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023-04-29曲子瑶

当代音乐 2023年11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高校

曲子瑶

[摘 要] 声乐教学模式一直都是高校声乐教学成果与教学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缺乏创新与改革的教学模式是无法长时间满足教学需求的,是会被时代发展所淘汰和抛弃的,更是我国通过人才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长期发展战略所不认可的。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提高声乐人才的声乐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在结合现实情况和教育发展大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激发声乐教学的发展活力,满足教育新课标的需求。文章旨在通过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来实现声乐教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入手分析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对课程思政、人才培养以及教学质量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声乐教学现实的发展情况研究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发现当前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师生在教学模式中认识不足和理解偏差的问题。文章最后立足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及发散性思考,针对性地提出了以改变教学观念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创建,并辅之以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注重实践教学、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对策更深层次、更完善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3) 11-0064-03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教育体系在不断完善与健全,声乐教学受到其影响也在进行持续的探索与改进。高校教育的持续、高效发展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音乐表演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按“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改革,为了更好落实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进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一、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一)适应课程思政发展的需要

课程思政是当前阶段总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旨在把思政元素渗透到各科的教学环节之中,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课程思政对于我国新时代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够深入了解声乐教学的内涵,在发现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声乐教学理解深、琢磨透、认识足,从而更好地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使得新时代的声乐教学模式既能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又能够充满思想政治气息与人文关怀元素,落实高校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1]。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深刻地体现出了在当代教育事业中“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要求,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种集中概括[2]。这也为高校美育实践的创新提出了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在育人层面上,课程思政理念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和共同的目的性,课程思政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高校教学中,在课程思政语境中,如何在高校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课程实践、创新课程思政实践,则是当下从事高校音乐教育人员探索的问题。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

目前国家与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专才,更是专业业务水平突出、通用型技能熟练、视野范围广阔、学习能力优越的通才,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目前教育方法改进、教育体系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在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的指引下进行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使声乐教学朝着多元化、时代化、创新化方向发展,通过创新发展多样的教学方式、定制化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完整的教学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欲望与学习需求,有效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化发展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他们认为只要跟着老师认真的学习便可以取得好的成绩,学生把师生关系单纯的归属为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但在实际学习中,不论老师怎么样不厌其烦的讲解,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仍是做得不够好,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对其自身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对老师教授的内容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与此同时,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够充分发挥音乐美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培养高雅情趣、提升人格魅力、促进情商培养,让学生用高雅情趣减缓学习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情商带动智商增长,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学模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学质量实现质的提升。第一,专业技能的培养效果是教学质量最直观的体现。通过加强对教师的能力培养,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声乐知识与技能,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第二,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随着时代进步,多种类型的声乐唱法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且社会对于声乐的主流喜好也在发生变化,创新声乐教学模式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声乐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环境适应力,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第三,学生的满意程度是教学质量的有力证明。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加针对化、民主化、全面化,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二、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声乐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缺陷,“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注重个人声乐技能的培养;根据学生特点提供个性化与定制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与适应程度,而且教学效果反馈也更加明显,有利于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了解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但这种模式会造成师资的供不应求,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比例失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得到教师专门辅导的需求,导致教学过程中不平等情况的出现。“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以集体教学为主,可以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但是受到教师声乐技能、声乐视野、声乐风格的影响,声乐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内容较为单调,学生无法获得兼收并蓄的声乐思想,不利于其全面发展[3]。除此之外,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只教会学生声乐知识与技能,却缺乏对其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想要把技能用到实处、在大众面前一展才华的需求并不能得到有效满足。随着声乐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对声乐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要重新激发发展活力、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必须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二)学生对于声乐教学模式的理解偏差

目前在艺术类高校之中,大部分学生是以艺术特长生考入校内,相较其他大学生存在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使其在声乐教学的文化课中知识接受能力降低,无法为后期的技能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进而导致声乐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下降,既浪费教育教学资源,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学生作为年轻群体,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相当的自主性;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学生从各种渠道接触到各种各样新奇的声乐唱法,学生会成为这些唱法的忠实粉丝与热衷爱好者。相较于学校中传统的民族唱法教学,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对深化声乐学习技能具有重要意义,而学生却认为其形式老土且用处较低,进而导致学生的重视程度以及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学生理解的偏差导致高校的声乐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出现失衡的情况[4]。

