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使用的银发群体数字化社交呈现动机研究

2023-04-29向承才

北京文化创意 2023年6期
关键词:微信

摘要:受益于新媒体连接技术的优越性,银发群体开始自主加入到基于互联网连接的微信共享场域中。本研究试图借助质化研究法扎根理论,以微信使用为例对银发群体的数字化社交呈现动机进行探析,构建出相应的理论模型和展演机制,以期帮助银发群体更适应当下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变化,成为移动社交时代的“银发冲浪族”。研究结果表明:满足想象动机为内部主导动机,自我调节动机为外部调节动机,社会交往动机、情感诉求动机以及求知求学动机为内部辅助动机。

关键词:微信 银发群体 数字化社交 自我呈现 行为动机

一、问题提出

伴随着大工业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落幕,数字化时代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65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高达26.7①个小时。如今,脸书(Meta,原Facebook)在全球的月活跃用户已突破22亿,而微信(WeChat)作为我国的社交APP龙头,其用户月活跃度已然超过13亿②。全球网民对于数字网络的使用黏性正在逐年攀升,用户使用网络主要是进行社交活动,社交化网络渗透速度加快。截至2022年12月,20-29岁、30-39岁、40-4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4.2%、19.6%和16.7%;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1年12月的26.8%提升至30.8%,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③另外,着眼于社会人口结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高达2.64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8.70%,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理论框架,基本原则是“独立、参与、尊严、照料与自我实现”,根本目的是帮助银发群体完成社会化转变,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其自身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银发群体对于移动设备的无从下手、无法应对人工智能等情况,其中最显著的便是银发群体无法借助社交媒体参与网络互动以及自我呈现。微信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为银发群体建立了连接网络世界的桥梁,可以说,微信已经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崭新的一部分。其平台的功能属性也基本满足了他们多重使用的需求,尤其是朋友圈、视频号,为银发群体社交参与的自我呈现提供了“舞台”。

二、文献综述

戈夫曼(Goffman)借助《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向我们抽丝剥茧般梳理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披露与表演,这也在冥冥之中回应了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所言:这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演员。戈夫曼依据个人的表演区域划分出“前台”和“后台”,个人用来展现自己的特定情境称为“舞台”④。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人际交往,并且往往都会渴望展现自己最完美的形象,通过在这个舞台对自我的行为进行约束、筹划,继而演绎,呈现给他人符合自身预期的形象。有鉴于此,社会生活中的活动个体都能定义为表演家。

微信使用的自我呈现行为属于社交媒体使用的相关研究范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相似,对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用户研究现阶段主要集中在青年群体,而对银发群体的关注度相对较少。通过对银发群体的微信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后发现,银发群体并不是天生抵触数字化趋势,而是没有带路人为他们开辟前往数字化方向的道路①。

国内外网络空间下的自我呈现从表演剧本、表演角色、表演区域来看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表演主体的交往空间不断突破,从现实照进虚拟,从接受媒介到善用媒介,受众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也相应发生改变。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表演都是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必要策略,并且表演化生存会不断蔓延,从而影响用户的自我呈现②。另外,网络空间私密性较强,用户会选择规避自己的消极方面,构建出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是对其理想形象的自我阐释③。他们在网络互动中主动寻求并生产内容,这是他们参与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表演”④。

伴随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银发用户开始自主加入到互联网场域中,尝试借助网络平台与他人保持高度连接性⑤。既有文献研究表明,人们会花费更多时间在移动通讯设备上进行社交,减少线下面对面的互动⑥。微信作为新媒体即时通讯手段、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在快速高效传递信息方面,为银发群体的生活提供便捷;通过朋友圈的分享以及与亲朋好友的微信视频语音互动,还可以带来慰藉和欢乐。它改变的不只是银发群体的生活习惯,还有他们的信息获取以及社交表达方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一种定性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是一种质化研究法。扎根理论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过程,分别是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系统化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步骤,研究者可以从原始资料中提炼出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理论。

本文采用访谈研究方法,该方法的圆满执行需要双方在共同认可的谈话背景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到对话中去。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年龄特性,借助访谈的方式和他们交流能够有效降低研究者和银发群体之间的陌生感,增强银发群体对于具体问题的理解程度,使得研究者可以从中获取更多有实际价值的信息。

(二)研究对象选择

作为Web2.0时代的技术产物,微信巧妙地将信息传播和关系构建这两大要素融合为一,通过将现实中的社会关系迁移到移动设备中,有效地实现了现实和虚拟世界的“链接”。另外,面对获取外界资讯、参与社交互动的服务诉求,移动互联网场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微信依托朋友圈、群聊等自我呈现较强的功能为银发群体提供了重新打开互联网空间大门的钥匙。

