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创作背景及创作特点

2023-04-29许耀

当代音乐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克劳德创作特点创作背景

许耀

[摘 要]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亦被称为《金发女郎》,选自德彪西钢琴小品集《前奏曲》,创作于1910年。德彪西的前奏曲与传统前奏曲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艺术形态,德彪西的前奏曲善于运用新颖的创作技法塑造出鲜活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文章以《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研究焦点,分析此部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重点从作曲技法、音乐结构、和声语汇三大方面,阐述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创作特点,旨在为钢琴艺术实践提供思路、方法。

[关键词] 克劳德·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创作背景;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 J65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3) 11-0107-03

克劳德·德彪西,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音乐界享誉盛名、影响颇深的法国作曲家、革新家,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德彪西为钢琴创作的前奏曲包含两集,每集12首,共24首。这些前奏曲与传统意义上的前奏曲有着明显的区别,更像是即兴曲、幻想曲形态的钢琴艺术作品,所运用的钢琴技巧、作曲技法十分巧妙,创造了新颖独特的钢琴艺术语汇,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栩栩如生、情致盎然。《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德彪西前奏曲第一册中的第八首,抒情甜美的旋律充盈着少女青春靓丽的色彩,以音乐语汇展现出诗情画意。下文将从创作背景与创作特点两大维度对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进行展开论述,旨在初步理解德彪西的创作思维、创作理念与创作风格。

一、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创作背景

克劳德·德彪西从幼年期便深受印象派艺术的熏陶,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吸纳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爵士乐的音乐艺术精髓,运用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进行音乐创作。1890年以后,德彪西与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众多优秀的文艺青年,聆听并交流艺术之道。马拉美与兰波、魏尔伦并称为“象征主义三架马车”,他们所创作的象征主义诗歌有着奇幻缥缈的想象、富有节奏的韵律,并非刻意、单纯地追求诗歌在外在形式上的韵律感,更重要的是追求诗句内在的节奏与规律,所塑造的诗歌艺术形象,是诗人自身意志、内在精神的深度形象化体现。长期与象征主义艺术者们接触,德彪西深受这些艺术家们全新艺术观念、艺术思想与审美价值追求的影响,他欣赏这些青年艺术家们创作的不落俗套的诗歌、文学艺术,并开始为这些象征主义诗歌进行谱曲。大家最熟知的可能是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此部钢琴前奏曲根据马拉美名作——《牧神的午后》创作而成,这部管弦乐作品让欧洲音乐逐渐摆脱瓦格纳的巨大阴影,开启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崭新时代,德彪西后续创作的音乐作品开始带有“印象主义”的鲜明色彩,标志着德彪西音乐艺术风格的成型[1]。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创作于1910年,正值德彪西个人音乐语言、音乐艺术风格最为成熟的时期,也是最能代表德彪西创作个性的钢琴前奏曲之一。德彪西后期创作的钢琴艺术作品,多以传说、文学、人物与情景等为题材。《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就是属于文学类、人物类的钢琴艺术作品。这段钢琴前奏曲的标题出自德里尔《苏格兰之歌》中的一首诗歌,诗中所描绘的苏格兰少女让德彪西印象深刻,也触动了德彪西敏感的艺术创作心灵。德彪西从诗歌中汲取创作灵感,在诗情画意中用生动的音乐语汇、丰富的音乐元素,塑造出天真烂漫、甜美动人的亚麻色头发少女形象。在创作此部钢琴前奏曲时,德彪西仿佛回归了早期的音乐创作风格,但也运用了风格成熟后的音乐元素,如调式调性、节奏等,构筑起德彪西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二、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创作特点

(一)作曲技法特点

1.曲式结构特点

德彪西《亚麻头发少女》的曲式结构有着结构完整、线条清晰且富有歌唱性的特点。从整体上来看,此部钢琴前奏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但也对传统的三部曲式结构有所突破。乐曲包含A、B、A三个乐段。

A乐段为主题的呈现,主题材料以波浪形的连续的三度音程下行、上行为主。主题旋律由左手低声部奏出,长达五个半拍的休止慢慢地呈现出天真烂漫、甜美动人的少女形象,波浪形的旋律也呼应着少女如同波浪一般飘逸且顺滑的亚麻色头发,四三拍的运用使得少女亚麻色的秀发有着动态的美感,使少女形象更加生动。A乐段力度为“不要太强、太有力度”,节奏平静舒缓,通过对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在悠扬的旋律中,人们仿佛可以看到少女缓缓走来,身姿摇曳、曼妙,充满着青春的气息;或是如同戴望舒笔下的少女一般,撑着油纸伞,在孤寂的小路上彳亍,给人以淡淡的忧伤之感;抑或是温柔典雅的少女在远处凝望着自己。印象派艺术手法赋予音乐以无限的遐想、旷远的意境,使人们获得沉浸式的音乐审美体验。