(三)教师对于声乐教学模式的认识不足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处于重要地位,学生对于声乐技能学习都是从对教师的“模仿”开始的,如何运用气息、进行胸腔共鸣等内容都需要教师进行具体讲解以及亲自示范。教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固定思维,认为学生把声乐技能学好、用熟练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却没有注意到学生对于声乐的学习还停留在对自己的“模仿”阶段,并没有形成自身独有的风格。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技能而轻内涵,学生对于声乐作品的内涵与情感表达没有进行深入理解,导致其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感情,呈现机械化、程序化的表演风格。最后,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意识与创新意识,无法及时从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中了解当前声乐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存在“走老路”“不创新”“没想法”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模式发展的进度与效率。

三、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对策

(一)改变声乐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起着方向指引的重要作用,改革创新声乐教学模式要从改变教学理念入手,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的大方向下改变教学理念。在声乐教学的目标制定中,不应该局限于让学生“能唱”,而应该将目标扩大到让学生能够“想唱”“随心唱”的范畴。在声乐教学中,要在声乐知识技能教学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进行深入联系,由此形成自己的声乐风格,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在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可以加入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等,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学习自身喜爱的唱法,由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5]。学校在改革创新声乐教学模式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针对性改进教学理念,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经验。

(二)构建声乐立体化教学模式

改革创新声乐教学模式,既要从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挖掘优秀经验,又要勇于尝试新方法、探索新内容,在此基础上推动教学模式横向与纵向的协同发展,以建成立体化声乐教学模式。在横向上,在教学中,要积极使用网络平台、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带学生领略不一样的声乐世界,以此拓宽学生的声乐视野以及知识面。同时,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线下课程打基础、线上课程提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在纵向上,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把“一对多”教学、小组课、表演课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结合,通过“一对多”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声乐基础知识、“一对一”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辅导、小组课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与相互学习,以任务驱动学习目标的达成;答疑课对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整体解决;表演课提高学生对声乐技能的使用以及实践能力,以此来形成五位一体、相辅相成的教学形式[6]。从横向与纵向上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深度与广度的研究与探索,由此推动声乐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最为关键的举措。

(三)加强专业声乐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新声乐教学模式从提出到落实的重要执行人,为了顺应教育发展以及学生需求的需要,要推动声乐师资队伍朝着专业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专业化角度看,要制定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养,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先进的教学方式,并定期对教学成果进行反馈与检查,对于在培训过程中表现优异、成果突出的教师进行嘉奖,以此来发挥榜样的作用,使整个师资队伍在竞争与合作中逐渐实现专业化。从多元化角度看,要积极招聘高素质的、在不同声乐领域有所建树的声乐教师。新的师资力量的加入,既能使课程教学的类型与内容更加多样化,通过不同领域教师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兼收并蓄的声乐思想;同时也能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促进不同教师间教学思想的碰撞,有效增强师资队伍的发展活力。

(四)注重声乐实践教学

声乐实践教学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技能教学的延伸,只有注重声乐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到的技能得到有效的运用与施展,达成声乐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结合。首先,要注重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立专门的表演课,模拟真实的表演情景,邀请学生进行声乐展示,教师与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观摩与欣赏,并在表演结束后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让声乐课堂与表演舞台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实践能力与丰富学生的声乐表演经验,而且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助交流,创建轻松愉悦的声乐学习氛围。其次,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的声乐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去敢于尝试新唱法、勇于探索声乐新形式,把自己的感情与思想融入声乐表演展示中,在实践中创作,在创作中实践,把声乐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结合起来,使声乐实践朝着应用无边界的方向发展。

(五)发挥其他艺术的辅助作用

首先,改革创新声乐教学模式,必须要有效利用现有的艺术资源,充分发挥其他艺术对于声乐教学的辅助作用。比如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合理利用,其对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有着相当大的意义[7]。通过钢琴等乐器进行的声乐伴奏,其音质与创造的音乐氛围是录音远远不能媲美的,而且乐器的现场演奏也会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加投入与专心,把声乐学习的过程转化为享受音乐的过程,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乐器的辅助会使学生对音乐其他领域的兴趣更加浓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进而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结   语

总而言之,为了高校声乐教学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要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创新与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既要有大胆假设的勇气,也要有小心求证的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探索、发展、完善声乐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杨瑞,孟然.“课程思政”视域下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03):47-50.

[2]许小军.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元素探讨[J].江苏高教,2021(03):101-104.

[3]杨永蕾.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群文天地,2012(14):167.

[4]高南男.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评鉴,2021(04):145-147.

[5]程德才.浅谈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黄河之声,2018(11):87.

[6]夏小玲.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02):130-132.

[7]崔帆.钢琴艺术指导在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中的改革与创新[J].音乐生活,2022(11):54-56.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高校
经管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改革创新若干问题探讨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