由于研究对象的群体特殊性,此研究参照目的性抽样的原则进行样本选取。经过为期两个月的线下访问加线上交谈,共访谈到20名银发微信用户,被访者基本情况描述如表1所示。

四、编码与范畴提炼

(一)开放式编码⑦

为了确保开放式编码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者在进入田野获取访谈文本资料时,依据两类文本进行开放式编码并完成初步的范畴提炼。两类文本分别是现场的笔记、备忘录,以及与研究对象交流的访谈文本。整个编码阶段由两名编码员共同对所获访谈文本进行多次筛选,遇到模棱两可的内容由双方商议定夺,经系统化整理后得出18个范畴化以及51个初始范畴,如表2所示。

(二)主轴编码

研究者通过对初始范畴和原始语句资料的内容系统解读、逻辑推断后,依据“对后文具有阐释性价值”的标准进行选择,得出5个主范畴以及18个副范畴,主范畴包括满足想象动机、自我调节动机、社会交往动机、情感诉求动机、求知求学动机,具体如表3所示。

(三)选择性编码

研究者通过多层次连接、分析后确定的核心范畴为银发群体微信使用的自我呈现动机,进而概括出主范畴与核心范畴的作用路径、关系结构,其中满足想象动机为内部主导动机,社会交往动机、情感诉求动机、求知求学动机为内部辅助动机,自我调节动机为外部调节动机,具体如表4所示。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样本范畴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研究者邀请两名该学科领域的专家对原数据样本进行二次查阅,资料整理后未涌现新的解释要素。将所有原始数据资料经三级编码过程整理后,交由两名专家二次审核后未发现概念化出入。因此,该研究编码结果显示的范畴已达饱和状态,故认定检验通过。

五、自我呈现动机诠释

为进一步完成理论整合和关系结构搭建,在前期系统化编码过程中得到的核心范畴、主范畴以及副范畴基础上,建构出银发群体数字化社交呈现动机的主范畴关系模型图,如图1所示。

(一)内部主导动机

动机、意向是影响用户参与自我呈现的内因,满足想象动机正是银发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完成自我呈现表达的主导动机,直接影响呈现行为的发生。具体而言,银发群体在微信上自我呈现的主导动机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1.魅力呈现:他人赞赏态度的获取

库利①曾指出,自我呈现在本质上属于人类的本能性情感,是向外界输送魅力的一个行为过程。魅力呈现又具有双向性,既可以是对自己的魅力进行展示,也可以是对他人魅力的赞赏、传播。数字社交时代诞生的微信则正好赋予了用户尽情展示魅力的平台,大家在上面尽情展示个性、宣泄情感、满足想象。

展现魅力的结果则是收获赞誉,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功能即是最好回应。“点赞”是在社交语境中诞生出的人际交流符号,也是对魅力呈现的直接回应。用户通过向他人传递、呈现自己的互联网面貌,从而获得“点赞”,正向满足了行为发出者的心理需求,拉高魅力值。同时,对于后续持续呈现行为也具有正向影响。

2.博取关注:被关注的自我存在感

关注度是决定呈现表达的客观需求,渴望关注程度越高,所呈现出的自我表达越理想,参与的频率也会相应增加。格兰诺维特将多重的社交关系脉络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②。强关系指代用户的社交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都是趋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频繁。弱关系则反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浮于表面,平时联系稀疏。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更新不断改变着人类的交流方式,人们的交际圈不断扩散、拓展,由线下小群体逐步演变成线上庞大组织。尽管人们的社会关系网在不断扩大,但大多数的社交关系仍是以弱关系为主导的,这也就直接导致用户会刻意寻求其他社群的关注,归属认同异常强烈。

3.理想化呈现:自我构念下的完美表达

自我构念指用户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来思考和认识自我的一种行为,具体有相依型自我构念和独立型自我构念两种形式①。相依型自我构念强调与受众建立联系,独立性自我构念重在对于内部特质的表达,两种不同方式的自我构念都能波及用户的社交呈现行为②。尤其是进入到互联网社交场域中,银发群体会因信息扩散情境的转变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呈现方式,以期实现更加完美、理想化的呈现表达。

不同于传统QQ空间、微博等全开放性社交分享平台,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评论及互动情况仅限于共同好友可以查看,因此微信的社交呈现是基于强关系圈层的理想化表达。银发用户的微信联系大都是联系密切的亲人和朋友,跟他们实际生活中的社交圈基本相当,所以他们在进行自我呈现时不会考虑过多的风险戒备,强关系、高熟识的微信环境赋予了银发群体更宽泛的呈现自由。

