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劳动教育在学生会改革中的应用
2023-04-29陈玮琳庄冬江
陈玮琳 庄冬江
[摘要]高职院校的党建引领和劳动教育是学生会改革动力的“双引擎”,以“党建+”劳动教育为着力点,能够准确把握学生会组织改革的基本要义,有效为学生会赋能增值,引领青年成长新航向。
[关键词]党建;劳动教育;学生会;改革;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7.001
学联工作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领导下,学联学生会改革至今已有7年,改进作风也3年有余。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学生会发展应进一步优化调整、强化党的领导、聚焦职能定位、规范运行机制,从而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提升学生会在同学中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高职院校的党建引领和劳动教育是学生会改革动力的“双引擎”,通过“党建+”劳动教育,注重党建思想发动、干部顶层驱动、重点项目牵动、创新融合联动、明确责任促动,积极探索总结改革工作中的亮点、特点,形成高职学生会改革的可推广经验。
一、“党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认为:“教育既承载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劳动教育是培养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丰富发展者[2],在党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探索与中国特色劳动政策的制定,并在其中汲取初心力量,获得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
(一)“党建+”劳动教育是党的本色要求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新阵地,围绕党建工作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劳动教育是锤炼广大团员青年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劳动意识、践行劳动精神、发挥标杆表率作用和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3],1922年5月中国共产党以书记部的名义在广州发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红色的火种照亮了中国工人运动壮阔前进路,自此在高潮迭起的中国工人运动中我们党站稳了脚跟,确立了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与劳动之不解渊源,甫一开始便深深种下。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4]。“先锋战士”与“普通一员”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也是我们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这是一名党员的本色,是最基本的要求,二者不可分割。
(二)“党建+”劳动教育是党的实践成果
将红色基因融入劳动教育,增强新时期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党在奋斗发展历史中的有益尝试和实践成果。从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凭着“一把镢头和一支钢枪”开赴南泥湾,以生产自救扭转根据地困境换来“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万顷良田;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掀起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劳动光荣”的口号响彻了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涌现出“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一批体现劳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伟大精神。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5]。在新时期,劳动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备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都要依靠劳动来创造,进而培育形成了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等为主要内涵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新时代中国的伟大精神、伟大力量、伟大智慧和伟大创造。”
(三)“党建+”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劳”字同“德、智、体、美”一起纳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提出要努力构建“五育并举”的新时期全面培养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党组织是党在教育战线上的基本细胞,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也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答卷;把劳动教育纳入党建工作和育人育才的全过程,以党建领航劳动教育融入“五育”之中,不断推动劳动教育从“弱化”到“强化”,劳动实践从“被动”到“主动”,劳动意识从“要求”到“习惯”,劳动能力从“掌握”到“创新”,不仅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内容。
二、“党建+”劳动教育在学生会改革中的应用价值
学生会作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向着党指引的方向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沿着锤炼广大青年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劳动意识、践行劳动精神、发挥标杆表率作用和服务群众的航线不断前行。以“党建+”劳动教育为着力点,能够有效为学生会赋能增值。拧紧思想阀,把牢航行舵,筑牢高职院校学生会服务意识,使学生会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问题为导向,为青年学生办好事,积极关注学生学业、就业发展、家庭困难、身体健康、社会融合等需求,服务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学校发展大局,带动整个青年学生群体向善、向上。