B乐段从12小节开始,属于混合中部,由A乐段派生而来,运用了A乐段主题的碎片化材料。在B乐段中,融合了德彪西“渗透运行”的印象思维与创作理念。所谓“渗透运行”,是指主题如同流水一般,自然而然、一气呵成、顺畅自如地渗透至音乐中并进行衍生与变化。“渗透运行”打破了传统音乐结构的框架束缚,使音乐结构模糊、松散。从B乐段中可以体会到德彪西“渗透运行”的印象思维。B乐段中并非充斥着新材料,也没有对主题材料进行扩充,而是运用了A乐段中短小旋律的片段,如将A乐段中的第10小节的下行材料变为上行,在B乐段的第13小节中的高音区并下行进行,消除A乐段与B乐段间的界限,实现A、B乐段的顺畅衔接。不仅如此,在B乐段中所运用的短小的旋律片段,如同宝石一般镶嵌在一起,表现出音乐中那朦胧闪烁的情绪。B乐段中的情绪也富于变化,织体加厚、色彩丰富,仿佛少女的内心挣扎、彷徨与思索[2]。

A乐段是再现部,从第27小节开始。在再现部开始之前,便出现了对A乐段主题材料的再现,这就将B乐段的结束部分与A乐段相互衔接,进一步体现德彪西的“渗透运行”思想。A乐段从pp力度进入,速度渐慢,旋律轻柔。乐段中的音乐材料大部分是由A乐段音乐材料发展、变化而来,在力度上更加轻柔,如同少女随着微风渐渐远去,亦如少女的心事最终搁浅。

2.调式调性特点

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虽然有所回归传统的作曲技法,但并非局限于对传统调式调性的运用,而是通过对变化半音的运用以及对东方音乐艺术精髓的吸收,使得此部钢琴前奏曲风格迥异、特色鲜明。《亚麻色头发少女》的主题旋律运用了东方音乐中的传统五声调式音阶,即以C音为基础,按照五度相生的规律向上构成另外四个音,形成五声调式。在五声调式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都可以作为调式主音,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主音、不同结构的调式音阶。五声调式音阶最为鲜明的特点在于,相邻两个音之间只有大二度、小三度。同宫系统调式中,宫音相同,但调式主音不同,构成各调式的音高相同。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对五声调式音阶的运用,赋予此部钢琴前奏曲以浓厚的东方色彩,也体现出五声调式所特有的神秘感。全曲调式调性的布局从bG大调开始,前14小节均为bG大调。从第15小节开始,乐曲进入bC大调,直至18小节,乐曲调式调性发生转变,变为bE大调,到22小节回归bG大调。

在西方音乐中,大小调有着不同的功能与色彩。自然大调色彩鲜明、明快;和声大调的色彩柔和、暗淡。自然小调色彩暗淡、诙谐;和声小调在听觉上给人的感觉与自然大调相近。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五声调式音阶的使用,弱化了传统大小调的功能性,营造出德彪西独有的微妙之感。德彪西在作曲时善于运用转调离调的手法,如同一副印象派画作中,少女的轮廓模糊朦胧,但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在不同的光影条件下,少女形象富于变化。在此部钢琴前奏曲中,调式调性的特点使得乐曲有着写意的美感,营造出神秘的氛围[3]。

(二)音乐结构特点

1.音乐元素特点

音型是指和弦或分解和弦的节奏特性化,主要体现在节奏或伴奏变化,在乐曲中往往反复出现,并贯穿于乐曲的始终,可以统一乐曲的格调,塑造更加鲜明的个性风格。在多声部织体中,音型具有立体性的特点,存在于纵向多线条的组合当中,包括和弦式音型、和声节奏式音型、分解和弦式音型等。其中和弦式音型起到烘托主旋律的作用,节奏性较弱,一致性较强;和声节奏式音型可以赋予和弦以节奏型的特点;分解和弦式音型赋予变化,可以根据音程距离等进行调整。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由三种织体音型,分别为由横向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组成的音型;二度三度相搭配的柱式和弦;有着附点节奏型特点的织体音型。在高音区为横向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结合的织体音型;中音区为二度三度相搭配的柱式和弦织体音型;低音区为有着附点节奏型特点的织体音型。在高中低的布局上,三种织体音型的布局基本不变。在不同乐段中,最开始出现的为横向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结合的织体音型,二度三度相搭配的柱式和弦织体音型贯穿于中低声区,第三种织体和弦则起到对比冲突的作用,在高低音声区内均有所体现。从整体上来看,乐曲中对织体音型的使用十分规整,有着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色彩,但在织体音型的布局上,德彪西追求的是一种浪漫且富有个性、体现印象思维的布局方式与作曲技巧,体现出一种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尤其是对有着附点节奏型特点的织体音型的使用,将乐曲分为均等的两段,每段包含四个乐句,乐句之间有着起承转合的关系,让音乐结构在规整中富于变化、层次分明[4]。