4.身份认同:主体身份彰显

“认同”一词源于德文“Identitat”,意指身份证明③。自我呈现的字面含义即个体向外界展示与表达自我的行为,其目的是给受众留有专属印象。米德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借助符号的编码和译码得以实现的④,那么微信则是符号的平台化呈现。在微信构建的信息传递平台上,用户可以免费借助表意符号“交际”,以此达成自我表露、自我呈现的目的。银发群体在微信使用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借助微信昵称和微信头像甚至个性签名塑造出第一印象。同时,朋友圈和群聊也是用户进行个人展示的重要场所,他们热衷于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彰显主体身份,这些都是银发用户在微信中进行自我呈现的具体表现。

5.印象管理:获得关注的自我定位

戈夫曼书中的“印象管理”认为,社会交往是一个情境舞台,每个参与者都有各自的角色呈现⑤,表演者可以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给受众留有想象化印象。简言之,用户在对外界进行自我呈现时,总是习惯性倾向于那些被社会广泛接纳的价值认同,用最低的报偿保证实现最高的期望价值。

近年来,社交平台的大规模普及和融入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甚至是日常生活方式,社交媒体中的印象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环节。在以往的社交参与中,用户大多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进行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而伴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兴起,微信也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开发出“视频号”这一服务功能。短视频模糊了前台和后台的边界,成为大众完成自我呈现、印象管理的新形态。银发群体虽然受困于技术,很难产出拥有复杂制作流程以及精美画面的视频,但基本的分享和表达欲望可以得到充分实现,如今已经涌现出一大批银发KOL(Key Opinion Leader)⑥,像微信视频号的“赵老师举栗子”“北京大妈有话说”等账号,已经成为现阶段银发群体效仿和传播的生活素材。

(二)外部调节动机

在满足想象动机的驱动下,银发群体会增加对微信的使用意愿,想象满足越充盈,未来的使用意愿越强烈。要想实现想象建构下的自我呈现,同样需要具有正向性的参与路径调节。根据被访者的回答,主要涉及以下三种外部调节的方式:

1.娱乐消遣:现实与网络情境的双向解放

兴趣是一切社会参与构建的基点所在,娱乐则是现实与网络自我呈现得以凝结的关键,兴趣和娱乐的双重作用促成了用户展示自我、表露自我行为的实现。娱乐消遣最大限度满足了用户参与社交的娱乐需求,也是网络自我呈现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传统的自我呈现往往是银发群体借助线下活动参与表现出来的,比如牌桌上的“财神爷”、聚会中的风云人物、公园的“知心大姐”、小区的“百事通”等等。

2.休闲活动:媒介特性影响下的天性释放

媒介技术的革新丰富了用户参与社交的渠道,不再仅仅局限在线下的真实情境互动中,网络社交提供了全新的交流场所。从前,银发用户习惯于守着电视、收音机等传统媒体完成日常信息获取,导致缺乏主动参与信息传递的能动性,社交动机趋于减弱。如今,信息技术的革新赋予了银发用户更多的信息选择权,实现仅靠一部智能手机便可知天下事,用户的社交天性得到充分释放。

3.兴趣爱好:晚年生活的快乐良剂

兴趣源于生命的热爱,是指个体对待特定事物或人所产生的具有趋向性态度、情感的活动。当兴趣没有指向对某对象的认知,而是指向某种活动,这个时候兴趣就成了爱好。银发群体经长年累月的社会参与或对唱歌跳舞产生兴趣,或对书法下棋产生兴趣,通过实际参与,继而将这种兴趣转化成自己的爱好。并且,个人的兴趣爱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做出阶段性改变,这种改变也是用户进行自我呈现的动机之一。

(三)内部辅助动机

辅助动机直接与行为自身相关,由于发出行为而激发起的持续使用兴趣,也就是行为者所追求的目的。戈夫曼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纳入戏剧表演范畴,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大家的兴趣点都在于如何实现想象中的自我呈现目标。银发用户在微信平台所营造出的线上场域中随心所欲、自由活动,在外部调节动机的不断支持下,他们开始热衷于向外界呈现自己的魅力形象、生活状态,社会交往动机、情感诉求动机、求知求学动机也就开始活跃起来。

1.社会交往:构建网络趣缘共同体

与年轻人的自我呈现动机不同,银发群体由于较晚接触到新媒介,所以他们正处于一个具有非凡创造性和强烈使用意愿的境况,更希望在网络上结识共同兴趣的群体,实现信息交流、共享。

