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建融入思政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2023-04-29许楠楠
[摘要]本文通过对党建融入思政育人机制内涵的理解,明确了高职院校构建党建育人机制的重要意义,在分析高职院校构建党建育人模式和机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构建“123456”党建工作机制体制的实践,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党建育人模式的构建,以期充分发挥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的引领作用,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为实现立德树人的党建育人目标创设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新格局。
[关键词]党建;思政育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4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是培养中国共产党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保障,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学界对高校党建育人工作的研究逐渐深入,既有整体性把握,也有点位式研究,既有内涵性解释,也有外延式延伸。当前高校党建融入思政育人的研究角度从关注思政育人合力到多维度协同育人,逐步拓宽了高校对思政工作的理论研究。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的工作融合发展,能够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持续进步。对于高校党建育人工作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于协同发展、融合措施、创新实践等方面,但是当前对于高校党建融入思政育人模式的探讨并不多。因此,梳理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现状,分析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党建融入思政育人研究综述
当前高校党建融入思政育人工作研究主要围绕党建与业务协同的党建+模式开展,创新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李玉琴认为基层党组织是高校组织育人的战斗堡垒,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育人成效,落实基层党组织的育人职责,是党建引领下的高校育人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需要以多元主体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共同体的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育人事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1]。吴玲琴等人认为,高校二级学院“党建+”育人协同模式需从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协同,教师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协同,学生党建与教师党建工作协同三个维度展开,共同推进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日常教育相融合[2]。曹都国指出,要坚持完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党建工作向基层全面延伸,合力推动党建与业务“双向融合、双向促进”,积极创新党建载体与途径,全面构筑党建工作制度保障体系[3]。杨长亮指出当前高校院系党建工作仍面临诸多新挑战,如党建工作领导与责任之间尚未理顺,党政运行结构性断裂等问题,提高院系党建工作质量,应该推进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深化党建工作体系、支撑保障机制建设[4]。
尽管各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党建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但当前高校党建融入思政育人工作仍面临一定的困境。刘远萍认为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机制存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缺乏创新意识,缺少全面综合的机制内容,与知识教学关联度不够等问题[5]。李玉琴等人认为,当前高校基层党建育人困境存在党建工作开展与三全育人的新要求不对称,并指出需要以工作载体的融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育人落实,发挥载体融合视阈下基层党建工作共同体的育人作用。吴静等人认为,当前党建与思政育人发展面临的困境包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性不足,学生党建模式传统固化,学生党建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学生党建平台单一等[6]。
二、学院党建机制体制概述
构建“123456”党建工作体质机制,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个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建设、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两个主要抓手;不断完善常州市“三八红旗手”名班主任工作室、数字商务学院“爱心驿站”德育工作室、以“政校行企协同平台”为基础的360°区域党建联盟深度融合体三个育人平台;积极构建以新时代“红色娘子军”女性党员教师为主要代表的党建教学互融,教师学生互促,线上线下互补,校内校外互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四互”工作模式;通过开设“微黨课”、选树“微榜样”、开展“微服务”、建设“微平台”、实行“微评议”这“五微一体”党员党性锻炼体系;深入实施爱国主义铸魂系统化、劳动教育实践日常化、支部书记素质提升化、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化、党员组织生活实效化、党员作用发挥显性化的党员教育管理“六化”工程。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
三、学院党建具体举措
(一)持续完善党建机制引领业务发展
党建引领促进专业高质量发展。以党组织为交流平台,不断拓展服务载体,为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活动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积极做好党员联系服务师生工作,不断拓展党员服务师生渠道,支委会成员深入各教研室和学生班级,了解老师和学生的困难诉求,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一是推行“党建+专业(群)”双促进党建工作模式,形成党政交叉联动工作体系。通过“党小组建在专业上”,教师党员在教育教学、科研项目等工作中业绩显著,学生党员创新创业成绩突出。二是建立教师党员“技能坊”。教师党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以“技能坊”的形式指导学生课余技能学习、开展竞赛辅导,这些“技能坊”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为参加各类比赛储备了人才。三是党建引领思政品牌。打造“爱心驿站”德育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助力学生思政教育,支部教师在疫情期间、校运动会期间组织党员教师开展迎接学生开学、服务运动员等志愿者服务,让学生体会到经管学院浓厚的爱生关怀氛围。四是设立教师党员示范岗和责任区。师生共建、锤炼党性、榜样示范,教师党员利用中午时间和学生谈心谈话、交流近况、辅导专业学习。
