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使用情感体验传达历史认知的叙事方法和策略

2023-04-29丁宁

北京文化创意 2023年7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

摘要:数字游戏作为与青年群体接触较为密切的信息性媒介,在历史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可以给玩家提供个体化的情感体验,让玩家以与历史共情的方式来走近历史、感受过去。《隐形守护者》就是这样一款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对中国近代史相关片段进行改编的优秀叙事型游戏。本文以该游戏为案例,分析其在塑造情感体验与营造历史共情、传达历史认知方面所使用的叙事手法与策略,探究该游戏作品在塑造玩家历史认知和传递社会价值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建设我们的游戏文化事业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范例。

关键词:数字游戏 历史认知 隐形守护者 情感体验

一、研究背景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是塑造国家身份和民族认同的重要依据。游戏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媒体形式,有着跟其他媒体一样传播知识与塑造认知的功能。全球化时代,游戏与历史结合的产物往往以凸显娱乐性而弱化历史感下的方式存在。随着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和冲突的加剧使历史议题越来越多地被重构为全球舆论场中“认知作战”的工具,历史与游戏的结合成了这些议题中的一部分,其目标指向更为年轻的群体。

从我国内部来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新时代数字化的工具来重构与“现代化书写”我们的历史文化,把历史知识和民族价值传递到年轻人的手中,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出于这样的内外双重原因,本文从传达历史认知与价值观念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历史文化事业中以游戏为媒介的优秀案例,论述游戏如何通过情感化体验的叙事策略来实现历史与游戏的结合,并以其进行有意义的历史传达。使其为之后有着相似手法运用与目标的游戏文化产品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为建设我国的文化事业提供新时代背景下的思路与方法。

二、游戏作为媒介在传达历史认知方面的作用

(一)数字游戏作为信息媒介

数字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因此影响着我们思考和做事的方式。游戏作为数字化的先锋媒介之一,与其他各种早在数字化时代之前就广泛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中的信息媒介(如电影、音乐、电视和书籍等)一道,构成了融于我们日常生活每个角落的信息环境与文化图景。

(二)游戏作为传达历史认知的工具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史教育”在塑造民族记忆、凝聚民族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日常生活中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也有着所有媒介所共有的传递信息和塑造认知的作用。从这点来说,游戏在触及历史叙事时,不仅是在描述历史事件,也是在重塑历史记忆和传达历史认知。换句话说,历史类游戏在为消费的玩家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在对其进行着历史“教育”。

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游戏①在传达历史方面,与其他媒体相比较,优点不在于罗列史实和传递硬性历史知识,而在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游戏可以用模拟的方法对历史因果进行验证,这种历史逻辑感能够对学生们的历史想象力产生实质性影响。

2. 游戏让玩家不仅仅能“阅读”历史,而且能“体验”历史。这种体验式的学习,可以提供一种与过去的人和事建立联系的感觉,它提供了玩家与历史之间的情感需求。

3. 游戏可以建立起受众对于历史人物的同理心。游戏有助于建立起玩家对于处于特殊环境中的历史人物的理解,从而建立起对于这些人物所代表的真实历史人物的理解与共情。

4. 游戏可以部分性地带来教育环境之外的附带学习。对于少数爱好者来说,当玩家在游戏中经历过历史人物所经历的事件时,会被激发起想要更多了解该段历史的好奇心。

(三)游戏作为历史教育工具对于青年人的吸引力

1. 游戏对于目标受众的亲和力

由于流行文化的传播特点,游戏具有更加娱乐化、广泛化、消费群体年轻化的特点。比起承载严肃历史知识的媒介载体,游戏作为与年轻人接触最密切的媒介之一,对于有更多历史认知空白的青年群体来说,无疑具有更好的下沉性与渗透率。

2. 游戏能提供个人化、情感化的体验

游戏能提供身临其境的视角,可以让玩家以亲历者的身份,参与到曾经发生过的事件、环境中去,以个人体验的方式去认识和感知某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和相关人物。这种体验性的情感认知,会直接影响玩家意识中对某段历史的特定印象。对于重视个性与自我感受的年轻人来说,这种体验性的实践,不仅可以了解特定媒介中对某个历史问题的认知以及其对该段历史意义的重构,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对于所传达的信息实现情感化的个体认同。从这方面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媒介产品,更是一种“说服性”工具。

