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2023-04-27王卓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法治教育民法典

王卓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法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问题的协调与解决,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密切联系,自施行以来,它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高校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与支持。因此,民法典和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相辅相成,既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主要是理论课堂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用法能力等,真切做到建立民法典与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民法典;大学生;法治素养;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59

1 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民法典是现代社会全体国民在日常生活中,从事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是一个国家的民事规范集大成者,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也不言而喻,仅次于《宪法》。它所规定的民事行为的原则、规章和制度,既是全体国民的社会生活的准则,也是国家保护和调整国民利益和社会运转机制的基本法则。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讲,民法典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象征和彰显民族精神的宣言,它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又具有极其深刻的实践意义。民法典将“合同法”“继承法”“婚姻法”“物权法”等单行法律编纂到一起,形成一部综合性的法律,而这些法律都是和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是深入贯彻落实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法治校园的必然要求,是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大学生用法能力的重要载体。

1.1 民法典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民法典在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践所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整合在一起,它必然要为世界民法立法史增添最绚丽多彩的一笔。民法典无论是立法体例还是立法内容,都非常充分、完善,将我国法律关系调整的所有范围和基本原则都一一囊括,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每一则法律条文,都是体现人民权益、符合人民愿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力求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加充分的调整作用。自施行以来,解答了大学生关注已久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道德与法律困惑,为社会热点事件牵线搭桥,奠定法律底线,也为大学生思政课提供了新的逻辑视域,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教材内容体系结合形成合力、与实践活动体系结合凸显活力、与话语体系结合展现魅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精准性。

1.2 民法典学习是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必由之路

卢梭曾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与引领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与主要依靠,青年大学生对法治的真诚信仰、对法治事业的爱戴与拥护,将带动全社会形成遵法、守法、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助力依法治国有序开展。青年大学生的自主性强,是法治教育发展前进的基石,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高低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完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与否。近年来,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号角的吹响,高校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也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即将进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必然面临许多法律困惑,例如:不知道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财产权益;不知道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通过哪种途径来依法维权等。而民法典是基本法,法典内容既符合教学要求,又都是大学生们感兴趣并存有疑虑的真实案件,无论对于法学专业大学生抑或是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有助于大学生坚定法治思维,敢于与非法行为作斗争,时刻保持法治头脑,为自己扬起法治风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既精通专业技能、又具备法治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1.3 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做出不懈的探索,并最终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总书记所指出的,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习总书记在2020年5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民法典教育”。而民法典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治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因此,将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使法治条例、法治内容、法治思想、法治精神有效规范和影响大学生的衣食住行,不仅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助力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重要基础,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学习习总书记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

2 民法典施行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障碍

2.1 大学生自身对法治素养培育不甚重视

大学生们身处学校这个象牙塔中,打交道的对象基本都是老师和同学,平时的人际交往中也甚少出现法律相关的纠纷;加之多数学生学业繁忙,在完成自己纷繁复杂的专业课任务和社团活动之后,早已无暇顾及其他。因此,无论是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或用法能力都呈现淡薄甚至缺失的现象。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明显高于非法学大学生,但也出现了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的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用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历练,使法律知识被淹没在应试考试之下,无法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技能。

2.2 高校法治素养培育方式不够创新

近几年来,我国对法治教育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高,社会各界也着手大力开展法治教育,但由于起步较晚,部分高校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法治教学各方面也不够完善,尚未摸索到一条适合所有大学生的创新法治教育道路。

一是法治课程的实施主体仍旧由思政课老师来担任,而非专业的法律课程讲师,这便导致在讲解法律条文时,无法从专业角度做出专业解答。

二是法治课程容量太小,使得学生不能在充裕的时间内,将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内容精细的法律知识完全理解和掌握,因此,高校法治课程无法收到预期的结果。