(二)全面构筑党建工作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建设推进党建高质量发展。推进党建工作,管理要先行。党建工作要求高、工作量大、任务重,必须强化对于支部的管理,确保做到规划、实施和监督反馈形成闭环,保障支部党建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问题。同时协调相关单位和专家积极开展研讨、教材出版、成果展示与推广等各项活动。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教师党支部利用党员教师学历、职称“双高”的优势,成立了“创新创业”小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指导学生竞赛等方面担当重任。二是完善支部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进驻相关单位开展扎实有效的服务活动。三是探索区域党建联盟深度融合体。支部与其他单位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实现党建引领下的政校行企多方合作,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和更加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有效地增强了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实现了政校行企多方互利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扎实推进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
高标准完成党建标准化建设。一是健全组织制度建设,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推进党建标准化建设,制定学院党建标准化建设指导手册,“三会一课”制度上墙,建立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定期通报等制度。二是优化组织生活内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每学期制定“三会一课”计划,采取“3+1+N”的党员组织生活模式。“3”是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议;“1”是党课;“N”是全体支部党员分类参加志愿活动、社区技能服务、头脑风暴分享会、学生技能指导等活动。三是改进组织生活形式,提升党的组织生活吸引力。采取优秀党员讲、党员互评、热点问题大家讨论等形式,同时辅以党的理论知识竞赛、参观学习,来提高党员参与的热情。充分利用钉钉、QQ、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细化组织生活,提高党员教育的效果、激发党员学习热情。
(四)积极创新党建载体与途径
以学生为本,提升教书育人工作质量,促进学院事业发展。将党建工作融入教书育人管理的全过程,定期开展“信仰公开课”“润德讲堂”“名师有约”等品牌活动,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培养学生在专业成绩、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和志愿服务等方面持续取得新成绩。
创新支部学习教育方式和载体,打造“党建+”党建品牌项目。创立典型示范,着力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党建+工作室”,建设“茵悦荟”名班主任工作室,“映山红”教师党员工作站,引领党员在课程思政、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成长发展。二是“党建+课程思政”,通过打造高质量特色党建品牌,反哺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再上新高度。
(五)合力推进党建与业务双向融合
依托“一带一路”“互联网+”以及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党支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商贸流通业态的调整,不断创新“三全育人”新途径,构建以“政校行企协同平台”为基础的360°区域党建联盟深度融合体。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与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西太湖电商产业园,阿里巴巴、京东、上海珍岛、软通动力等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携手开展党团共建、校企合作、志愿公益、青年双创等工作,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政校行企多方合作,互利、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通过构建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将高校党建工作充分融入思政育人体系,能够充分推动党建工作与学院事业的协同发展。通过构建“123456”党建工作品牌,探寻通过加强党支部建设,构建促进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该工作法扩展基层党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提升支部建设的科学性、方向性和落地性,增强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把教学实践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红色娘子军”育人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优势,努力打造涵盖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及社会资源的“育人共同体”,实现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使基层党建工作增加了鲜活的内容,专业教师站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第一线。支部作为课程思政的组织实施载体,既解决了基层组织建设“虚”和“空”的问题,又使课程思政建设找到有力的组织依托,使党建工作真正实起来,使党组织真正强起来,真正实现党建和业务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李玉琴,查腾飞.高校育人困境破解:基于基层党建工作共同体的解决思路[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9):121-122+125.
[2]吴玲琴,刘聪,叶东鼐.高校二级学院“党建+”育人协同模式探析[J].时代报告,2023(2):63-65.
[3]曹都国.高校党建工作与育人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J].党政论坛,2022(2):34-36.
[4]杨长亮.新时代加强高校院系党建工作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1):68-72.
[5]刘远萍.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学,2021(16):107-109.
[6]吴静,杜宇萍.高校党建与思政育人融合发展机制、困境与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6):220-222.
基金项目:2023年度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专项课题,项目名称:党建引领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研究——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DJ202321)。
作者简介:许楠楠(1995.7-),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党建、思政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