保,但第三方担保同时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安全隐私问题。区块链的高度信任特性为其搭建了平台,两者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契合性。区块链通过共识机制以及公开透明特性,不需要通过传统的第三方进行信任担保,形成透明的多方交叉监督,从而建立无须第三方的信任关系。
(四)落实责任认定与平台规制代码化
平台监管中的责任认定和人工成本控制是一个难题,时间戳技术与智能合约为其提供解决路径。区块链通过时间戳技术等将信息数据保存在区块中,并且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这便是可溯源机制,每一个节点发布的内容信息都可以通过可溯源机制找到其源头发布者。在平台内容监管中,可溯源机制能够完美地提供相关证据,精准定位责任主体,同时也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因为用户一旦发布虚假信息,主管部门可在第一时间溯源找出发布消息的节点并处罚。智能合约是一种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和程序,通过设置条件的触发启动整个合约流程,过程中自动执行,无法进行干预篡改,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保证真实性与可靠性。目前,平台主要通过人工的方式对网络用户触犯平台社区规则以及法制法规进行处罚,基于智能合约便可让平台社区规则和法制法规代码化,一旦用户触发规制的某一条件,相关合约便自动运作进行处置决定。此举降低人工成本,并且合约过程中每一个节点都可以监督,保证其有条不紊进行。
四、赋能阶段:区块链技术嵌入网络平台内容监管路径
区块链技术与网络平台内容监管较高的关联契合度为赋能路径提供理论支撑,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平台内容监管亟待探索。网络平台内容监管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是对一个内容或多个内容同时或交错监管的过程,从纵向时间线的角度看,其流程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用户账号管理、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审查内容、平台发布内容、用户评论反馈传播、平台处理等七个主要流程,所有流程形成一个时间序列的全周期模式(由于用户注册为用户独立操作,故在下面区块链技术赋能时不考虑此项,对其余六项进行赋能分析)。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时间周期流程恰恰成为区块链技术嵌入的有效路径,不同的技术特征在不同的监管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下面从监管流程的关键环节,通过分阶段技术嵌入环节,探讨区块链如何技术赋能网络平台内容监管,提高监管效率与能力(见图2)。
(一)用户账号管理
用户账号管理是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第一道防线,当前账号管理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账号的名称信息违法违规、大V名人账号的虚假粉丝、给未成年人租赁违规账号,甚至有违法违规账号“转世”的离谱操作。区块链技术能通过其技术与特性解决上述问题:第一,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将有关违法违规的信息代码化,一旦有关账号信息触发智能合约中的条件,便会自动执行不允许账号注册或其他惩罚措施。第二,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让每一个用户节点都能够参与用户账号管理工作,当大部分节点用户认为其账号存在违规信息时,平台将会对其账号进行封禁工作,从侧面加强账号管理的效率,减少平台的账号管理责任。第三,对违法违规的账号“转世”操作进行精准识别,一旦以前有违法违规操作,区块链通过其时间戳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对其操作进行信息提取,确定其账号所属,从而进行账号管理工作。
(二)用户生产内容
用户生产内容是由用户自主进行内容创作,但由于现在中心化平台的管控,平台利益与用户利益存在一定的冲突。比如,用户发布原创内容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大多是由广告、流量决定的,而广告和流量的量化界定是由平台赋予的。区块链技术能够保障用户利益:第一,区块链通过其激励机制(为节点创造出区块,便会得到虚拟货币的奖励)促使每一个用户生产优质内容,只有生产优质内容,其点赞、评论、转发的数据量就越高,从而虚拟货币的奖励便会越高;同时,区块链通过其时间戳技术会将每一个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保存并且不可篡改,一旦用户发布虚假或违法信息,用户便无处遁形,从侧面支持用户不发布虚假及违法信息。第二,区块链通过其分布式账本技术,使内容生产者与使用者不再需要跨越第三方平台的干涉,可以直接点对点地进行信息交流以及利益交换,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原创者的话语权及其相关利益。
(三)平台审查内容