这种用户聚合交流的形态,可以将其定义为“网络趣缘群体”。罗自文①则将网络趣缘群体定义为一群对某一特定事物或人产生持续兴趣的群体,主要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身份认同、信息共享、情感互通,从而构建趣缘共同体。尽管银发群体的社交圈层不及年轻人宽泛,但在所居住的社区、家庭、活动场所仍存在线下趣缘群体,银发群体通过兴趣、爱好结识,借助微信平台将大家组织起来便构建了网络趣缘组织。如果说兴趣爱好引领了微信银发用户的使用意愿,那么趣缘群体则是助推剂,无形中不断推动了这些用户不断展示、呈现自我,社会交往动机得以满足。

2.情感诉求:“湿世界”的情感满足

舍基②在《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中指出,当下世界是一个“湿世界”,而这种湿是代指触觉上的黏感,特指社交时代移动应用程序中附有人情、充满意义的湿乎乎的关系。微信正是“湿世界”的直接映射。根据戈夫曼所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尤其是在虚拟社交平台上,有更加明显的展演行为。

银发群体退出工作岗位后,无形中与社会产生了隔阂,突如其来的社交范围缩小难免给他们造成孤独感,自我效能会大大降低。而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我呈现可以调整当前生活状态,重新链接既有关系圈层,从而在自我与他人的互动中减少孤独感,符合情感诉求动机,增加自我效能。

3.求知求学:信息社会知识的再接纳

学习是丰盈人生、充实思想的最优路径,学习不只是在学校里的事,社会生活中也需要持续性的知识补给,银发群体的生活经验、生存之道应当成为社会进步的珍贵财富。

微信是一个多功能平台,尤其是它的网络连接属性,可以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集中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用户仅靠点击“搜索”窗口即可了解到实时资讯以及其他信息,充分满足新时代银发群体的求知欲望。如今,银发群体的生活水平日趋提升,将近一半被访者都表示在朋友圈转发过养生类文章,并且会根据专家建议改变日常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

六、研究发现

上述三种主要作用路径可以较好解释银发群体数字化社交呈现动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认同是社会赋予的,从迈进社会之初,参与者就必须接纳现实社会所规定的特定身份,以及扮演所要求的角色,呈现相对应的形象。研究发现,活跃在互联网中的银发群体已然习惯借用文字、图像、影视等多种形式呈现满足想象的一面,主动构建网络世界的虚拟自我已成常态。此外,研究者在编码和模型构建过程中还有以下四方面其他发现。

(一)作为“第三场域”的虚拟社交

学界许多研究员从场域角度出发,研究发现个体的日常活动空间已经由第一场域“家庭”和第二场域“职场”扩展到了跨越空间界限的第三场域“网络”①。对于银发群体而言,传统的家庭信息交流场域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产生代际鸿沟,年轻一族困于固定的交流模式试图寻求新的圈层体验,导致家庭交流频率下降,银发一族社交脱轨迹象日益突出。微信的诞生则起到了媒介补偿作用,它对既得媒介进行革新,补偿了以往场域的不足,创造出能够进行虚拟社交的第三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银发群体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借助网络打造的社交平台实现各种符号化表达,一场自我呈现的狂欢在虚拟性的网络中蔓延开来,个体的自主想象和行为释放得到空前满足。通过有意识地在社交平台自我呈现,银发群体重拾社会信心,参与感、满足感、归属感也在社交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加强,迎合想象动机,自我调节动机、社会交往动机、情感诉求动机、求知求学动机等也都借助自我表露、自我呈现得到满足。

(二)银发数字“潮”的主动覆盖

虽然银发群体在数字化的融入过程中已经渐入佳境,享受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交生活,但他们在数字的接触与传递过程中却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银发群体的体力、智力水平与他们的年龄增长成反比,与年轻一代相比,他们的媒介接触与使用能力处于劣势地位,长期下来“灰色数字鸿沟”现象②(指的是老年人无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现象)显著;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日益渗透已经发展为“身体的延伸”,重构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却很难满足银发群体的实际数字化需求。例如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数字产品,虽然功能齐全、玩法新颖,但是其复杂的操作流程把银发群体拒之数字门外。然而,尽管银发群体在数字化进程中“地位低下”,媒介使用屡受挫折,但这并未打击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近年来激增的微信银发用户数量有力地反映出这类人群渴望融入数字社会和参与网络社交的强烈愿望,与学者周裕琼③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银发群体正在自主加入并且影响周围社群逐步紧跟数字浪潮,他们在社交平台自我呈现,有意识地打造想象中的形象建构,借助虚拟社交重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这不但体现出他们的参与自主性,还向外界展示出他们应对数字潮流的积极性,主动书写“年老心不老”的个体意义,进而改变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地位。

