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阅读,让诗歌之美绽放儿童心田

2023-04-28薛雨梅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互文比较共生

【摘 要】学生受认知经验及阅读视野所限,不易深度领会诗歌和谐的音律、巧妙的修辞,难以沉浸于优美的意境中,不易真正地体悟深沉的情感。基于此,教师可通过情境想象体会、译文比较品味、群诗互文阅读等方式,打破儿童认知世界、文本描述情境及文化背景之间的隔阂,融化学生理解层面的坚冰,建构单首诗歌与群诗之间的文化关联,使得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情感”等要素串联成一个整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

【关键词】共生;诗歌阅读;想象;比较;互文

《白桦》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诗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为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译者是顾蕴璞。课文通过细致的描摹和巧妙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描绘出白桦外在的美丽形象与内在的高洁气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的喜爱、赞美和崇敬,流露出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然而,学生的认知经验及阅读视野有限。对于诗歌和谐的音律、巧妙的修辞,他们不易深度领会;对于营造的优美的意境,他们难以沉浸其中;对于寄寓的深沉的情感,他们难以真正地体悟。学生的生活阅历、理解能力、人文底蕴不足以帮助他们充分感悟本首诗歌的文本内容、内在意蕴、深层情感,白桦的美、诗歌的美在学生脑中往往是一些单薄模糊的、标签式的概念。

“共生”原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不同生物生活在一起,形成紧密互利的关系。后由其引申出相关思想,“强调尊重差异与个性,关注整体与部分,促进交流与对话,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美好境界”[1]。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是倡导学科与生活融通,追求基于语境的“言”“意”共生,实现师、生、课程等要素的共生。

本课中,笔者以共生教学的理念引领学生阅读,试通过情境想象体会、译文比较品味、群诗互文阅读等方式,打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融通语言表达与情感意蕴,让白桦之美、诗歌之美在学生心中绽放。

一、想象体会,“生”“本”共生,感受白桦的形象美

白桦是本诗着力刻画的形象。第一小节进行了全景描写,“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第二小节采用博喻的手法进行描摹,“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雪后白桦圣洁的形象呼之欲出。但句中没有比喻词,四年级学生容易将这几行的描写对象误解为“花边”“花穗”“流苏”,且有些学生并不太熟悉“花边”“花穗”“流苏”,因此,白桦的美好形象对他们来说是模糊的。如何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进而真正体会到白桦的美?

首先,通过提问“你见过花边、花穗、流苏吗?是什么样的?”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其次,出示花边、花穗、流苏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具体感知花边、花穗、流苏的形象。接着,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在哪儿见过花边、花穗、流苏?说说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把对事物的感知放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喻体的美丽。最后,引领学生思考“诗中‘雪绣的花边、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指的是什么?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让学生把花边、花穗、流苏和白桦紧密联系起来,明了洁白的花边、绽放的花穗、飘逸的流苏就是指落满了雪的白桦树枝,并由花边、花穗、流苏想象出白桦的美。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表达:“雪中的白桦还像什么呢?可以试着不用‘像’字,说一说。”学生的想象自然而贴切:毛茸茸的枝头,/轻柔的婚纱飘逸,/片片羽毛飞翔,/洁白的花朵绽放……

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勾连联想、对诗句情境的再现想象、对诗歌意象的创造性想象,学生的体验与文本的意蕴得以融通,诗歌的意思自然而然得到准确的理解,雪中白桦潇洒、壮观而又飘逸的形象在学生脑中渐渐丰满起来。

二、诵读比较,“言”“意”共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白桦》一诗虽是翻译而来,但颇具音律美,它以“桦、花、洒、画、霞、华”等字入韵,对应的句子字数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实际教学中,谈及诗句,学生通常知道“押韵”的知识,但从他们的朗读中并不能感觉出音韵之美。

有人曾问:原文是“披了一身雪花,仿佛涂上银霜”,从逻辑上说似乎更顺理成章,译文为什么要颠倒语序,译成“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译者回答道:“我有意颠倒诗行的排序,正是因为诗不同于散文,注重押韵,但此处并未因韵害意,反而能加分。”[2]译者的匠心正好可以成为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反复诵读比较。这样,学生便能够直观感受韵律之美,而非抽象知晓“押韵”的知识。同时,他们也能更易于感受到诗歌所凸显的白桦“涂上银霜”般的洁白闪亮,而不仅仅只是获得“白桦在雪中”的认知。