《隐形守护者》就是这样一款给年轻人提供以情感体验来经历历史时期、营造历史共情、内化历史认知的优秀游戏作品。其叙事结构丰富,交互体验流畅,除了较好的娱乐性和商业价值之外,也体现出了一定文化价值和历史教育意义。本文以《隐形守护者》为例,分析其在叙事策略与设计方法上的独到之处,以期为相关方面的实践提供良好的借鉴案例,为更好地建设与丰富我们的历史文化游戏市场添砖加瓦,引导年轻人塑造正确历史认知和社会价值观念。

三、红色历史题材优秀案例:《隐形守护者》

由New One Studio工作室于2019年开发的《隐形守护者》是一款优秀的以我国近代史片段为历史背景的国产谍战题材游戏。“谍战”在我国一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文艺创作题材,产生了很多高峰级的优秀作品,如《永不消失的电波》与近些年来的《潜伏》等,在不同的时代都受到大众广泛的欢迎。也正是由于此类题材历史积累丰厚,最近才因为创作同质饱和化、概念化、桥段套路化等问题而质量下降,失去了其对于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隐形守护者》作为民国谍战类叙事游戏,在其发行后却大获成功。它不仅得到了很多玩家的好评(Steam好评率84%,豆瓣评分9.6),获得了很多奖项,也在“低成本高回报”上成为极佳案例,是该类题材难得的口碑与市场双丰收的国产佳作。②

《隐形守护者》自称的类型标签是互动影像作品,但其发布平台却不是国内几大视频流媒体平台(这些平台大都可以实现简单的视频交互),而是Steam、Wegame等游戏平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虽然影游融合的新样态在类型归属上仍有一定的争议,但其在互动与表现形式上仍然更偏向游戏。

《隐形守护者》作为一款历史题材游戏,它的成功表明在表现此类题材内容时,游戏媒介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下面我们主要从情感体验和个体认同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隐形守护者》如何做到使玩家以情感经历的方式得到历史性的认知和体验,并明晰其在内容策划、互动设计和意义表达方面,有着什么样的独到之处。

(一)有关“个体选择”与“命运弄人”的表达

游戏本身是表达自由意志、个体选择与命运互搏此类主题的优秀媒介,其经典案例有《史丹利的寓言》等。游戏的系统与玩家的交互所形成的种种状态,可以完美地让人体验到“意志与命运”这两个相悖的主题词之间形成的人生百态,深刻地揭示个人选择与人生命运之间的关联。

我国抗战题材的谍战故事有着其特有的历史背景,主要角色一般作为地下工作者,处在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空间环境中,要面对渗透与反渗透的激烈矛盾、严酷的敌我斗争等。这也使谍战故事一般都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环环相扣的紧密节奏。其叙事本身的紧张刺激感,使很多没有出生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人,都很愿意去尝试这种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历史性”情境,挑战自己的智商与情商,体验在命悬一线、尔虞我诈的环境之下,拼死完成使命的壮烈感。

谍战题材故事在使用传统叙事媒介讲述时,存在一个常见的问题,主角在故事线中往往因为剧情需要,有一个类似于“主角光环”式的线索性功能,即使主角身边有再多的牺牲,主角也需要在故事讲完之前保持生存的状态。这种“主角不死定律”会弱化很多真实情况的残酷性,也会降低故事本身的张力。

游戏却不存在这样的限制。若说影视作品,观众体验到的是对主角情感的共鸣以及对困境的共情,那么游戏营造出的艰难抉择、步步为营的沉浸式体验,是直接作用于玩家个体的。玩家成为了真实意义上的经历者,身临其境地置身于多方势力角逐以及错综复杂的敌后战场,在不同的选择中引发不同的冲突,深刻体验到潜伏所带来的极大的失败风险,以及作为革命者所拥有的义无反顾的勇气和信念。

(二)经历事件与经历“情感”的双重游戏体验

游戏跟其他传统叙事媒介不同的是,它是一个以代入和参与来激发“第一人称情感”为主的媒介。它不仅要求玩家在事件方面参与游戏流程,而且要求其在情感方面参与叙事经历。也因此,游戏有着与其他媒介不同的激发、控制或者说“撩拨”玩家第一人称情感的方式。

这种叙事设计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必须让玩家在游戏中做出困难的判断与选择,充分调动玩家在处理这些难题时的思维和情绪状态,从而以自身视角为出发点去代入剧情,深入地去体验和感受游戏中的角色和故事。

在《隐形守护者》中,玩家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是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青年肖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代号为“胡蜂”的中共地下党员,潜伏于敌后,周旋于各个势力之间。①其身份有“亚辉通讯社”(亲日媒体机构)副社长、日本驻沪领事馆总领事武藤志雄的得力助手、兴荣帮成员、我党地下党员等。

