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百年党史沃土,夺取公共卫生教育新胜利

2023-04-29邓丹杨童张帆向海燕郑泽莉

秦智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育体系公共卫生高质量

邓丹 杨童 张帆 向海燕 郑泽莉

[摘要]公共卫生教育在公共卫生事业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推动公共卫生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就要扎根百年党史的精神沃土,清晰把握历史脉络,立足于现实阶段,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到公共卫生教育各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公共卫生人才基础。

[关键词]十九届六中全会;公共卫生;高质量;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二字提到前所未有得高度,将“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将“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惠及全民的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性与必要性,特别是在新冠肺炎发生之后,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的公共卫生教育更是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决议》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1],同样为公共卫生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卫生教育百年实践的历史脉络,阐述如何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公共卫生教育各方面,以期推动公共卫生教育在新时代扬帆起航。

一、接续历史:雄关漫道真如铁

百年风华,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都会面对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答案,领导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军民面对天花、痢疾等传染病,创造性提出“革命教育模式”,创办卫生学校培训防疫卫生员,将科学知识融入群众卫生运动与破除迷信的宣传教化中[2],为我们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动员党政军民各方力量开展卫生防疫积累宝贵的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引进苏联卫生教育体系开展预防医学教育,实行公共卫生学院教育与公共卫生防疫机构“双轨并行”,从人民群体健康的角度促进工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公共卫生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课程在借鉴国外模式上得到全方位改革,高层次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扩大。进入二十一世纪,公共卫生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扩招的政策红利下,已建立起专业完善、层次多元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教育体制[4-5]。

回头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公共卫生教育诞生于人民需要、服务于国家发展,在百年党史中既突显对初心使命内涵的持续丰富,也彰显党的价值目标一脉相承。

二、映照现实:人间正道是沧桑

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非常关键一点就是要清楚认识当前形势,才能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汲取经验。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党中央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下统筹全局、按照公共卫生科学理论指导果断决策提出抗疫方案,为战胜疫情贡献出“中国智慧”。我们在走好公共卫生“奋进路”的同时,务必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地重新审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尤其是作为“源头活水”的公共卫生教育瓶颈亟待突破。

(一)公共卫生人才教育瓶颈

据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在全国三千多所高等学校中,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公共卫生学院的高校仅有90余所[6],且由于社会大众“重医轻防”观念普遍存在,相较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科专业愈显“小众”,第一志愿选择预防医学的比例较低[7]。其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要求专业人员具备自我防护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应急救助能力、综合防控能力等多种实践应用的复合能力,而教学系统内部却存在“重理论轻应用”倾向,学生多重视课堂知识学习而忽略公共卫生应急实践能力提高[8]。

(二)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瓶颈

本次新冠疫情中,广大人民的公共卫生素养和健康安全意识备受考验,“健康谣言”与“防控谣言”导致多次社会舆情危机,间接性影响疫情防控大局。这与公共卫生教学工作多局限于校园内部,参与全社会健康教育的深度不够有一定关系。鉴于此,公共卫生教育更要主动走出高校围墙,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建立学校到社会的公共卫生知识输送链条,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培养人民群众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卫生思维”。

(三)公共卫生协同教育瓶颈

首先是“医防融合”教育不足,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应急处理能力不够,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疾病预防意识薄弱的失衡现象仍较突出;其次是学科融合程度不够,这与多数公共卫生学院跨学科教师队伍缺乏、跨学科教学平台质量低有直接关系。同时,在“影响因子独大”的错误理念引导下,公共卫生教育资源投入偏移于专业优势学科或者发展影响因子较高的基础研究领域,未能很好满足人民对于卫生健康事业的实际需求。

三、指引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号”巨轮必须面对也一定要驶过的关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代发展大势,将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置于国家整体战略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大格局思考[9]。

(一)以党的领导的坚决谋复兴全局

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以党的领导的坚决谋复兴全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始终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民族复兴为导向。一是学校党委要成为“掌风舵”,必须要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做好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二是教师党支部要成为“神经末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要发挥深入师生一线的辐射能力,发挥新时代教师党支部的党建引领作用,为党为国培育“站得出来”、“能站出来”的公共卫生一线人才。