如前所述,诗歌的第二小节运用博喻,写出了白桦不同方面的特点和诗人由衷的赞美。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领略这种比喻的妙处呢?笔者引导学生比较只用一个比喻、运用比喻词并完整表达(毛茸茸的枝头,像雪绣的花边那样潇洒。/毛茸茸的枝头,像串串花穗齐绽。/毛茸茸的枝头,像洁白的流苏)以及课文中的博喻这三种写法。通过诵读比较,学生便能够体会到诗人用这么多美好的事物写出了雪中白桦颜色与姿态的特点。诗人由白桦想到“花边”“花穗”“流苏”,是因为雪中白桦通体银白、高雅圣洁,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许多美好的事物,迫不及待地想赞美它。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一个“绣”字分外别致。其实,诗歌通篇拟人,将白桦人格化,一是写出了白桦的高洁形象,二是寄寓了深沉的热爱之情。这里也可以通过比较诵读,让学生深入体会拟人的妙用。首先,出示《白桦》另一个版本的第二小节:“毛茸茸的枝头/冰凌儿挂满。/像雪做的衣边——/流苏闪闪。”其次,引导学生开展诵读比较活动:“课文和这一版本相比,用词有什么不一样?你从课文中的‘绣’字中体会到了什么?读一读,品一品。”读后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体会到雪一点一点、一层一层,精心“绣”出了美丽自然的花边,雪就是巧手绣娘,把白桦树枝点缀得多么美丽。最后,引导学生品读整首诗:“诗中哪里也把事物当成了人来写?你從这些地方品味出了什么?”学生从“披”字可读出白桦就是窗前的伙伴,它披上了雪花这身外套;从“玉立”可读出雪中的白桦如亭亭玉立的仙子般优雅高洁。“徜徉”让人感觉朝霞往返来回,陶醉悠然。雪中的白桦树成了仙子、伙伴,她身披银装,雪花为她绣上花边,朝霞为她涂抹光华……她陪伴在诗人的窗前,多么让人喜爱和牵挂!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3]通过多角度的比较诵读,学生发现诗中押韵、比喻、拟人等表达手法的妙处,沉浸其中,细细品味,体会到诗歌语言与内在意蕴的共融共生。随着对语言表达的深入理解,他们对白桦高雅圣洁的气质有了透彻的感悟。

三、群诗阅读,“人”“文”共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白桦》是叶赛宁的代表作,中心意象是白桦。“叶赛宁运用大量清新、自然的意象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诗歌中的‘白桦树’形象……这些意象揭示出诗人对大自然的一片赤子之心。”[4]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俄罗斯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因而,教学《白桦》时,要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打开,让他们领略多首诗歌中的“白桦”,这样他们才能更深入地感受本诗中白桦的形象。

课上,可提供一组叶赛宁的诗歌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俄罗斯诗人写白桦的诗歌,并发布阅读任务:你从这些诗歌中读出白桦代表着什么?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带着学习任务阅读叶赛宁的诗歌,学生可以从“睡梦初醒的小白桦微微一笑,/晨风撩乱它那丝样的发辫。/嫩綠的花序发出瑟瑟的喧嚣,/泛着银光的露珠连连忽闪”(《早安》)中,读出白桦是可爱的小姑娘,代表着美好;从“谁在白桦的树荫下唱歌?/这声音听来仿佛很熟悉——/这又是哭泣……/这是哭泣和思念故乡的一种情意”(《哭泣》)和“谁只要看见哪怕一次,/这块地方和田野的平坦,/他几乎会对每棵白桦/都乐意去亲一亲脚板”(《矮矮的树林、草原和远方……》)中,感受到白桦在诗人心中代表着家乡。

学生再读其他俄罗斯诗人写白桦的诗句,如“我爱祖国,是一种奇异的爱!/……我爱那草原上过夜的车队成串,/我爱那两棵泛着银光的白桦,/在苍黄田野间的小丘上呈现”(莱蒙托夫《祖国》),“我爱白桦树落叶缤纷,/我爱白桦树沙沙作响。/谛听着这样的声音,/泪水就盈满了我难得流泪的眼眶。/……须知我母亲的墓旁/也有这么一棵白桦树如泣如诉。/……我的俄罗斯啊,我爱你的白桦!/从童年起我就同它们一起生长”(鲁勃佐夫《白桦树》),理解“白桦”在俄罗斯人民心中的意义,对“白桦”这一意象有了具体的认识。

此环节通过群诗互文阅读,“以诗解诗”,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在一首首诗歌共同营造的情境中,“白桦”这一特定意象也玉立在学生心中。他们再读《白桦》,便能深切理解诗人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体悟到诗歌的情感美。

在教学的最后,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语言、情感作进一步提升与拓展:“1.在我们中国,也有不少诗人通过写植物抒发情感、寄寓志向。课后读一读,选一两首摘抄下来。2.选择你喜爱的植物,写一首诗,写出你对它的感情。”如此,将诗歌阅读置于文化背景中,尝试勾连阅读、积累和表达,融通古今中外,让诗歌直抵学生内心。

上述教学以共生理念为指引,打破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融化了语言与意蕴层面的坚冰,建构了群诗之间的文化关联,使得诗歌中的“表达”“情感”“意象”等要素串联成一个整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整体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徐金贵.共生课堂:为了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以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的实践为例[J].教育视界,2020(28):65.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四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3.

[3]薛雨梅.“真话作文”之后:同伴讲评初探[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4(9):59.

[4]史东娜.叶赛宁诗歌中的白桦意象[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5,27(4):77.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互文比较共生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