David Freeman在其著作中,将游戏激发第一人称情感的设计方法总结为以下5点,②这些设计方法和情境设置在该游戏中都有所体现。

1. 情感和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在游戏开场经过较短剧情之后,就会出现“你”需要杀死恩师方汉州,以取得反派势力的信任的场景。恩师是指导“你”走上革命之路的领路人,“你”心如刀绞,但恩师因为自己身份暴露,而心甘情愿地以被“你”杀死的方式为“你”铺路。

2. 责任授予。即让玩家有所担当,指的是玩家角色负有对其他人的责任,或者是让玩家角色担起故事中的某种责任。在整个流程中,玩家都有保护自己的身份不被暴露的责任,这是玩家完成更多任务的前提。这个责任之下,玩家可能会选择很多与道义或世俗道德相悖的选项。游戏中的“你”需要背着骂名,在各种人的不理解和憎恨中,背负自己的这份责任。

3. 多重的立场与观点的冲突。玩家的身份是爱国的热血青年,本以为自己是照顾和保护同胞的人,但实际上有时却要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去伤害无辜的人。这些时候“自己”称不上是一个完全“清白”的人。有时会因为“自己”的任务,导致其他的正义者为救自己而牺牲,比如与“你”不同阵营的NPC庄晓曼为了保护“你”而死亡,这些情况会极大地引发玩家的内疚感。

4. 特定的第一人称角色弧:此处的“角色弧”指的是特别的经历下,角色想法和心态的转变。在游戏中“你”为了更远大的利益,杀了很多人,“你”也心甘情愿地去背负别人的误解,同时“你”也会感到处处亏欠与时时愧疚。在游戏的四条主线情节中,玩家都经历了从故事开始到后来极大的身份转变与心态落差。不得不说,几乎在每一条主线中,角色最终都没有得到堪称完美的人生,其中的每一条故事线,玩家都会经历非常特别的心路历程,完全可以引发玩家对于人生的感慨。

5. 角色陷入无法单纯以是非来判断的遭遇与境况。玩家会遇到敌方阵营中被卷入战争的“无辜者”,他们并不邪恶甚至单纯,但从更大的视角来说,他们手上同样沾着同胞的血,“你”会选择如何对待他们?为了潜伏,玩家不仅需要骗过敌人,也要骗过同伴,但同样的,同伴也会骗“你”。玩家会在游戏中遇到很多身份复杂、态度不明、善恶难辨的NPC,“你”认为的正义未必是真的正义,“你”认为的邪恶也未必是真的邪恶,他们可能都跟“你”一样有着隐藏的身份,在为光明的明天而努力。在游戏的流程中,玩家会发现一个个处处与自己作对的人,随着剧情的发展,玩家可能会发现其实他也是我方阵营的人,这也是“隐形”的含义之一。《隐形守护者》突出了集体主义中“英雄”的主题,将个人的奋斗放置在时代的洪流背景之下,歌颂了无数个像“自己”这样为同胞、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的人。

(三)游戏宽型叙事结构与多重故事主题的表达

传统叙事媒介如电影等,因其故事大量采用线性三幕式的结构,所以从主题层面来讲,虽然可以分为浅层主题和深层主题的表达,但原则上仍然要求整体故事表达出一个相对明确的中心主旨。如果主题模糊(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主旨)或者主题摆荡(涉及了一个或多个想表达的主旨,但观点破碎看不出核心),观众就会难以理解其最终意涵。对于一般性的故事来说,出现主题不明的问题无疑是比较失败的。

故事的结局是最能表达创作者意图的地方,也是最终故事结束时,主题得以完整凸显之处。除了前文所述两点之外,游戏媒介另一大优势之处,就在于其可以完全通过分支型叙事来达到一个故事多个结局的目的。如果故事进程和结局控制得当,逻辑清晰合理,在多个结局的辅助之下,游戏故事可以做到明了地表达互不相同、又统一对照的多个主题。

《隐形守护者》就是这种多结局和多主题的优秀代表。它在处理叙事分支树的时候,使用的是宽型叙事结构。宽型叙事结构的特点是,它的每一条完整的叙事线较短,分支故事与分支故事之间情节与结局都相去甚远。图1是宽型叙事结构和流线型叙事结构的对比示意图,可以看到,与宽型分支结构相比,流线型分支结构单条叙事线流程长,且最终情节已定,多个结局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由于宽型结构游戏中可复用的素材较少,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做一些玩家可能会玩不到的东西,所以在大型的商业项目中较少使用。