(三)景观社会下的自我迷失

德波④将“景观”定义为一种有意为之的表演或作秀,主要是将现实参与的生活片段截取出来经由影像化表达,并重新编码为有关现实的片段景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资本家开始借由广告、传媒等形式在社交场域炮制大量符号意象,而社交参与者则沉溺于符号堆砌的景观化世界⑤,经年累月极易造成用户自我迷失。微信因其简单便捷的特质通常是用户呈现的第一选择,社交参与的程度愈深,自我呈现的欲望愈强烈。网民越来越热衷于选择性地展示自我,将自己的私生活借助社交平台公之于众,自我就此成为一道景观。他们通过晒自拍、晒旅行、晒爱好等呈现行为,参与到景观社会中进行“自我景观化”展示,力求完成自我满足、实现社会认同。随着社交程度持续深化,用户“被关注”和“被认同”的心理需求大于积极生活的现实需求,为了迎合社会话语场域的“积极银发族”形象,满足好友的角色期待,银发用户会刻意藏匿真实生活的鸡毛蒜皮,将自我呈现集中于过分粉饰下的公众期待的美好议题,社交平台就此沦为满足用户虚荣心的工具,景观社会的背后即是用户自我的迷失。

(四)社交参与的局部性“倦怠”

社交媒体是主流的信息传播媒介,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户对平台的参与好感,不会因功能的创新和技术的升级而直线上升,反而会造成圈层化的社交媒体使用疲惫、烦躁情绪,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逐步在互联网扩散。学界将这种现象称作“社交媒体使用倦怠”,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参与行为。微信银发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常常会受到平台、好友、社会的影响,逐步对社交参与失去信心,如某些功能不尽如人意、某些活动形同虚设、某些诈骗接踵而至,导致银发群体刚刚建立起的社交自信崩塌,逐步对互联网的消极评价多过积极评价,从而产生减少甚至停止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根据研究显示,部分银发用户在微信使用过程中会带有风险感知心理,因此他们在参与社交、自我呈现的时候会出现因为心理上的焦虑、恐惧、担忧、烦恼等负面情绪影响,无奈放弃“触网”的被迫之举。根据走访来看,银发群体对于社交参与的风险感知心理越强烈,越不可能有较高的使用意愿,如他们对以微信为主的社交平台的刻板印象是深刻的、高调的,使其自我呈现的意愿较低①。社交参与的局部性“倦怠”使许多银发用户不敢在社交媒体自由表露,更不会轻易宣泄情绪。面对逐渐扩大的银发社交圈层,微信社交泛化也在拉高他们的风险感知心理,这也给社会和相关平台敲响了警钟,软件自身的安全属性以及用户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身份认同都应得到重视。

七、结语

银发群体在社交平台的自我呈现从本质上属于积极互联网参与,符合当前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的时代潮流。面对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加上数字化和老龄化的双重作用,微信不仅仅是一款连接人际关系的社交移动终端,更是整个数字社会传播架构中维系基本人际交流的重要中介组织。伴随日益扩大的灰色数字鸿沟,我们则需要帮助银发群体破除传统思想壁垒,主动拥抱数字化生活,同时也要注意软件平台自身的安全建设,减少银发群体互联网社交的风险,增强他们对数字产品使用的信心,真正从“前数字遗民”过渡到“新数字移民”。

基金项目:2022年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数字化赋能辽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2022JH4/10100057);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G融媒体传播技术研究实验室建设”(202102550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

向承才,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老年传播、社交媒体

(责任编辑:曹翊钧)

Abstract: Benefiting from the superiority of new media connection technology,the silver-haired group has started to join the Internet-connected WeChat sharing field on their ow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use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deepe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igital social presentation motives of the silver-haired group by taking the use of WeChat as an example,and to build a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model and performance mechanism,in order to help the former digital technology "outcasts" transform into "silver-haired surfers" who are more adaptable to the current mobile social era in ti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tivation to satisfy the imagination is an internal 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magination satisfaction motivation is the dominant internal motivation,self-regulation motivation is the external regulation motivation,and social interaction motivation,emotional appeal motivation and knowledge-seeking motivation are the secondary internal motivations.

Key Words: WeChat, Elderly, Digital Social, Self-presentation, Behavioural Motivation

猜你喜欢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