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研究
2023-04-29田小书
田小书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改革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长期受专业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存在重技能轻理论、重专业轻教学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与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相脱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跟不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等一系列问题。相较于日新月异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已严重滞后,尤其是师范特色建设、内涵发展与课程体系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本文以通化师范学院的音乐学(师范)专业为例,具体阐述了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以期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更加深入地推进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为地方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
[关键词] 师范类专业认证;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3) 11-0004-03
一、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师范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培养了大量的基础教育骨干教师。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也面临许多问题,如“师范”特色不鲜明,培养目标不明确,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此,针对师范专业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1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在江苏、广西等地开展了试点工作,为全面开展师范认证积累了积极的经验。2017年11月,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并明确师范类专业实行三级监测认证体系,确立了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二、通化师范学院及其音乐学(师范)专业简介
通化师范学院是吉林省属公办本科院校,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建校于1958年,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秉承“一魂一师一山一城一族一史”的“六个一”办学优势,现已获批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校、全国非遗教育特色院校。生物学教师团队荣获2021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映山红”支教教师团队荣获“2021吉林好人·最美教师暨黄大年式好老师”荣誉称号,中宣部授予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获批吉林省师德师风教育基地。现有48个本科专业,其中教师教育专业19个,非教师教育专业29个,涵盖9个学科门类。现有专任教师750人,其中高级职称327人,硕博教师654人。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1960人,其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6646人。
通化师范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始建于2001年,2003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07年获批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数424人,年招生数量约110人;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3人(占比12%)、副教授7人(占比28%),博士5人(占比20%)、硕士19人(其中在读博士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6%;在“靖宇精神”引领下,秉承“质朴教育”理念,打造了山莺实践育人平台,即山莺管乐团、山莺合唱团、山莺民乐团和山莺舞蹈团,不断深化“多能一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午晚单独陪练,周周指导彩排,月月带队演出,季季总结提高”的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保障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服务地方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吉林省、特别是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培养了大批扎根于乡村中小学和教育机构的优秀音乐教师。
三、通化师范学院音乐学(师范)人才培养模式的
重构实践
在当前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院校如何紧扣师范性进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有效联系,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现存的问题,提高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推动音乐教育专业“内涵式”发展,成为地方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
通师音乐学(师范)专业在充分进行调研和广泛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前提下,严格遵照师范专业认证要求,重新调整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明确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并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
(一)培养目标重构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培养目标,这既是我们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又是我们进行专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的作用。而根据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培养目标只有紧扣“产出导向”的认证理念,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认证要求,才能真正做到面向所在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培养,真正做到适应社会需求。
通师音乐学(师范)专业根据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的核心理念,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68家用人单位进行了人才需求调查。参与调研人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师、本专业近5年毕业生代表以及实习学生,共232人。同时,根据学生毕业去向、职业发展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最终所达到的能力为出发点,最终确定2020版培养目标为:本专业立足吉林省东南部,面向吉林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思想坚定,具有高尚师德和质朴勤奋、扎根基层的教育情怀,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扎实的音乐学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学科教学能力、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能胜任中学及其他教育机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骨干教师。并对本专业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发展预期目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培养目标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依法从教,厚植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为成为“四有”好老师而努力奋斗。(职业素养)
培养目标2:储备系统扎实的音乐学科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应用的方法。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善于音乐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教学能力)
培养目标3: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理念,胜任班主任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将思政教育融入音乐课程,擅长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活动。(育人能力)
