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其策略
2023-04-29程相仁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有效性,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制定相应的策略,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全方位”特点的思政教育新格局。本文围绕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展开探究,阐述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影响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影响因素;优化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手段。在高校课程思政实施中,诸多因素会对教育效果产生影响,如高校领导、教师队伍、学生特点、校园文化等。其中,高校领导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是基础保障,学生特点则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而校园文化则能够为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有利条件。为了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有效性,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有效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着力发挥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将其培养成为具有坚定信仰和伟大理想的时代建设者。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课程思政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理解社会、认识自我、弘扬中华先进文化,使其在学科学习中更好地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课程思政通过学科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关注社会问题、认识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能指导学生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认识学科知识,加强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和了解,强化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另外,课程思政要求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总之,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
(一)高校领导,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因素
高校领导对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视程度和决策力度是影响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明确其地位和角色,为课程思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首先,高校领导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决策制定能力,能够带领学校制定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实施目标、方向和重点;其次,高校领导具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调动全校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和推进课程思政实施,并与相关部门和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形成合力,推动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再次,高校领导有能力为课程思政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保障,比如教材购买、设备配备和师资培训等,使课程思政实施能够顺利进行;最后,高校领导的意识和态度对课程思政实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对于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视能够在学校产生更大范围的积极影响,从而提高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和成效。因此,高校领导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因素,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决策、支持、组织、资金和资源保障能力以及意识和态度都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和成效[2]。
(二)学生特点,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参考
学生的特点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参考因素。高校学生的年龄、背景、经历、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其更好地接受课程思政的内容和目标。同时,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响也是衡量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学生特点是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第一,思想意识,如果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教育中来,那么思政教育的效果和成效就会更好;第二,价值观,如果学生的价值观健康、正向,那么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为其提供正确引导和教育;第三,文化素养,如果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那么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对思政教育的效果和成效有所提升;第四,自律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具备较好的自律能力,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能够跟随教师的指引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并加强实践,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和成效。总之,学生素质因素对课程思政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学生素质保障[3]。
三、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宏观层面的组织与设计,确定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鉴于高校领导对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视程度和决策力度对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影响,高校应当加强宏观层面的组织与设计,以高校领导为核心组建一支专门的课程思政专项小组。同时,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成立课程研发团队,根据学校办学特点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制定明确的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以确保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价值观。首先,确定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专项小组和课程研发团队召开专项研讨会,根据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课程,比如将公共基础课程外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竞争力,使学生具有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其次,制定课程思政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情况,制定外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课程思政大纲和教学计划,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最后,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国际交流等方式创新外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课程思政更加生动、具体、实用。综上所述,加强宏观层面组织与设计,确定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内容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首要环节,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高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专门的执行工作组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同时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明确的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建立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确保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重视师资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通过分析可知,师资队伍是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保障之一,具有专业背景和政治素质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融合,使课程思政实现深度融合。因此,在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学校要重视师资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激发主动创新的热情;鼓励科任教师主动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和课程教学的要求,探索课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课程思政实施的成效。首先,加强思政教育培训,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要组织不同主题的专业培训,定期邀请在该行业的思政教育具有影响力的专家进行教师培训,传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思政教育的理论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其次,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实践,鼓励学科教师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思政教育。在此过程中,学校可通过教师授课督导、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政教育水平,通过多项措施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不断促进课程思政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升[4]。
(三)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通过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参与度
学生综合素质和特点是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新课改”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应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不同学段、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爱好和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分析,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在此过程中,高校应该积极推进师生互动和合作,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思政教育主题讲座、实践教学、科研创新等方式,通过教法的改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程思政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为例,第一,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基于新闻传播专业和学生特点,学校可设计具有新闻传播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比如学生社团活动、新闻报道实践、行业嘉宾讲座等,邀请学生参与到课程及活动的筹备和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和合作,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例如将班级分成不同的实践小组,每次挑选一个小组作为执行小组,协助教师完成课程及活动的筹备;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通过教师讲座、导师制、职业规划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同时加强师生交流和互动;第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学校要注重思政教育与社团建设的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与社团携手,通过学生媒体、学生电视台、学生广播站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各项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总之,加强师生互动和合作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环节,高校应该通过设置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等方式创造良好的师生互动和合作环境,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5]。
(四)结合校园文化设计评估制度,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鉴于校园文化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应当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打造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氛围。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为课程思政创造有利的实施条件,以促进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高校,评价制度的构建需体现校园文化特点,让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过程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建立积极、开放、尊重、支持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比如,通过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过程监控、教学反馈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还应利用多种评价工具,包括教学成果展示、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等方式,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效果。
四、结语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高校需要充分考虑多项影响因素,包括高校领导、师资队伍、学生特点和校园文化。同时,高校应该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策略: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宏观层面的组织与设计确定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加强推进师资团队的建设促进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确定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在具有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提高课程思政实施的综合成效。总之,高校应该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实施,从上至下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洁.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探析与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1):60-66.
[2]张蕾,王欣.建设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路径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10(2):50-55.
[3]王婷婷.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21(1):87-89.
[4]徐明,张东升.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33-35.
[5]邓艳妮.高校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75-78.
作者简介:程相仁(1968.9-),男,汉族,河南社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