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外教育的考察异同探析
2023-04-29郭德兰
[摘要]严修、吕佩芬等中国知识分子先后对国外教育进行了考察,严修的教育考察主要是为培养新式人才,吕佩芬的教育考察则以促进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为宗旨。他们的教育考察活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鲜明的改良主义倾向;对国外教育的考察不仅具有相同的目的,而且有着相似的路线,但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能力不同,他们对国外教育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面临深刻危机时,他们对国外教育考察活动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严修;吕佩芬;中外教育;考察
引言
以严修、吕佩芬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先后对国外教育进行了考察,并形成了一股新的思潮。严修对国外教育的考察是他通过兴办学堂而主张实行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变法失败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吕佩芬对国外教育考察的主要内容是推广西方教育制度和思想。
从表面上看,他们在进行教育考察时,虽然都是为了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但他们的考察活动却存在着较大差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能力以及对国外教育的认识有关。严修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其所提倡的教育改革主张不仅具有鲜明的改良主义倾向,而且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教育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教育考察活动也带有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吕佩芬作为当时著名教育家,她不仅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而且她还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较深,其教育考察活动也带有明显的改良主义倾向。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他们在1905年前后对国外教育进行考察时所表现出的异同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背景的异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西方列强利用其殖民统治,大肆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资源。中国社会发展陷入深刻危机,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改良主义思潮日益高涨。这种思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在教育上主张变革传统教育制度、采用西方教育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良教育制度、培养新式人才的主张。例如在女学的创办上,甲午战争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只变革器物是不够的,更要变革制度和思想。他们意识到国家“积弱之本,必自妇人之不学始”,提倡“遍立小学于乡,使举国之女,够通书九”。在这些思想推动下,资产阶级改良派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女子学校,1898年中国女学堂在上海成立;随后,苏州、广州等地区也纷纷效仿,这些学堂具有“开风气之先”的积极意义。[1]严修和吕佩芬等知识分子对国外教育进行考察也是在这种改良主义思潮影响下进行的,他们在教育考察活动中的不同表现,既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能力和对国外教育的认识有关。
(一)严修所处历史背景
严修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维护其改革主张,他积极倡导创办学堂,并对新式学堂进行了大力推广。1899年9月,他在《劝学篇》中提出要“广求图书”“开民智”“变风俗”“变礼节”等主张。[2]为了更好地推动学堂建设,严修还积极提倡创办新式学堂,这与他对国外教育的认识有关,他认为国外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均有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之处,可以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提高国民素质。
(二)吕佩芬所处历史背景
吕佩芬是清末著名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以保守主义为主,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维新派的支持下积极参加维新变法运动。1905年,她去到日本学习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并向国人宣传维新思想。1908年,回国后积极参与到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中来,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改革活动还积极到国外进行考察和交流。[3]因此,吕佩芬在宣传维新思想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向国外介绍我国的教育情况和经验。可以说,她是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外教育的先行者之一,她所进行的国外教育考察活动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严修和吕佩芬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教育的先行者,他们对国外教育的考察活动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他们对国外教育的考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改良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是由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所决定的。
二、教育考察活动的内容和路线
严修、吕佩芬的教育考察活动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中学和西学两方面,从内容上来看,他们都把中学教育作为教育考察的重点,同时也考察西学;在考察路线上,由北京出发,经京津、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然后到日本和美国,最后返回北京。
严修曾两次对日本进行了教育考察,主要目的是考察日本学校的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1900年,他到日本访问时还曾专门到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参观了该校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从1910年至1911年,他又多次到日本访问,考察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京都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
吕佩芬也对日本进行了教育考察,并曾两次到日本访问,她的教育考察活动主要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思想。(一)严修考察活动
严修和吕佩芬对国外教育的考察,虽然都是对国外教育进行的考察,但他们对国外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能力不同所致。
严修一生从事洋务活动,并且长期担任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因此他所看到的是西方国家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他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等国的考察,可以说是他观察国外教育情况的一个缩影。在他看来,西方国家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严修从国内实业出发,先后考察了英国、德国、法国等国,以培养具有现代知识技能的新式人才为目的;同时还将其所见所学向国内传播,他先后出版了《欧美各国政治经济概况》等著作;另外还积极与日本进行交流与合作。据不完全统计,严修先后去过国外22次,考察日本8次,以下为考察日本学校节选。(见表1)