培养目标4:能够保持终身学习、自主发展、反思改进的习惯,熟悉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国家及地方音乐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根据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优化音乐学科知识和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善于与教育教学相关人员沟通合作,胜任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并成为音乐学科骨干型教师。(职业发展)
(二)毕业要求重构
基于“产出导向”的师范专业认证要求,毕业要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又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只有根据认证要求的“一践行三学会”重构毕业要求体系,全面覆盖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8个指标点,使毕业要求能够有效支撑培养目标,才能真正引导教师有目的的教、学生有目的学。
通师音乐学(师范)专业的毕业要求不仅在广度上涵盖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毕业要求八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又结合音乐专业优势和特色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在高度和宽度上对照认证标准实现了全面覆盖,体现出对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持,成为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中学音乐教师的有力保障。(见表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对照表)
毕业要求与专业培养目标对照表
(三)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是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核心,只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有效达成培养目标、支撑毕业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重构也是整个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通师音乐学(师范)专业20版培养方案首先明确了核心课程:声乐、钢琴、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基础、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外国民族音乐概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基础、教学心理学。在课程结构上分为四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各模块课程对标“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通识教育课程侧重践行师德;学科教育课程侧重学会育人、学会教学和学会发展;专业教育课程侧重于学会教学;实践环节侧重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实际应用。
首先,专业课程领域,将重复低效的、与教学实践联系不紧密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和凝练,增设地域特色课程:《长白山音乐文化》和专创融合课程《舞台表演实践》;强化师范技能基础课程和应用型课程:将原来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拆分为《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两门课程,并将原来的5学分128学时增至12学分,192学时。增设《歌曲演唱与钢琴配弹》课程。同时,为了帮助师范生顺利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20版培养方案还新增了多门连接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的桥梁性课程,如《视唱练耳教学》《合唱排练与教学》《舞蹈创编与教学》《民乐排练与教学》《管乐排练与教学》等,实现专业技能知识与教学理论知识有机结合。
其次,在教师教育领域,每年都会根据课程改革变化的趋势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更迭教学内容。教育部2022年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五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艺术课程。针对基础教育这一重大变革,音乐学(师范)专业积极进行课程调整、内容调整。在专业选修课模块增设《美术欣赏》《舞蹈欣赏》《歌剧欣赏》《影视音乐欣赏》课程,强化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同时将原来的《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名称调整为《中学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内容增加了对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分析,并根据课程改革变化的趋势及最新的研究成果,遴选省内和通化地区中学优秀教师教学案例引入课堂教学。
再次,强化实践平台建设。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和音乐表演艺术实践环节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和舞台艺术表演基地建设,贯穿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满足学生教育教学观摩、见习、实习的需求,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通化师范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了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通化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与通化市东昌区、二道江区、通化县等8个县市区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14家地方教育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与3家地方教育部门签订“偏远山区基础教育学校改进计划”协议,共建教育实习与教育研究合作共同体,在人才培养、专业共建、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学校遴选顶岗支教实习基地校331所,音乐学(师范)专业与其中30所学校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推进校地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在2007年实施了“映山红”顶岗支教计划,由大学生顶岗支教中心统一筹划,负责落实学校教师教育校地合作工作。学校与地方政府、教育局和基础教育学校共同探索出“三方协同、四位一体”校地合作模式,搭建“高师院校、地方教育局和中学校”三方协同育人平台,立足“顶岗支教、对接培训、特色服务、应用研究”四个维度进行深度互动。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双线联动,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是否合格,由中学把关、学院指导、驻县教师监督、教学质量监督处巡回检查,既满足了地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锻炼了师范生的从教技能。
最后,积极构建“三基三联三贯通”的课程体系。“三基”指三类基础课程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三联”指高校与基础教育联合、第一与第二课堂联合、理论课与实践课联合,“三贯通”指理论积淀、情怀涵养、实践训练相贯通。通过这一课程体系的构建,打通各课程模块、各教学场域,培养“人”的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教育有机融合。
结 语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在于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从根本上推动教学改革,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化师范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通过多方调研与论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地方整体发展规划与特色,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运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修订,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精神的引领下,将新理念和新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从而根本上提升了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洁.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思考[J].人民音乐,2019(07):54-56.
[2]刘欣,张诗淼.音乐教师教育卓越之路的启航——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专业认证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21(03):35-40.
[3]林芳芳.地方高校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22(09):55-57.
[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