《隐形守护者》使用宽型叙事分支树的手法,玩家作为那个时代投身敌后工作的革命者,一旦选择了不同的命运分支,故事就会发展得非常不同,结局与结局之间不再有关联,暗示着个体命运在历史进程中不同的走向与落差。

《隐形守护者》是一个本身坏结局众多、稍错即死的生存迷宫类游戏。所有分支结构中共有134个结局,有四个主要的结局,分别为“扶桑安魂曲”“美丽新世界”“丧钟为谁而鸣”和“红色芳华”。在其中的红色芳华结局达成后,观众才能看到尾记里的“全剧终”字样,这也是整个作品中,唯一有序章和终章的主线。①直接的失败除死亡结局外,还有被“送回边区”的结局,意味着主角“潜伏”报国理想的失败。这种以失败结局为主的叙事树能使游戏表现出乱世之中真实情报工作的艰难程度,所有的选择和决策都非常困难与致命,走错一步就有可能志未酬而身先死,最好的结局也只是恨自己与报国理想失之交臂。

除此之外,游戏四个主要的结局围绕着主角的命运和潜伏的故事展开,表达出了不同的故事内涵和主旨。

达成“扶桑安魂曲”结局的故事主线主要表达的是反战的精神,同时也是对于抗战历史视野的拓宽。主角因为得到日本人极大的信任,在任务中想通过日寇内斗除掉其一方势力,由此因卷入过深而遭遇到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的状况,主角听从日本一方NPC的安排,使用日本人的身份登上了回日的船,到日本后却发现已经无法再回国了。这条叙事线的一种结局是在日本仍然以中国人的身份活着,把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表达出来,最后被日本宪兵杀害。另一种是彻底抛弃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作为一个日本人不择手段地活着,但最终仍然会死于轰炸。在这条故事线中,主角为了躲避灾祸,听从别人的安排,一朝做了错误的选择便无法再回头,表达了人生信仰的重要性,若信念动摇,人生便会彻底岔向不可控的方向——国难当头,如果只是为了一时的存活而随便选择,那么下场很可能是彻底丢失自己的身份命丧他乡。

“丧钟为谁而鸣”是一条主角彻底成为汉奸的叙事线,玩家会在这条线上背叛自己所有的一切,亲手杀掉自己爱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断送了自己的良知,即使玩家最初是不情愿或不谨慎地进入这条主线,最终也会堕落到自己都难以置信的地步。在“美丽新世界”这条线中,主角投靠了军统,在腐烂的环境里煎熬着,成了别人升官发财的垫脚石,也适应并学习着这种“生存之道”。这两个主线结局表达了小人物虽然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时代所裹挟,但仍然需要坚守自我,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凭借自身的坚毅品质,做出遵从自己本心的决定,如果浑浑噩噩,选择与恶妥协同流,必将会有可悲的下场。

“红色芳华”的叙事线本身非常难以进入,能让玩家充分感知到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爱国青年,在那段历史洪流之中,想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一些正确的事情的困难程度。红色芳华线是一条真正的无名英雄线,因为组织内有人叛变,主角失去了一切能证明自己的东西,日本战败后被打成汉奸投入监狱,新中国成立后才被释放,直到老去才收到一份虽是伪造但又极其真实的抗日记录,恢复了被叛徒摧毁的“革命者”身份。

由于宽型叙事分支树本身的特点,游戏中几条不同的叙事线相对来说关联较少,最后几个不同主线的结局也表达了不同主题,如反战、坚守本心、无私奉献等各个主题。除了宽型叙事分支树之外,《隐形守护者》不仅是让玩家经历事件,也是让玩家经历“情感”,游戏主角不像电视剧、电影中那样有“主角光环”,在玩家个人体验的视角之下,游戏极具压迫感和紧张刺激感。主角的几个身份的选择分支树互不干扰,又统一整合为不同选择下的历史命运,更为贴近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这种情感化的设计能让玩家对那个历史时代有更多的基于个人情感性的理解和认同。因此游戏除了有较好的娱乐性和商业价值外,同时也有着文化价值和历史教育意义。