在严修的考察中,除了日本以外,多次提到美国教育。他认为美国“西有英法,北有德俄,南有日韩,其地并吞四海,其人并集四方”。在他看来,美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其所产之铁、铜、煤、锡等矿均居世界前列”;同时,美国的经济也发展较快,“其商业、金融业及交通事业之发达实为世界之冠”;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很发达,在其考察中多次提到了美国的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发展情况,如他在1904年5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美国化学工业发达,实为世界第一”。由此可见,严修对美国的认识是全面的,他认为美国在科学方面很发达,在教育方面也很发达,而且在工业技术和化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吕佩芬的考察活动
吕佩芬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改革家,她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事业,曾在日本和美国进行过考察。1905年,她作为同盟会会员前往美国考察教育,此次考察活动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赴国外考察教育。吕佩芬考察美国的目的是为了“以求国内之建设”,在《旅美见闻录》中写道:“近世中国人无他嗜好,惟于文化之建设为最大之事”,而“美国则有文明国之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吕佩芬认为美国的教育制度比较先进,值得我国学习。为了能让国内的学子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教育制度的情况,她先后撰写了《美国教育概观》《美国教育概况》等文章,向国内介绍美国的教育情况。
此外,除了美国教育发展,吕珮芬于1907年前往日本考察学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日期间与日本著名教育家下田歌子等进行了交流。吕佩芬等人考察了日本教育学校,笔者将其考察内容整理如下表2。
三、考察侧重点异同比较
(一)考察内容:由具体教育问题到教育制度的整体改革
严修和吕佩芬等知识分子对国外教育的考察经历了由具体教育问题到教育制度的整体改革的过程,在进行国外教育考察的初期,他们主要关注具体的教育问题,如教育经费、学校管理、课程设置等。1905年,他们在美国考察时发现了美国的“科学、民主”制度,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如严修指出,美国的学校管理比较松散,学生学习自由;美国的课程设置注重实用,强调实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美国学校开设大量选修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这些建议对当时中国的学校改革和教育制度改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考察形式:由单一到多样,由个人考察到团体考察
严修、吕佩芬等知识分子对国外教育的考察形式是多样化的,其中主要包括个人考察和团体考察两种。例如,1905年9月,严修参加了由林长民组织的赴英考察团;1906年5月,吕佩芬参加了由著名教育家张元济组织的赴美考察团。其中个人考察包括由严修和林长民个人组成的考察团,由张元济、吕佩芬等人组成的考察团以及其他个人和团体等多种形式。如吕佩芬就参加过1906年7月1日由张元济、严修和吴稚晖等人组成的赴英考察团,在当时报纸和杂志上刊登有关教育考察活动的文章或报道,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们赴英、美等国进行教育考察的活动,扩大影响。
(三)考察理念:取西学之所长,为本国所用
严修和吕佩芬对国外教育的考察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学教育方面,而对西学的考察则主要是针对学校管理制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以严修为例,他先后考察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中学教育,并就学校管理制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美国是最值得中国学习的国家,美国中学教育的特点是“取西学之所长”,既有数学、地理、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又有历史、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学生既得通晓古今,又知中外之别”。
四、考察内容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其认识
(一)考察内容产生的原因
严修、吕佩芬等人在对国外教育进行考察时,其内容虽然基本相同,但由于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其考察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却有较大的差异。严修是通过兴办学堂而主张实行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对国外教育的考察,不仅了解了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而且还通过实地考察和与留学生交流,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严修、吕佩芬在对国外教育进行考察时所取得的效果有较大不同,但其相同点是他们都致力于推动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严修和吕佩芬对国外教育的考察虽然都以推广西方教育制度和思想为目的,但他们在考察内容上却存在着较大差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们在国外教育考察活动中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所采取的考察方式存在差异。严修以推行新政为目的,因而他采取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教育考察方法。而吕佩芬则是以推广西方教育制度为目的,因而她采取了较为具体、明确的教育考察方法。
其次,他们对国外教育的考察方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严修通过创办学堂而倡导新政,因而他在国外教育考察中,多采取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考察方法。而吕佩芬则是以推广西方教育制度和思想为目的,因而她在国外教育考察中多采用具体、明确的教育考察方法。
(二)考察所产生的认识
严修认为:“西学虽出于西洋人,而实出于中土之人”,因为“西学自来有用”,“中土自来无用”,因此他对西方教育中的先进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述。吕佩芬则认为:“西人之学问皆为中土之所不及”,因此他对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入考察。虽然吕佩芬也说到西方国家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她对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进行考察时却没有采取科学的态度,“西人之学问,非中土之人所能及”。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认识,吕佩芬并没有像严修那样对西方国家进行全面的考察。事实上,严修考察国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振兴中国文化,而吕佩芬考察国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通才和精英。[4]
五、结语
严修和吕佩芬二人对外考察教育,各自考察了多所学校,他们感受到了国外教育为发展国内教育所展现出的昂扬进取的姿态,也为晚清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模板。严修和吕佩芬的举措,也影响着更多的晚清知识分子,促使他们为教育发展做出贡献。严修和吕佩芬作为旧知识分子,能正确、诚恳、以近代思想看待教育,并为之奔走,乃至做出卓越贡献,这是难能可贵,值得嘉许的。
参考文献:
[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46.
[2]严修,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严修东游日记[M].长沙:岳麓出版社,2016:175.
[3]吕珮芬,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吕珮芬东瀛参观学校记[M].长沙:岳麓出版社,2016:184.
[4]乔宏瑞.新旧之间:清末民初贵州新式学堂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21.
作者简介:郭德兰,2002.2-,女,满族,陕西西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