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2023-04-29李建琴
[摘要]多年来学生一直反映《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枯燥难学,学习效果不佳。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效果,笔者从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止,在2017级护理专业1~6班,以PBL与LBL相结合为模式,融合笔者的方法进行优化教学,既提高了这门课程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为学校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卫生类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化学;PBL教学法;L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7.037
《生物化学》是医药卫生类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化学分支学科。在我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生物化学》的第2学期开课,共32课时。中职学校的生源差,大部分是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能力薄弱的初中毕业生。《生物化学》的授课内容中专用名词术语多、知识点繁杂且涉及面广,这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抽象、难理解、难记忆、不易掌握。这种情况下,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状况,借助新型授课模式,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学生往后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1]。为此,笔者在我校2017级护理专业6个班中应用对照法,开展以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优化教学改革实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成绩已有很大的提高。
一、PBL与LBL相结合的模式
LBL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知识传授,学习系统化,主要就是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PBL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优势,即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但忽略了系统化的学习[2]。笔者总结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取长补短,设计出自己一套教学模式:“教师备课找重点,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评价-教师讲授、总结-课后考核”。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我校用的是全国中等医药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志宏主编的《生物化学》,整本书有10个篇章共34个节,3个实验内容,安排32课时。在我校,一个课时是40分钟。内容多,课时少,这就决定了上课必须抓重点来讲,精简内容,设立教学目标就以掌握重要的概念和分类以及重要物质代谢过程为重点,续而以重点为导向,然后延伸其他有关联的知识点,以点带面,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删去不必要的章节。我们专任教师经过集体讨论,将这本书10个篇章的内容设为16个重点,每个重点安排2个课时。其中15个重点涉及理论教学,1个重点涉及实验教学。设定教学模式:“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考核”三大环节。其中“教师备课找重点,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为课前准备阶段,“分组讨论-教师评价”为课堂教学中第一个课时的互动阶段;“教师讲授、总结”为课堂教学中第二个课时的讲授阶段;“课后考核”则是课后继续自学和巩固重点内容的阶段。以上“课前准备”尤为重要,它是前提,是铺垫,这个阶段的准备工作做足做充分后,后续阶段才得以顺利展开。
三、实验教学
2017级护理专业1~6班,生源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将1~3班设为对照组,共165人,将4~6班设为实验组,共16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组则采用以笔者设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以第5章糖代谢为例(理论课教学)
课前准备:第5章糖代谢共有四节,分别为糖的分解代谢、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异生、血糖。糖的分解代谢最为重要,其中糖的有氧氧化过程中的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尤为重要,同时三羧酸循环也是程序多且复杂,初学者不易掌握,故在本章可将三羧酸循环定为重点。关于三羧酸循环内容的重点有:三羧酸循环过程;三羧酸循环的特点;糖有氧氧化与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考虑到糖代谢的概念对中专生来说比较难理解,三羧酸循环则更难。于是,第一步,制作可以展示三羧酸循环过程的动漫课件播放给学生观看;第二步,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与三羧酸循环有关的历史、社会事件或故事,并提出问题一:有几个化学反应组成这个循环,有哪些反应会释放能量?问题二:有哪些酶参与了反应?问题三:在这循环系统中哪个物质是最关键的?同时要求学生就这三个问题做预习作业。
课堂教学:在第一个课时里,围绕着之前提出的以上三个问题,各讨论组展开组员依次就本组作业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由组长整理汇总成笔记,然后各组的组长再将笔记上交给笔者。笔者就笔记内容逐一做出点评。
在第二个课时里,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用制作好的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具体教案如下:
首先,展示显示三羧酸循环的动态图,从“问题一”切入,阐述:①三羧酸循环是指乙酰辅酶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脱氢、脱羧反应,再次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由9个化学反应组成一个循环,其中有3个是单向反应,所以此循环是个单向循环反应。②三羧酸循环是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的过程。循环中有4次脱氢反应,其中3次脱氢进入NADH呼吸链,每次进入NADH呼吸链可产生3分子ATP,1次脱氢进入FAD呼吸链,可产生2分子ATP;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生成1分子ATP。每次三羧酸循环消耗1分子乙酰辅酶A共生成12分子ATP。
其次,在以上基础,“问题二”由此铺开:①在三羧酸循环中有3个关键酶,即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它们均催化不可逆反应,故三羧酸循环是单向循环反应。②柠檬酸合成酶参与的反应是脱羧反应,使乙酰辅酶A分子中的两个碳原子转变为CO2释放进而生成柠檬酸。
再次,对整个循环体系有了基本认识后,“问题三”随即展开:①三羧酸循环与其他代谢途径联系密切,要保证其顺利进行,补充草酰乙酸尤为重要,所以草酰乙酸是关键物质。而体内可由丙酮酸羧化来补充草酰乙酸。②此段内容为延伸其他有关联的知识点,以丙酮酸为关联,续而讲解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以及糖异生过程的内容。