深刻把握“党建+”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会改革中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我们科学、系统地认识学生会组织鼎新革故和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深刻理解学生会改革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其定位,从而寻找到“党建+”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会改革应用中的有效实施路径。
三、“党建+”劳动教育在学生会改革中的实践探索
将“党建+”劳动教育应用到高职院校学生会改革中必须做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结合;劳动的道德性与公益目的性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个体个性培养相结合;劳动多样化与高职专业性相结合;劳动经常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创造性与实践性相结合[6]。
(一)劳而有德,打造“党建+”劳动教育润心工程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会组织政治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生会组织较其他层次高校而言,在政治文化建设的规范性和执行力上有所欠缺,织密“政治文化建设网”,种好“政治文化建设责任田”,从而构建良好的政治文化建设体系。通过用好资源悟好“新思想”,充分利用校史馆、智慧党建馆等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外红色革命场馆持续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红色走读”实地教学,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再出发、受教育、强党性,扎实推动党的理论精神入脑入心、践行见效。
编织沉浸式红色宣传教育网。按照“两级培育、三级使用”工作思路,由校院共同培育“青年学生干部领学促学宣讲团”,重点面向全校开展示范宣讲;由二级学院团总支培育“我学我讲”理论宣讲团,重点面向各学院团员干部开展宣讲;各班级团支部设第三层级宣讲团,由上级组织培育的讲师组成,重点面向本单位青年开展宣讲,打造校园理论宣讲“红话筒”。针对学生会组织内部青年学生,开展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宣讲,充分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积极性。
(二)劳而有获,选树“党建+”劳动教育先锋样板
从青年群体中走出的优秀朋辈具有强大的能量场,其标杆作用和引导力更加易于使青年学生产生追随感,形成看齐意识。通过创新升级“青马工程”培训班,完善学员“积分制课堂”,将基础积分与奖励积分结合,量化学习成效;个人与团队积分结合,提升团队凝聚力与向心力;课内与课外积分结合,将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参与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学习与运用积分结合,定期开展积分通报,结业时将积分计入个人学习档案,并作为干部选拔、干部考察和各类推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档案,选树先进典型。
开展“朋辈引航”计划,为广大学生干部、青年学子树立可感知的身边榜样。抓好“团学干部上讲台、学子论坛”学风引领点,培树团员青年“领头雁”,以榜样力量激励人;抓实“思想引航、心理引航、实践引航”等沟通反馈点,组建“朋辈答疑团”,定期集中开展学生工作指导和专项业务技能辅导,把“盲点”做成“亮点”,把“短板”转化为“优势”;抓牢“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励志故事”宣传激励点,开辟线上“我身边的榜样”“学子风采”等栏目,丰富团学新媒体文化产品供给,营造育人“文化场”。
(三)实践强技,身体力行赋能青春力量
工匠精神、雷锋精神都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成之一,它们所蕴含的“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内涵就是“劳动精神”的一种,是对职业劳动、对人民社会的奉献精神。把“工匠心”“雷锋魂”融入劳动教育之中,探索和加强“党建+”劳动教育在学生会改革建设中的实践路径,方能培养有技能、强担当、知奉献、可信任的学生骨干。
重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建设,突出高职专业技能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服务集群。持续深化志愿服务传统品牌项目,推动全体学生干部成为注册志愿者,把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纳入学生会组织干部、干事选聘和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践行大众志愿,传递人文关怀,回归学生会“服务”初心。立足学校志愿服务实际和社会志愿服务需求,建立一批“劳动教育 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点,通过校企、校地共建共育有效延伸“党建+”劳动教育平台。创新志愿服务内容与形式,依据校内外服务群体需求设立专项志愿者服务团队,结合学生会成员优势特长进行合理化配置,实现特色化、精准化志愿服务供给。
四、结语
“党建+”劳动教育是唤醒生命意识、丰富个体生命意义的教育,源于生活实践,高于生活实践,又作用于学生的未来生活,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现途径。以党建引领心智,以劳动教育促进成长,把“党建+”劳动教育的红色种子深植在广大学生心中,推动新一轮的学生会改革,筑牢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激发学生会组织活力、坚守初心、做好服务,引领青年成长新航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人间正道开新篇[N].人民日报,2021-07-28(5).
[3]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9.
[4]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5.
[5]习近平致信祝贺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N].人民日报,2021-06-29(2).
[6]孙晋超.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专项,项目名称:“劳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SZF202008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玮琳(1989.11-),女,汉族,福建泉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管理工作;
庄冬江(1986.6-),男,汉族,福建泉州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