平台审查内容存在当前审查内容多与专职审查人员严重不足、技术手段单一等冲突,从而影响平台审查内容的效率。区块链技术能提高其审查效率及速度:第一,区块链通过共识机制让所有人都参与审查工作,对某一内容,只有节点共识数量超过50%,才认定其为合格内容,此内容才会通过内容审查;相反,如果超过50%的节点为虚假内容,那么平台会认定此为虚假内容,不通过内容审查,并且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其内容审查的准确度会越高,赋予每一个用户节点内容审查的权利,通过集体智慧解决现有专职审查人员不足的问题。第二,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将虚假信息认定代码化,一旦在审查内容过程中发现虚假信息的触发条件,合约便会自动执行认定审查内容不通过,甚至对发布其内容的用户进行虚拟货币罚款。
(四)平台发布内容
平台发布内容是指平台把审核通过的内容向网民公开。当前中心化结构的平台很容易形成数据壁垒,导致信息共享机制不足。区块链技术能消除其数据壁垒:第一,区块链通过其点对点传输技术,对传播内容进行点对点的直接传输,使内容呈指数型传播,从而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第二,区块链技术通过其高度信任特性,将平台、用户建立高度信任关系,信任关系下平台保障用户内容生产的利益获取,同时,用户集体为平台监管提供保障。第三,区块链通过其非对称加密技术,在内容发布的过程中,对发布的信息内容公开透明化,使每一个节点都能看到,但对用户的个人信息是双重加密的,只有在用户放权的情况下才能观测,以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第四,区块链通过其分布式账本技术与去中心化,使各主体以及各个用户节点实现数据内容的直接共享,打破其原有的“数据孤岛”。
(五)用户评论反馈传播
用户评论反馈传播是在平台发布内容后,用户对评论内容的二次传播以及反馈。区块链技术能够保障用户评论有效进行:第一,区块链通过其点对点传输技术,将用户形成点对点的信息内容直接传输,二次传播相比较平台内容发布更需要其点对点的迅速传播,呈叠加式、裂变式传播。第二,区块链通过其分布式账本技术,用户内容评论不需要通过平台的管理,直接让用户和其余用户面对面进行评论交流,以加强用户话语的自由性以及权利。第三,区块链通过其非对称加密技术,在保证用户评论内容时,不会泄露自己的个人隐私数据,从而杜绝平台非法利用用户个人数据售卖以获取经济利益。
(六)平台处理
平台处理是指平台在发现违法与不良信息时,采取警示、限制发布、停止传输、删除内容、暂停更新、关闭账号、辟谣、向上级汇报(配合执法)等措施。区块链技术能够辅助平台处理:第一,区块链通过其时间戳技术将每一个节点用户发布的内容数据进行存储,一旦认定其发布内容为违法或不良信息,时间戳技术便会进行信源的追溯,找到发布不良信息的对应准确用户节点,准确地进行相关责任认定,并且整个流程都是一个完整的证据模块,为司法执行提供法律证据。第二,区块链通过其不可篡改特性辅助在时间戳进行数据储存的同时,保证存储的内容数据不可篡改,以保障内容的真实可靠性。
五、案例分析:“平台上链”破解“网络洗稿”现象的困境
从上述六个流程区块链技术对其进行分阶段的技术赋能表明,区块链技术有助于网络平台内容监管效率提高和困境破解,但上述分析仅限于理论探讨,区块链技术赋能效果还需要在实践演练中进行检验。下文通过网络侵权中的“网络洗稿”现象的案例分析,阐述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网络洗稿”现象,从而验证“平台上链”创新内容监管的可行性,以破解“网络洗稿”的现有困境,从而对“适配赋能”的分析框架进行解释检验。
(一)“网络洗稿”与区块链技术的适配性
“网络洗稿”指提取别人的文章核心内容,进行一定程度删改、拼凑整合出一篇新的文章。随着“网络洗稿”手法的专业化,这种方法十分隐蔽,很难判断是否真正侵权,给原创内容的用户带来极大的困扰[27]。
取证难一直是困扰“网络洗稿”的难题,而这主要归咎于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和责任认定模糊两个方面,而区块链技术在加密个人信息和知识产权保护、落实责任认定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原创者对于“洗稿者”的判定是杜绝“网络洗稿”现象的有效路径,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原创者的话语权与相关利益,激励原创者持续发布原创正面内容的同时投诉“网络洗稿”内容。鉴于上述分析,区块链技术特征与“网络洗稿”的困境破解具有较好的适配耦合性。
(二)区块链技术赋能平台治理“网络洗稿”的全流程
下面以“网络洗稿”为例,按照图2的监管技术赋能路径,参照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全流程,分析区块链技术赋能平台对“网络洗稿”现象的困境破解(见图3)。
(1)赋能用户账号管理。首先,当有“网络洗稿”意愿的用户进行账号注册时,一旦此账号之前有“网络洗稿”的前科,区块链技术便通过其时间戳技术以及不可篡改特性,立即通过智能合约代码化,对存在“网络洗稿”相关代码触发条件的进行合约的自动执行封禁处理;其次,通过其共识机制,当大多数网络用户(尤其是原创者)认定此账号存在“网络洗稿”行为时,便认定其为“网络洗稿”账号。
(2)赋能用户生产内容。“网络洗稿”是由原创内容而衍生的行为,而监管“网络洗稿”行为从另一角度看是保护原创内容和原创者。一方面,区块链技术通过其激励机制促使原创者生产优质内容,同时获得相应的虚拟货币奖励;另一方面,时间戳技术会将每一个用户(包括原创者和“网络洗稿”者)生产的内容进行保存并且不可篡改,以便追溯源头,所有“网络洗稿”行为会留下痕迹,同时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能够让原创用户与信息需要者进行点对点的信息交流与利益交换,保证原创用户的话语权和利益。
