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采访更有“理” 让交往更有“情”
2023-04-28王芳
王芳
【摘 要】在交往类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中,学生需要通过采访,走进大人的童年岁月,和同学分享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为使学生有更多收获,教师应倡导学生在设计清单、访谈互动和结果互评的过程中做到“有条有理”“自然真诚”,助力学生拥有良好的口语交际品质。
【关键词】口语交际;采访;条理;情感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访谈,了解大人的童年故事,拉近与大人的情感距离。它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导语,让学生明确交际对象是身边的大人,可“针对不同的对象,列出问题清单”。二是问题清单范本,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提出多个问题”,要根据采访对象和自身需求,设计合适的问题。三是交际要求,提示学生在采访中“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作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四是小贴士,提醒学生整理采访记录并和同学分享了解到的情况和感受,做到“认真倾听,交流时边听边记录”“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由此可见,本次口语交际包括三个阶段:学习采访—进行采访—整理介绍。前两个阶段是本次学习的重中之重。笔者基于教材和学情,将“理”和“情”融入学生的实践过程,以期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一、教学主张:有条有理,自然真诚
走进大人的童年岁月,能增进对大人的了解,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但初學者往往未必知晓采访要做到“有条有理”“自然真诚”。
所谓“有条有理”,具体涉及学生与受访者交谈互动的顺序、学生的想法和言语的层次,要使采访顺利开展并适时收尾。采访者若失去应有的条理,一味东拉西扯,会使受访者把握不住采访意图,难以给出有针对性的回答,最终降低交往的质量。
所谓“自然真诚”,具体指学生真心实意地向受访者提问并认真、耐心地倾听,边听边作简要记录,其间不随意打断受访者,只在不明白或感兴趣的地方适当追问。事实上,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了解了部分与采访相关的注意事项,如“注意听别人说话;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使用礼貌用语”(一年级),“没听清楚时,可以请对方重复;说话的语气不要太生硬”(二年级),“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三年级),“借助语调、手势表达情感”(四年级)。本次口语交际在提问和回应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实上,学生对大人的成长过程很好奇,渴望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一旦彼此打开心扉,真情交流,整个采访将富有感染力。
基于上述原则,笔者进行了两次教学,在磨课与反思中,体悟到教材编写者设置本次口语交际,意在让学生开启一次对身边大人童年时光的探秘之旅,亲历一次有“理”有“情”的对话,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互动交往。
二、初教反思:“理”和“情”亟待融合
初次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未能意识到思路清晰与投入情感的重要性,致使采访中出现条理欠缺、情感疏离的现象,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未凸显条理,只是随性地提问
一是未能精准预设问题。很多学生照搬教材中的问题清单,随意选择采访对象,简单提问了事。殊不知,教材只是提供范例,学生需要根据采访对象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要问在自己的兴趣点上,问到受访者的心里。
二是未能分类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只是随心所欲地提问,致使所提的问题凌乱而琐碎,甚至重复,采访质量不高。
(二)未倾注真诚,只是刻板地交谈
一是未能精心营造氛围。有的学生丝毫不考虑采访的时机和环境,导致受访者不能全情投入,只是应付了事,不愿意和盘托出。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确保大人有充裕的精力接受采访,同时适当创设情境,做好环境的烘托和氛围的营造。
二是未能及时表达感激。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以一声“谢谢”匆匆收场,不会相机小结以示感激,也不会推己及人、有感而发,致使采访生硬结束,缺少同频共振与情感升华。
(三)未灵活应变,只是生硬地采访
一是未能相机呼应情感。很多学生不会与受访者进行良性互动。对方有所回避时,他们一再追问;对方渴望回应时,他们默默无语;对方滔滔不绝时,他们无动于衷。殊不知,好的采访需要真情互动,需要随机应变,否则难免显得干瘪乏味。
二是未能把握访谈内容。有的学生只是一味地听,并无任何记录,白白流失了要点;有的学生只顾埋头记录,未能针对疑惑处和兴趣点适当追问。殊不知,本次口语交际对学生认真倾听、简要记录、适当追问等交际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再次试教:让“理”和“情”自然融合
采访是一个时时互动的过程:双方通过言语交流、思维碰撞,做到相互感知、相互理解。基于此,笔者在再次教学时着力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塑造一个个“信息场域”,适时开通一个个“情感渠道”,努力促使交际双方真诚交往。
(一)清单设计重“理”,交往更有高度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打开话匣子,做到有话想问、有话想说,笔者在课始向全班坦言自己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近日追忆童年,诚邀大家尽情采访,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究如何提问可使老师畅所欲言,又令大家喜闻乐见,从而让问题的预设与呈现更为妥帖。
1.拓宽话题,使提问更有方向
研读教材中的问题清单时,笔者有意引发学生思辨:“今天大家采访老师,只能依样画葫芦地选择其中一份清单的样式吗?”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激发:“可以先用清单一来拉近和您的距离,再用清单二作专题采访。”“可以每人想一个特想了解的问题,也可以问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笔者含笑启发:“40多个同学都想问,如何使老师乐于说,让大家乐于听?”“问问老师童年最难忘的人和事。”“按类别分组,每个小组申领一个话题,不重复提问。”改进之后,学生的提问从“泛泛而谈”到“明确具体”,问得精准到位。