(四)注重叙事交互方式,提升游戏交互体验

《隐形守护者》非常注重叙事交互体验,其在剧情以及交互方式上做了很多提升交互体验的方法。

1. 游戏节奏紧凑

游戏采用实拍视频画面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但它不是遵循原电视剧般视频片段的时长和速度,而是完全地转成了为互动服务的时长呈现。为了把控节奏,使用了各种控制视觉信息时长的方法,比如将剧情段落中的关键帧截出,以连续幻灯片式的形式播放;快节奏的激烈打斗场面则播放完整视频,强调关键场景或关键道具;渲染情绪的舒缓段落进行视频慢放处理等。以游戏的需求将电视剧感的视觉信息传达控制得恰到好处。

2. 互动形式丰富

游戏中的交互方式比较丰富,文字、选项、QTE在游戏中都有大量出现,游戏中也加入了解谜元素来制造紧张感(如依靠声音来提示破译密码开锁)、通过对话选择改变关键角色间的好感度和怀疑度,等等,①这些都会影响后面的情节走向。整体来说,因为整体节奏把控适宜,整个游戏流程的叙事感非常连贯流畅。

3. 简化分支操作

分支结构故事存在着某个具体的分支点应该安排在流程何处的问题,作为一个本身有着大量坏结局的游戏,玩家一定需要反复决策,这样就会出现大量的流程重复问题,当玩家总是反复玩到同一段剧情时,就会迅速感到厌倦。同时如果失败惩罚太高,游戏的难度曲线就会过高,会让轻度游戏玩家难以上手从而放弃体验。

《隐形守护者》通过在坏结局界面处,允许玩家直接返回死亡之前的事件进行重新选择的设置,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大量存档与读档时间。这种即时载入机制,使玩家可以随时对于关键剧情的触发进行回溯并重新选择,同时也可在死亡重生后,避免相同剧情的二次观看。

除了QTE事件之外,《隐形守护者》中也经常设置有时间压力的倒计时选项系统,迫使观众在有效的时间内快速做出选择。大部分情况之下,如果接受系统自动做出来的选择,那么大多数都是失败结局,这时观众只需要退出,回到故事主线,重新作出选择即可。如果此刻观众没有及时进行操作,页面就会一直停留在此,直到操作成功为止。②

4. 重点决策提示

《隐形守护者》中选项众多,各个决策点的影响力在情节分支中的权重并不相等,为了避免给予玩家过大的挫折感,在获取关键剧情的选择上画面会有各种提示,提醒玩家“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选择”,③需要慎重,如最开始面对恩师提出的问题时,游戏会提示:“方老师的问题中暗藏玄机,请谨慎回答”,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游戏的时长持续度。

5. 便于回溯的清晰流程框架图

《隐形守护者》提供了整体剧情的树状流程图,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法,较为清晰地展示了关键情节点在叙事线的位置,展示了该剧情节点的主要信息,并对下一步的情节分支数量进行提示,以便玩家探索。玩家可以快速地从树状图的剧情存储点回溯到整体流程中某个选择点处,做出新的选择,从而触发新的分支路线。比如在最难进入的“红色芳华”故事线的流程图中,玩家可以直观地看到,如果要想玩出此结局,必须分别在不同章节获得关键剧情及相关角色的好感度,才能确保开启之后的章节。

部分特定的章节解锁需要特殊条件,图中不会给出相关提示,仍需要玩家自行探索,保证了部分喜欢挑战高难度的玩家的游戏乐趣,提高了游戏可玩性。而对于只想流畅体验情节的轻度玩家,在达到一定失败次数后,也提供了节点提示功能,玩家可以通过此功能直接跳跃到影响发展的关键点上重新选择。④游戏中也有出场人物的档案信息,观众可以通过这种类似卷宗的方式了解更多信息,为后续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总之,《隐形守护者》的优秀,不仅是因为它的故事优秀,也在于它作为一个互动作品整体上的优秀。它在把一个故事转变成为融媒体化的互动游戏,从策划到机制、到多线程故事、到叙述的交互设计方面,都非常考究细致,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并呈现一部成功的游戏作品所应体现出的流畅感。

四、《隐形守护者》对历史的表达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隐形守护者》改编自fantasia所著视觉小说《潜伏之赤途》,其人物原型和故事都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真实感,能够引起玩家的共鸣和对当时社会现象、问题的关注和共情。所以从这方面来说,这是一个尊重并还原历史真实的改编故事。

在历史视野上,游戏通过设置多条故事线,将谍战这个局限于中国本土历史的抗战斗争,拓展到了太平洋战争全球历史的视野,历史大事件在故事中表达得比较扎实而巧妙。

谍战作为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民战争的一部分,其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于国内玩家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使该游戏即使在一些年龄偏大的玩家中,也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在很多年轻玩家的反馈中,有提到自己与妈妈或爷爷一起体验游戏的经历。