(3)赋能平台审查内容。当前对“网络洗稿”行为的审查相对比较困难,特别是反复杂糅的“网络洗稿”行为,区块链技术通过共识机制让所有原创用户以及正向用户参与“网络洗稿”的审查工作,当超过50%的节点用户认定其为“网络洗稿”时,便立即进行内容处置,并且随着原创用户节点数量的增加,其内容审查的准确度会越高。简言之,通过原创者的集体智慧,解决判定“网络洗稿”行为的现有困境。
(4)赋能平台发布内容。当“网络洗稿”内容在平台开始发布时,区块链技术通过其点对点的传输技术,能够让所有原创者都参与监管“网络洗稿”行为,一旦有原创者发现“网络洗稿”行为在抄袭自己,便直接向平台进行实时举报;同时凭借区块链的高度信任特性,让平台和原创用户建立高度信任,让“网络洗稿”行为无处遁形。
(5)赋能用户评论反馈传播。如果“网络洗稿”行为出现评论二次传播,那么区块链技术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将“网络洗稿”的信息内容公开透明化,使每一位用户都能参与监管;同时,“网络洗稿”一旦存在,便会留下痕迹,区块链技术能够实时对“网络洗稿”进行取证工作,并能够对原创者、盗版者、相关“网络洗稿”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后续的监管。
(6)赋能平台处理。“网络洗稿”目前存在存证、取证困难的局面,区块链技术通过其时间戳技术以及不可篡改性将每一个节点用户发布的内容数据进行存储(完成存证环节),一旦认定其为“网络洗稿”,时间戳技术便会进行信源的追溯,找到对应准确用户节点,准确地进行相关责任认定(完成取证环节),为处罚提供法律证据。
上述“网络洗稿”的技术赋能应用分析表明,区块链技术能够赋能破解“网络洗稿”的困境,特别是解决“网络洗稿”存证、取证困难[28]的问题。在平台对“网络洗稿”的内容监管流程中,区块链技术在每个监管流程进行技术赋能,确保“网络洗稿”行为全程被平台监管。区块链技术赋能创新的平台内容监管路径能够有效提高对“网络洗稿”现象的监管效率、构建智能合约的司法区块链、加强原创者之间的团结协作、实现内容溯源机制,从而提供完整的法律证据。
六、结论与讨论
随着用户的不断扩展以及违规内容的日益增多,网络平台在内容监管过程中遭遇诸多困境,亟须外部技术输入予以化解,区块链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技术赋能成效,使其可能成为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有效工具。本文以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现实困境为技术赋能切口,以区块链技术与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关联契合度为适配前提,从纵向时间角度,探析区块链技术分流程赋能网络平台内容监管过程,以“网络洗稿”为技术赋能平台内容监管的案例实践路径,以此破解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现有困境,提高其监管效率与能力。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区块链技术与网络平台内容监管具有较强的契合度,在优化平台内容传播与监管、加密信息和产权保护、激励内容生产与主体间信任构建、落实责任认定与规制代码化等方面存在关联耦合性,其构成技术赋能的基础前提,在优化网络平台内容监管领域中具有天然优势;(2)区块链技术赋能覆盖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全过程,包括用户账号管理、用户内容生产、平台审查内容、平台发布内容、用户评论反馈传播、平台处理等流程,其通过内在技术特性对平台内容监管流程进行理论赋能,并通过破解“网络洗稿”现象的困境实践检验区块链技术赋能的可操作性。
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在于引入区块链技术这一新型监管工具,构建“适配—赋能”的分析框架,深入解析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网络平台内容监管,展现技术赋能的全过程,从区块链技术视角创新网络平台内容监管的路径,为提升网络平台内容监管效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实践层面,为当前主流网络平台对于如何做好内容监管这项工作提供一条有效路径,引进区块链技术对其技术赋能以改进现有平台内容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率。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其一,重视从技术维度助力网络平台内容监管,平台自身所具有的技术与相关新兴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提升平台内容监管效率;其二,落实技术赋能网络平台内容的全过程监管,相较于目前注重网络内容的事后治理,技术赋能的监管手段可以覆盖内容生产、传播、处置的全过程;其三,推动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平台内容监管上的应用,健全区块链技术相关的法律制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龚强,班铭媛,张一林.区块链、企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J].管理世界,2021,37(2):22-34+3.