(二)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求发展新景

面向高水平人才需求,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求发展新景。传统公共卫生教育发展已遇到瓶颈,在新的历史任务与机遇挑战下,唯有改革,方能破茧重生,迎来新的大跨越发展。一是要扩宽广度,开拓师资发展新途径。强调“党建+”特色,打造新时代又红又专的党员教师队伍,推动主干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整合“公共卫生+”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的跨学科名师团队;完善“固定岗+流动岗”教师资源引培结合机制,建设理论知识扎实、实战经验丰富的“双师型”队伍。二是要挖掘深度,构建人才培养新范式。完善公共卫生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融合“双早”教育(早科研、早实践)与“思政”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划,探索“5+3”一体化预防医学教育,推行“医学+MPH”医防融合双学位项目,发展多学科背景的公共卫生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同时,要以岗位胜任力与技能创新力为核心,以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点,弥合公共卫生理论教育与实践的差距。三是要加强力度,完善教育管理新机制。完善校内外“双师”队伍协同育人管理,实现人才鸾翔凤集;构建一系列如成果导向型经费保障制度、绩效激励型奖励保障制度、弱势帮扶型公平保障制度等制度体系,激发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建设的干事积极性。“破”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五唯”,“立”德智体美劳“五唯”,构建重质量贡献的多方参与型教育评价制度[10]。

(三)以胸怀天下的气概观全球澎湃

面向全球健康发展,要以胸怀天下的气概观全球澎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正在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只有担天下之责者才能得天下之尊敬,未来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必须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阔步前行。一是对外要推进全方位国际合作。打造公共卫生多领域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承担“一带一路”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公共卫生硕士与博士的交流与培养,参与全球健康领域国家标准、规范、指南等的制定,提升我国在全球健康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11]。二是对内要建立全球化教育体系。借鉴国外经验促进公共卫生教育全球化理念与技术改革,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与健康机构共建全球健康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型”公共卫生人才。

(四)以人民至上的信念绘发展蓝图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要以人民至上的信念绘发展蓝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就必须要深刻理解“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属性[12]。公共卫生教育就是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维护人民健康为导向。一是加强公共卫生科普能力与平台建设,面对社会多渠道、多元化传播健康科学知识,促进健康教育福祉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二是立足于公共卫生与重大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打造中国特色公共卫生高端智库,向政府及社会大众提供战略性咨询服务,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力量。

(五)以开拓创新的姿态念天地宽广

面向学科发展前沿,要以开拓创新的姿态念天地宽广。《决议》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公共卫生作为事关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的伟大事业,越是充满艰难险阻,就越需要开拓创新。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已经实现从卫生防疫到全民健康的层次跨越,在未来,一是要聚焦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瞄准传染病预测预警及防控技术研发、慢性非传染病和重大职业病因与发病机制、精准预防关键技术、健康重要环境与职业影响因素识别等重大公共卫生科学问题,推动学科融合形成以预防医学为主干,人文科学、公共管理、信息统计、环境科学等为支撑“一干多支”的战略布局[13]。二是要跳出“学校思维”,深化与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院等机构合作,以人群为基础,重点布局新理论、新技术在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2]余新忠,陈思言.医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百年来清代医疗史研究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3):111-128.

[3]史春林,徐绍元.党和政府对疫区的检疫封锁及隔离:实践、机制与经验(1927—1956)[J].苏区研究,2021(5):104-120.

[4]代长彬,叶冬青,王兆良.中国共产党领导公共卫生的百年历程和宝贵经验[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7):745-748+752.

[5]王胜利.新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成就、制度归因与效能提升[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28(3):145.

[6]张馨月.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公共卫生教育政策探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2):181-184+191.

[7]王帆.疫情暴露专业人才短板-公共卫生学科小众变热门[N].21世纪经济报道,2020-03-06(006).

[8]任涛,吕筠,李立明,等.疫情后时代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5):457-464.

[9]公共卫生教育创新着力点在哪[N].健康报,2020-09-24(006).

[10]王鉴,王子君.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从破“五唯”到立“四有”[J].中国教育学刊,2021(6):88-94.

[11]查龙应,张波,万成松.公共卫生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5):659-663.

[12]唐志龙.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维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2,44(01):13-18.

[13]吴俊,叶冬青.新中国公共卫生实践辉煌70年[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10):1176-1180.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改研究立项重点项目,项目名称:“高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责任落实现况调查及评价体系构建探索”(项目编号:YJG20216)

重庆医科大学十大育人精品项目,项目名称:“发挥样板支部优势,打造组织育人新高地”(项目编号:SQYR202102011)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疫情与教育专项重点无经费课题——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管理策略研究(2020-YQ-04),项目负责人:邓丹。

作者简介:

邓丹(1977.4-),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医学教育与立德树人体系研究;

杨童(1996.8-),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方向:人群健康与统计决策;

张帆(1989.10-),女,汉族,安徽砀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行为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

向海燕(1974.9-),女,汉族,重庆丰都人,本科,研究方向:高校医学教育与立德树人体系研究;

郑泽莉(1969.7-),女,汉族,重庆江津人,本科,研究方向:统战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公共卫生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