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财经类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6-12-14欧阳华
[摘要]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人力资本培养的关键所在。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上好这门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这对新建的财经类本科院校而言,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分析财经类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之后,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对该校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颠倒课堂; 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72-03
一财经类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供给侧改革的推动
政府的政策、法规,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起着很大推动作用,甚至会影响教育教学的发展模式和规模。在目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下,全国改革的重心放到了投入侧,特别是劳动力供给的改革上,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力资本,成为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作为一个新兴的财经类院校,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科技发展的推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传授已有的、历史的人类文明成果,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大众化的目标,但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却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销对路”,导致“找工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能服务于基层的实用型人才,又出现“招工难”,这种“找工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凸显财经类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经济与社会的推动
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必须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企业现实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课堂教学也要变革:从普及教育向优质教育发展;从课堂教学的物质条件改善向教学质量提高发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向促进学生个性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4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财经类学生与工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其未来就业方向与非财经类专业学生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需将课程特点与学生自身特点紧密结合,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第二,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经济学的案例和经济学渊源非常感兴趣,而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不太接受。第三,在企业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部分同学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也不太理解,很难适应社会。
二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为一体。目前,我校的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还存在下面的问题。
1理论抽象难懂不易接受
西方经济学不同于一些应用性学科,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其概念、原理、特征等都比较抽象和难懂。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有可能不成立。特别是宏观部分,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学派的观点不同,甚至相反。加之该学科常常用到数学知识,特别是微分求导运算,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2学生对“舶来品”容易“水土不服”
这门课程对中国学生来说离中国国情较远,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以及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很多观点用中国国情去理解往往理解不透彻。学生对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运行规则缺乏感性认识,对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主体的行为、经济变量的关系、资源配置的方式感到陌生,因此很难将所学理论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结合。
3课时少内容多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模型分析又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学生的接受要相对慢一些。如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对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如果教师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到的东西虽然多,但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
4实践内容和案例较少
西方经济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我们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多是从理论到理论,既抽象又乏味。教学中的实践内容要么没有,要么就是国外的陈旧资料。学生对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本来就缺乏了解,而且老师又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只是为学习而学习,限制了经济学致用功能的发挥。
5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当演员,而学生坐在下面当听众,而且单一的书本和PPT教学,内容重复陈旧。这种以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的全包制的教学形式,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内容让学生感觉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去学习和研究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书籍,更谈不上进行独立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问题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三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作为新兴的财经类院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供给侧改革”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的要求,要把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放到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上,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PBL教学方法,传递“颠倒课堂”这样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用直观图形去解释抽象的理论,把案例教学融入整个课程。
1教学理念创新——颠倒课堂
颠倒课堂,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学和学习思路上的转变。颠倒,就是将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课外,让课堂成为彼此能够面对面进行思想碰撞的关键时空。这就要求:第一,课外真正发生了深入学习;第二,课堂上真正能够相互碰撞引向更深层次。
怎样才能让课外真正发生深入学习?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只是要求学生课前看看课本,提前做做练习题,这不是颠倒课堂,这仅仅只是预习。预习是浅层的,预习过后,在课堂上,教师仍然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知识点的讲授,这种预习不是颠倒课堂。
颠倒课堂,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录制视频讲解课程,并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学,要求其效果不亚于课堂内讲授知识的质量。学生通过课前自行观看教学视频,将原本课堂内的学习,转移到课堂之外了。随着网络学习平台的不断深化,课堂之外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比如:电子教科书、远程家教系统、智能推送、优质知识库,都能达到课外深入学习的目标。
学生只有在课堂之外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才有可能在课堂内展开面对面的思想碰撞。课堂内如何产生思想碰撞?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点拨。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得很远,能够最大化地提升面对面交流的效益。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过于庞大,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环境,才能达到颠倒课堂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创新——PBL教学法
“供给侧改革”特别强调对劳动力供给的改革,而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可以适度引入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实施PBL教学方法,一般要和颠倒课堂相配合,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然后确定问题。问题是PBL教学的起点和焦点,问题的产生可以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在课前发现的有意义、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发现的问题,还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提出的相关问题。最后,教师还应该对学习成果提出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3教学内容创新——加强数学运算
由于西方经济学很多是建立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加之该学科常常用到数学知识,特别是微分求导运算,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特别是在没有很好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上开设西方经济学,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涉及到高等数学知识的地方,增加相关例题,使学生能够通过数学运算很好地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达到提高学生对于基本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并要求学生熟记概念。
4教学方式创新——直观图形法
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定义以及文字叙述,如宏观经济学中的西方货币政策知识,三大传导工具,如果让学生进行文字理解,很多学生容易出错,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补充一些形象、具体的说明或者直接进行图表符号说明。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符号的直观性加深学生的认识,以帮助学生记忆这些重要的结论。比如,在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政策的传导工具中就使用M→R→I→Y。
另外,几何图形的方法,也是经济学中用于处理和说明抽象内容并配合记忆的重要工具。分配理论、信息不完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增长的几个模型等内容,可忽略理论性较强的证明部分,而加强对其基本的运算方法(简单的求导或微分)的说明。
5教学手段创新——案例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一些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背景差别比较大,因此,必须寻求一种中介性的载体,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也是西方经济学作为实证经济学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经济学案例教学满足了以上特点和要求,是一种实用性强、效果较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运用各种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
第一,案例穿插。在讲解某一章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适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讲授均衡价格理论时可以联系“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变化及走向”;讲授消费者行为时可从“你知道花钱有何诀窍吗?”、“我国是否已达到小康水平?”等学生容易产生兴趣的问题入手。这一方式所举案例不宜过多,应着重针对重点、难点举例,所举案例不能过于复杂,以免学生对所要说明的理论问题产生歧义。
第二,小案例讨论。在某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由教师提出一个小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如在讲完“厂商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我国彩电市场的价格战”、“石油输出国组织”等案例或新闻材料。这一形式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理论问题,因学生还不具备运用各种综合理论知识的能力,所以不宜过分复杂。
第三,综合案例讨论。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问题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如在讲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等章节的基本理论以后,就可以选取“我国过剩经济条件下的政策选择”、“次贷危机”等综合性案例进行分析,在运用中强化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应当注意选取案例综合性要强,并且具备一定的难度,同时要给学生较长的讨论时间和较多的发言机会。
第四,专题讲座或报告。邀请一些学院内外专家、企业家围绕一些基本理论,结合实际经济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报告前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组织和辅导,讲座结束后让学生通过提问与专家直接对话交流。此外,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其他形式,如一些有代表性的新闻摘录、评论、背景资料,或引出问题,或印证所述原理,或讨论评议,加强对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之,在针对财经类学生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弥补这类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不足,又要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号召,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参考文献
[1]冯梅.“研讨式”教学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陈婷婷.体验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3]欧阳华.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
[4]程恋婷.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文教资料,2015(1).
[5]涂佐沐.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智富时代,2015(4).
[6]张小雪.基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5(6).
[7]李艳华.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