三是授课方式仍旧围绕思政课内容展开,以理论学习为主,教学方式只停留在口头传授上,而学生们也以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用老旧的观念来看待新鲜事物,导致法治素养无法得到提升。因此,高校法治教育的进程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2.3 社会法治素养培育氛围不够浓厚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社会是大学生们成长进步的大环境,良好、尚法的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社会上还未营造出法治氛围浓厚的大环境,法治教育部门、社会相关团体、社区党组部门等没有为大学生接受法治熏陶提供便利,致使大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与法律相关的东西,司法部门所开展的大规模的法律宣传教育也比较少,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普及,因此,整个社会没有形成知法、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3 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路径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法治社会,培养法治人才,就必须培养更多、更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由于当下影响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较多,因此,优化高校法治教育质量的路径也纷繁复杂,各方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策略,推动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需要形成课堂讲授、校园文化和实践锻炼“三管齐下”的法治教育教学体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徐徐图之,建立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长效机制,才能使得大学生在更加公平、更具规则的社会中茁壮成长。

3.1 理论课堂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是进行民法典教育、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的重要渠道,而专业的授课教师便是讲授法律知识、指点迷津的领头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孜孜教诲才能够大力提升教育的说服力度。

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审视民法典的地位与重要性,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考量民法典的文本选读,只有全面系统地剖析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关于法治的理论,才能更加深入地讲解民法典所蕴藏的时代价值,诠释好民法典中的法治思想。

二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老师们也要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求学态度,多多参加学术交流會和研讨会,深刻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是科学理性地选取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民法典教辅,丰富和完善思修和法治课程。的内容,抓主要矛盾、讲重点知识,最大限度释放课程张力。

与此同时,在授课时将民法典中的法律知识、法治精神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紧密结合起来,将课堂内容与大学生们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观点和方法,通过理论讲解、热词辨析、视域比较、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从各个逻辑层面讲述、引导大学生们奠定深厚的道德与法治理念,树立正确的法治态度,学好法律知识。

3.2 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

古语云:“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课程内容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号召师生讲述身边的法治案例,推动学校形成学法的良好氛围。

一是积极开展校园法治宣传活动,在校园络绎不绝的地点设置“法治学习天地”,号召对法律感兴趣的师生参与进来,搜集师生身边的法律案例,让大学生们真切体会到法治就在身边。

二是学校定期开展民法典专题讲座,邀请法律专家入校讲授,有助于大学生们将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与讲座内容有机结合,从而使民法典入脑入心,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是举办“校园法治电影节”,大学生可以在观影后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对电影中所出现的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表达自己独到的看法,从而巩固课堂法律知识,更好提升法律意识。

四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微信、微博、豆瓣等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开设与大学生有关的法治专栏,传播与民法典相关的学习内容,寓教于乐式学习方式或许更受大学生的青睐,长此以往,从源头上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应该并非难事。

3.3 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用法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细节洞察能力和处理麻烦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实践活动的展开,一方面可以组织大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庭审、到监狱进行参观等,也可以组织对法律感兴趣的学生到律师事务所进行实习,还可以在学校或者社区组织参与义务民事法律咨询活动,既可以锻炼自己又可以服务人民。

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模拟法庭、角色扮演以及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不同角色,更加清晰地认知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对民法典所涉及的民事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及民事法律实践能力的历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耳濡目染民事法律工作的具体内容和专业素养,激发学习的热情,锻炼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用法能力,在自身或者亲人朋友发生侵权案件时,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权。

4 结语

随着民法典的实施,高校法治教育也逐渐步入正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法治教育的改革都需要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和高校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通过课堂讲授、环境熏陶、实践锻炼,将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借此丰富他们的法律知识、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培育他们的用法能力,是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的迫切要求,也是达到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人人用法良好效果的必然选择,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夯实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20:279.

[2]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J].求是,2021,(5):415.

[3]陈大文,焦佳.大学生民法典教育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9):7883.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法治教育民法典
无信不立 无诚不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那些规定
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来了
中国民法典,诞生!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