最后,糖有氧氧化与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则有:①糖的有氧氧化是体内供能的主要途径,1分子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可净得38分子ATP,是糖酵解的19倍。②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共同途径,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分解后均能生成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并产生大量能量。③进而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相互联系及转化的枢纽。
在这两节课时里,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提前预习和在课堂上展开针对问题的集体讨论、评价,可事先有效对本次课的重点有个清晰认识,然后接着在讲授阶段中,由于授课内容少而精,在有限的课时里能有充足的时间把重点讲透,同时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此次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了三羧酸循环整个环节的内容,也深刻理解了物质代谢的本质和意义。
(二)以实验三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测定(赖氏法)为例(理实一体化教学)
该实验方法的原理是: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在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催化下,生成丙酮酸和谷氨酸,丙酮酸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其在碱性条件下呈棕红色,而且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成正比。
提前教会各实验小组制备5支标准管,测定标准管的吸光度,然后绘出标准曲线。在上实验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实验试剂、血清样品发给各实验小组,在理实一体化课室里,让各小组按照制定好的标准操作流程,逐项完成,配好测定管和对照管,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测定2支试管的吸光度并记录数据。各组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测定管血清ALT是否升高,最后将把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张贴在班内学习栏,供大家学习和交流。此次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了运用赖氏法测定样本血清ALT的操作方法,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判断血清ALT升高意义的理解。
(三)课后考核
首先,课堂上采用形成性评估方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达成度。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做笔者编写的形成性考核册,以达到以下目的:①增强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积极性;②实现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③学以致用,提高综合分析能力;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巩固学习成果;⑤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然后,笔者通过评阅形成性考核册,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记录学生的形成性考核成绩。最后,建成生物化学学科的考试题库,定期对学生进行单元测试,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结果
为了全面有效检验教学改革的成果,笔者采用了统计学方法进行考核。统计出2017级护理专业班1~6班生物化学课程期末成绩优良人数和优良率,率的比较用2检验,以=0.05为检验标准。
截至2018年9月,2017级护理专业1~6班四门课程期末成绩来自学校教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4~6班的生物化学课程的期末成绩考核人数160人,优良人数为119人,优良率依次是74.4%。1~3班的生物化学课程的期末成绩考核人数165人,优良人数为45人,优良率依次是27.3%。取α=0.05,经χ2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生物化学课程的优良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5.0032,P<0.05),说明实验教学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效果更显著。(见表1)
五、结语
以PBL与LBL相结合为模式,融合笔者的方法优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旨在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帮助中职学生由重点入手,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辅以讲解相关知识点,加强课后考核评估,以点带面,全面掌握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3]。实践中,笔者在加深学生对重点的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了重点与相关知识的链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乃至学以致用。同时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和问题,结合已掌握的知识点,做出科学合理的推理和判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提高实验技能。诚然,收获如此效果,不难看出,关键在课前准备阶段中,老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同时,学生也要积极配合老师做好课前预习。从目前的考查情况来看,以PBL与LBL相结合为模式,融合笔者的方法优化教学已取得了优异成绩和良好效应,也为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卫生类专业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在卫生类中职学校的生物化学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轶,雷云龙,张春冬,等.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可视化表达应用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5):395-397.
[2]王李卓,凌烈峰,徐蕾,等.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38(2):190-192.
[3]邢立群,贾芳.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探索总结[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167-168.
作者简介:李建琴(1974.12-),女,汉族,广东湛江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生物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