2.理清顺序,使谈话更有条理
笔者播放了初次试教时拍摄的一段学生访谈的视频,其中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请全班议一议该生在访谈中的表现。学生有的点赞,有的提出建议,还有的结合自己观看电视访谈节目的经验,提出“让谈话更有条理”的妙招:“用顺序词连接想问的问题,如第一、第二、第三……”“我们可以用表格或思维导图列好想提的问题,标好先后顺序。”“采访的开场白要简洁,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过渡也要简洁。”“组内分工,分成采访員、观察员、记录员、协调员,避免顾此失彼。”改进之后,学生的访谈从“随意提问”到“有条不紊”,问得全面深入。
3.备注感言,使采访更有中心
在教材提出的“和同学分享你了解到的情况和你的感受”这一任务的驱动下,笔者提醒学生在问题清单中添加一栏“采访感受”,并根据学生的需要,相机出示三份简要的“采访手记”,引导学生用三言两语备注点滴感悟,及时留存采访中弥足珍贵的收获。手记内容如下:“有许多像老师一样的80后,他们的童年生活虽然贫困,但是趣味无穷!”“今天的采访让我明白了要感谢我们的父母,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通过采访老师,我对冰心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进之后,学生的采访从“一味提问”到“心有所感”,问得入情入理。
(二)访谈互动重“情”,交往更有温度
采访大人,需要双方真诚互动,更需要学生全情投入。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在受访时有意运用富有情感变化的语言和相应的表情、手势等,使学生产生好奇、欣赏、质疑等反应,让交往更加真诚。
1.对话中及时补充,表达认同
访谈中,笔者引导学生在收到充满诚意的回答后能及时、恰当地回应,或肯定,或鼓励,以确保彼此心情愉悦。
课堂上,小组代表询问笔者童年的课余生活。笔者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跳橡皮筋、弹弹珠、捉鱼、钓黄鳝等难忘的经历,学生听得意犹未尽,啧啧称赞:“您小时候有这么多的空闲时间,有这么丰富的课余生活,真的是无忧无虑啊!”
有的小组在了解笔者的童年趣事之后,继续询问笔者童年的“糗事”。笔者哂笑着择一分享,不忘叮嘱学生帮忙保守小秘密。学生听得乐不可支,还贴心地说:“王老师,谢谢您坦诚相告,原来您小时候和我们一样调皮,童年生活是那么自由自在。我们从心底里更亲近您,更喜欢您了。”
正是这样的互动,让交往走向毫无戒备、轻松愉悦的新境界。
2.疑惑时主动提问,扩展新知
接受学生采访时,笔者鼓励学生在产生疑惑或难以理解时,及时提出或记录疑团。
当谈到“20世纪80年代农村孩童的劳动生活”这一话题时,笔者告诉学生,自己小时候每天要帮家里割两大篮草喂兔子、喂羊,有学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团:“您小时候家里养那么多兔子和羊干什么?”笔者顺势引导:“大家不妨猜猜看!”全班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那时,大人从兔子和羊身上剪下毛来,可以卖一笔钱,能增加家庭收入。”“那时家家都养很多鸡鸭鹅,每天可以收蛋,过年可以卖掉,还可以当年货。” 在倾听与交流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对劳动致富的理解也加深了。
正是这样的互动,让交往进入开阔视野、增进情感的新天地。
3.感动时真诚剖析,表达看法
在采访中,当学生有所触动时,笔者便引导学生真诚地剖析采访到的内容,并鼓励其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加强双方的互动。
在交流“童年的梦想”时,笔者坦言自己小时候家境贫寒,因一点点成绩就立下了当作家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宏愿,摇头感叹:“我小时候真是太穷了,也太没有自知之明了!”学生或宽慰,或鼓励,纷纷亮出各自的观点。有的说:“您小时候虽然家里穷,但能自己动脑筋做出各种小玩具,说明您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强啊。”有的说:“您从小就会带着大家一起玩,还会编出广为传唱的童谣,说明您从小就有领导力,有才华!”“虽然您没实现当作家的梦想,但您成了语文老师,我们都爱语文课,这就相当于您实现了作家梦!”
正是这样的互动,让交往达到传情达意、沟通心灵的新高度。
(三)评价合乎“情理”,交往更有深度
学习采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课上的尝试只是开端,课后的实践才更具挑战性。为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笔者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总结采访经验,锻炼其提问、倾听、追问等能力。
1.自评追寻“理性”,让交往更精准
对于提问,笔者引导学生说说所提的问题是否符合受访者的特点且易于回答,如“我有没有问出有意思的东西?我的采访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对于倾听,笔者引导学生考量自己的认真和耐心,是否记录了要点、疑点和兴趣点。对于追问,笔者引导学生反思追问的内容是否与话题关系紧密。
2.互评探究“情味”,让交往更走心
除了引导学生反思提问的开放度和精准度,笔者还重视引导学生基于观察,互相评议采访者的话语是否让对方乐于回应,如“他的提问让老师舒服吗?过渡语是否恰当?”“谁的访问让老师滔滔不绝地分享?”学生各抒己见,对采访的领悟更深了:“我知道了要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不轻易触发对方伤感的情绪,可以多问一些让大人快乐的问题。”
学生在有理、有情的互动中实现了与人大方、得体地交往。这本身就是一个走向自然真诚的实践过程。
由实践可知,在《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一课中,教师关注学生交往的条理性和情感的投入程度,助力学生增加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加深与身边大人的情感联结,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采访更有“理”,让交往更有“情”。教师只有用心培养每个学生专注倾听、礼貌应对、有序表达、移情体验、真情沟通等良好的口语交际品质,才能切实助力学生乐于交往、善于倾听、敢于表达,逐步达到“言之有文,行而能远”的美好境界。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广德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