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究
2023-04-29刘皓
刘皓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国家教育部对当前小学阶段的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做到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在教学首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教师理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入手,将课本中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本文笔者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达到立德树人,希望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立德树人 课堂教学
引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各方面认知仍不成熟,需要教师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而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正确的政治意识及法制意识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这一门学科更应该将立德树人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抵制来自外界的各方面诱惑,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当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一般都生活在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中,对于社会生活的接触比较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一步步地走入社会生活中,他们的社会经历会越来越丰富,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养成正确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正确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日常生活中的随意性较强
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因此,家庭和社会对于小学生的包容性较强。这也导致了一些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家长多以孩子的年龄较小为缘由,对这些小学生持放纵的态度。这就导致了这部分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出现了作业马虎、拖沓、习惯较差等各种不良行为。对于这些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随意性较强,往往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从来不去考虑事情的对错以及后果。这些都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实现育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二、立德树人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的策略分析
(一)营造良好氛围,优化立德树人的良好环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较多且比较枯燥,传统的通过讲授的方法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也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就需要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并记下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点。[1]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到: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有时会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小学生的一些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当今社会中各种信息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的事例,将道德与法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校园生活真快乐》这节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和同桌或小组成员讲述校园生活中的快乐,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和产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二)联系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
当今的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现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对这些不良现象的认识较弱。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社会热点话题,在丰富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热点事件进行评价和思考,最终,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如在公共场所中随地吐痰、脚踩飞机靠背等事例,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不正确行为。[2]通过教师与学生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引出在公共生活中要遵守秩序,比如在坐电梯时要先出后进、在公交车上要主动为老人让座、在电影院观影时不能大声说话等,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其培养成遵纪守法、具有良好品德行为的社会公民。
总结:综上所述,所谓的立德树人,就是指通过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而是让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健康人格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塑造。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的黄金阶段,而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要将正确的育人观念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社会热点话题联系在一起等各种教学方法渗透在日常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田召辉,孙锦慧.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2):2.
[2]梁旭英,周洪荣,胡玉玲.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策略探究与案例分析[J].文学少年,2020,000(005):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