[2]高奇琦.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2020(7):81-102+205-206.
[3]方敏,张华.技术嵌入、信息困境消解与区块链监管赋能:以广州水产品溯源平台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2):115-125.
[4]方俊,喻帅.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监管如何创新:区块链技术的介入[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4):69-77.
[5]彭波,张权.中国互联网治理模式的形成及嬗变(1994—2019)[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8):44-65+127.
[6]陈璐颖.互联网内容治理中的平台责任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0(6):12-18.
[7]卢超.互联网信息内容监管约谈工具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9(2):41-46.
[8]刘少华,陈荣昌.互联网信息内容监管执法的难题及其破解[J].中国行政管理,2018(12):25-30.
[9]魏露露.互联网创新视角下社交平台内容规制责任[J].东方法学,2020(1):27-33.
[10]宋嘉庚,赵璐敏,张钰儿.网络治理视角下网络监管机制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20(5):52-58.
[11]张超.社交平台假新闻的算法治理:逻辑、局限与协同治理模式[J].新闻界,2019(11):19-28+99.
[12]Gorwa R. What Is Platform Governance?[J].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2019,22(6):854-871.
[13]肖红军,李平.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态化治理[J].管理世界,2019,35(4):120-144+196.
[14]Zhang F, Xu S. Research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Governance of Internet Platform Enterprises Empowered by Big Data: E3S Web of Conferences[C/OL]. https://doi.org/10.1051/e3sconf/202021401015.
[15]赵金旭,孟天广.技术赋能:区块链如何重塑治理结构与模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3):187-194.
[16]王毛路,陆静怡.区块链技术及其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政务,2018(2):2-14.
[17]曹海军,侯甜甜.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政府数字化转型: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J].理论探讨,2021(6):147-153.
[18]张楠,赵雪娇.理解基于区块链的政府跨部门数据共享:从协作共识到智能合约[J].中国行政管理,2020(1):77-82.
[19]Atzori,M.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Is the State Still Necessary?[J].Journal of Governance and Regulation,2017,6(1),45-62.
[20]郭全中.“区块链+”:重构传媒生态与未来格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2):1-6.
[21]邓建国.新闻=真相?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业的未来[J].新闻记者,2018(5):83-90.
[22]赵双阁,姚叶.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短视频版权保护的优势与局限[J].中国编辑,2021(8):43-48.
[23]王启飞,程梦丽,张毅.区块链技术赋能食药安全监管机制研究:基于“鄂冷链”的案例分析[J].电子政务,2021(11):92-102.
[24]周毅.试论网络信息内容治理主体构成及其行动转型[J].电子政务,2020(12):41-51.
[25]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6,42(4):481-494.
[26]丁晓蔚,何秋妍.论区块链技术对传媒业的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2):9-13+20.
[27]赵泓,陈因.自媒体洗稿的成因、界定及防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2):33-38.
[28]杨春磊,李刚.论区块链在反“洗稿”中的技术应用与司法认定[J].出版发行研究,2021(3):98-103+38.
[责任编辑:薛瑞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