2.音级集合特点

音级集合理论是分析音乐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音级集合是由音级形成的无序音集,将可识别的音乐特征,如音域、节奏等排除在外的音乐动机。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涉及对音级集合的变化使用。乐曲中第一个音高动机为开始的四个音与第五小节出现的“bA”组成,按照标准序的排列为[6,8,10,1,3],转换为基本型为sc5-35;乐曲第二个音高动机为第三小节旋律声部的四个音组成,按照标准序的排列为[1,3,5,6],转换为基本型为sc4-11。乐曲第4小节至第5小节,第24小节至第27小节,在纵向上为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两种和弦的基本型属于动机a的一个子集逆行而成。在横向上,旋律声部与低音声部为动机a的原型。乐曲第12小节在纵向上包含五个音,横向上这五个音琶音式进行,所形成的基本型属于动机a的T5位移。乐曲第15小节的基本型,是动机a的T10位移。乐曲第10小节与第13小节,基本型为动机b的原型。第14小节的基本型属于动机b的一个子集。综合而言,乐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由a、b两个材料贯穿始终,是乐曲的主要核心材料,乐曲也在这两个主要核心材料的变化与发展中进行。

从曲式结构层面来看,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三部曲式结构。但从音级集合角度来看,在三分性结构的基础上,分段位置有所变化。在音级集合上,将1至16小节划分为第一段(三部曲式结构下1至11小节为第一段);将第17至23小节划分为第二段(三部曲式结构下12至27小节为第二段);将第24至39小节划分为第三段(三部曲式结构下28至39小节为第三段)。与三部曲式结构相比,以集合构成为依据的乐段划分中,每一乐段的特点也发生改变。三段在构成集合上有着相同的集合元素,但在乐段的结尾部分有着各自的特点,在调性上似乎完全独立,段落间相互并列,体现出德彪西精妙的布局以及新颖的创作乐思。

(三)和声语汇特点

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中对和声语汇的运用,突破了传统和声的限制,融合了自己的个性化风格与印象思维,和声语汇的特点十分鲜明。一是三度叠置和弦。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频繁使用三度叠置和弦,在写作手法上既有着对传统和弦功能性的延续,又有着对和声语汇的自由运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第5至第7小节中,乐曲为bG大调,从属和弦开始,按照传统的和声功能体系运用和声语汇,和弦为bG大调内的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同时运用离调创作方法,由bG大调离调为bE大调。二是七和弦、九和弦与十一和弦。在传统的和弦功能体系下,三度叠置和弦主要的应用范围为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与十一和弦。其中七和弦、九和弦与十一和弦,属于不协和和弦的范畴,可以将其视作所在音乐片段中的调内和弦。在《亚麻色头发少女》的第8至10小节中,掉调性为bG大调,进入第八小节开始,出现属7和弦,随后为V7/V和弦。到达第九小节第三拍,进入VI7和弦,最后为属十一和弦。在第15至19小节,15、16小节为bC大调的属十一和弦,17小节为bG大调的九和弦到属九和弦进行,18小节为bG大调的九和弦进行,后进入bE大调的属十一和弦。在德彪西的作品中,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十分灵活,并且与传统的和声语汇相比,三度叠置和弦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既可以作为独立和弦出现在乐曲中,又能够在传统和声功能体系内进行变化。三是平行三和弦。在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中,三和弦在平行中逐渐模糊,或是脱离调性,使得乐曲的色彩效果十分新颖。《亚麻色头发少女》第33至第35小节中,低声部由四六和弦平行级进而成,节奏活泼明快,高声部旋律明朗婉转,塑造出青春靓丽、活泼烂漫的少女形象[5]。

结 语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创作于德彪西个人音乐语言、音乐风格成熟的关键时期。受到象征主义艺术的影响,德彪西为象征主义诗歌谱曲,创作出众多优秀的钢琴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便是其中之一。德彪西以高超娴熟的作曲技法,独特的乐思以及个性化的音乐风格,为人们打造了一个奇幻的音乐世界。“渗透运行”思想在乐曲中的渗透,对传统曲式结构、和声功能体系的创新突破,让奇幻的音乐空间中充满朦胧模糊的幻想,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塑造出更加栩栩如生的少女形象。

参考文献:

[1]李佳月.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印象主义色彩元素——以《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J].黄河之声,2023(01):45-49.

[2]徐文佳,何清涛.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创作思维——以《雪上足迹》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J].齐鲁艺苑,2022(02):26-31.

[3]成晓东.德彪西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之音高组织研究[J].北方音乐,2020(12):210-211.

[4]张振.德彪西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J].黄河之声,2020(10):28-29.

[5]王睿.德彪西的钢琴和弦色彩赏析[J].民族音乐,2022(06):41-43.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克劳德创作特点创作背景
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高校民乐合奏课教学改革刍议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技法与情感特色
科雷利的小提琴技巧探析
儿子是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