对于青年一代来说,游戏多被认为是他们逃避现实、回避社会矛盾的“精神避难所”。天马行空、任意想象的表达手段固然能够满足青年人丰富想象力的心理需求,但他们也有着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体所具备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国家前途命运关切的一面。①

《隐形守护者》使用多元感官体验,以在情感上共鸣的维度,对年轻的体验者们进行了理想信念教育,很多玩家在玩完这个游戏之后,写了一些非常伤感的文字,以此来纪念这些无名的英雄,可见这个游戏真正地触动了他们的内心。

“……隐蔽战线的炼狱性,隐蔽斗争对人性的极端折磨,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也许,我们只能在小说里,给无名烈士编个名字,想象他们做过什么。实际上,等于‘无名烈士们的名字,确实已经被历史遗忘了,真实的故事,被淹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了。但是,我们给无名烈士们编个名字、编个他们不曾经历、但似曾相识的故事,是对无名烈士最好的怀念。这也正是——‘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的最好诠释。

“当我们见到上海滩的百年建筑时,可以触景生情地想象他们当年的心情和故事。也许他们的行动只是战术性的,不足以撬动历史。但是,他们完全值得,而且我想——他们也希望,后人会想起他们的‘十八层炼狱,给他们安上新的名字甚至形象,为他们写一段类似的故事。

“……无名烈士冥冥中凝望着我们,估计也希望我们给他们编个‘童话型的、温馨一点、顺利一点的故事吧。毕竟无名烈士当年的奋斗,也是为了今天的我们能有一个‘童话型的、温馨一点、顺利一点的故事吧。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以笔作刀枪。清明节给肖途献花去了。”

——B站网友“费城钟声的达瓦里希”②

从这点来说,用游戏实现历史环境的再现,让玩家基于个人体验参与游戏的方式,使玩家本身对于历史事件的接近更容易、更多元化,对于爱国精神的传达也更柔和、更有说服力。对于历史教育来说,用强烈的感染力和代入感让青年受众体验人性与生命的考验,从而使其在参与互动过程中达到了反思和自我人格提升和完善的目的,也有助于我们建立思想政治引导的新阵地。③

五、结语

好的历史文化产品可以展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起到诠释国家形象、塑造集体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作用。游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游戏作为提供历史文化产品的媒介,可以让受众以个人体验的方式来感受历史氛围,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对其所接触到的历史信息实现情感化的个人认同。

红色历史题材游戏《隐形守护者》通过优秀的历史时代选题,结合游戏本身的机制呈现,表现了在面对历史大潮时普通人物的“个体选择”与“历史命运”交织出的多重性与复杂性。游戏通过在进程中充分调动玩家情感的“事件-情绪”双重游戏体验,使玩家得以用情感参与的方式来体验个体化的游戏故事。游戏结构充分利用了分支树中宽型叙事结构的特殊优势,在实现多个故事结局的情况下,同时将多种意义的表达集合在一个叙事框架之内的目的,实现了对于集体英雄主义的颂扬和其他多重主题的表达,并在叙事交互方式方面着重进行了设计,极大地提升了玩家的交互体验。

《隐形守护者》使用游戏这种与青年群体有着较多接触的媒介,对年轻的受众进行了理想信念的教育,也因其优秀的互动故事,征服了其他年龄段的受众。其所采用的使用情感体验来传达历史认知的叙事方法和策略,值得我们分析和总结,以期更好地建设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事业,生产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数字文艺作品。

基金项目:2022年度北京市游戏理论研究中心研究课题

作者:

丁宁,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动画理论与实践(游戏方向)博士,研究方向:互动叙事、游戏与文化历史研究

(责任编辑:徐晴、李艳芬)

Abstract: Digital games, as an informational medium in close contact with youth groups, have unique advantages in history education. They can provide individualized emotional experiences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nveying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shaping historical cognition by means of empathy with history. The Invisible Guardians is an excellent narrative game that retells the relevant fragment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with emotional experience as its core. This paper uses the game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used in shaping emotional experiences and creating historical empathy and conveying historical cognition,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is excellent work in using game narratives to shape players'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to provide a meaningful practical example for building our own game culture.

Keywords: Digital Games, Historical Perception, Invisible Guardians, Emotional Experiences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
论钢琴艺术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探索
情感体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谈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