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2023-04-27曹延汹王迦南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曹延汹 王迦南

摘 要: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既是我们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成果。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新在其从根本上摆脱了西方制度话语体系,构建了公平开放的“世界话语”;新在其倡导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平解决地区争端的原则理念;新在其主张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思想。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既包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又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遵循,是政治文明观的中国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今时代的全新表述,具有无比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57

習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的思想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那么,作为五大文明形态中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和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形态?它的“新”又体现在哪里?本文拟从内涵、生成逻辑以及特征来入手,深入地剖析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1 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及生成逻辑

政治文明是与政治野蛮和政治落后相区别的,它体现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政治成果总和,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理念三个方面。形态是指事物外部的表现形态和内部的变化形式,政治文明形态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进步的政治成果的表现形态及变化形式,政治文明新形态就是与旧的政治文明形态相区别的形态,具有新的表现形态和变化形式。此外,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还有其自己的深刻内涵。首先,从宏观上看,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是促进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态。共同体概念早已有之,在国际社会中,共同体通常是指政治共同体,它是一种根据国家的意志和需求,各国以国家的名义结合而成的“有机生命体”,如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与政治共同体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内涵。在范围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着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民族。在内涵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和自由”。在这个共同体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军事实力以及民族、文化和肤色等概念都被淡化了,国家之间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合作。这种形态就如鲍曼所描绘的那样,“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从中观上看,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是以和平协商的办法解决一切国际冲突的形态。政治文明是与政治野蛮相区别的,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许多率先步入现代政治文明的国家,其处理国际问题时奉行的却是与现代政治文明相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因而其手段是野蛮的。二战后至今,虽然世界上并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阴霾依然笼罩着全人类,世界各地的冲突在某些“文明国家”的介入和“调停”下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使得冲突升级,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严重的损失。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新在以文明的方式解决国际冲突和地区热点问题,坚决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奉行“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的处事之道。从微观上看,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是在政治制度领域实现了新的话语革命的形态。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们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创造的进步的政治成果总和,或者说是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们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下所能取得的全部进步的政治成果。政治制度作为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其发展状况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制约的。英美等西方国家通过社会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凭借相较于封建制度的进步性不仅率先发展了工业文明,也实现了资产阶级的话语革命。这场话语革命的实现,使得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逐渐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繁衍生息”,使资本主义制度成为现代国家的标志,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因而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诚然,资本主义的到来开创了人类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也使普通人从封建专制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但资本主义制度也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评价的那样:“资产阶级……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进步性,但它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形态。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就是要在政治制度层面实现一次全新的话语革命,打破长久以来西方对制度话语权的垄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这一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所谓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在当代的运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这句话在肯定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性的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分配的不公,并指出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共产主义的政治文明。所谓历史逻辑,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性。

通常我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时,就会发现政治文明的发展并非一个机械的线性过程,而是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对于这种现象,马克思认为:“一个社会即使……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就全人类而言,它是一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所谓实践逻辑,是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所创造的重大成果,是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基础。中国发展走的是独立自主的道路,不依附强权,也不欺凌弱小,坚持平等相待,合作共赢,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以勇于担当的气魄着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综上,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不仅有着深刻的内涵,还有着完整的生成逻辑。其不仅是人类政治文明在当今时代的全新表述,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其产生并非无中生有,而是由来有自。

2 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特征

政治文明形态的演进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为主轴的人类经济形态,也包含着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为主轴的人类政治形态。在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以前,人类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上述形态的形成,都是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存在形式,与此相适应,人类也依次开创了符合各种社会形态的政治文明形态。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更加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世界各国追求变革、人类文明更加飞速前进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政治文明呈现出崭新的形态,具有了以下新的特征。

2.1 理论的开放性

在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诸多特征中,开放性是其突出的特点。这种开放性,既体现在理论的衍生过程中,也体现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从理论的衍生过程看,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派生于“旧”的政治文明,是一种对人类以往进步政治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吸收了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的有益因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孕育而生的,是一种超越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形态,但它不仅没有全盘否定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成果,反而以此为前提。另一方面,从理论的发展过程看,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发展于丰富的国际交往活动,是一种对处于多元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中的人们政治诉求的概括总结,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方向的质的规定。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形态,但它不仅没有强调“中国模式”的唯一普适性,反而倡导以本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为基础的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与时代共进步,与各国实际相结合,随时吸收一切的进步思想以丰富和发展自身。

2.2 发展的整体性

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整体性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考察。首先,这种发展的整体性涵盖了整个人类社会,而非以往那种几个民族或国家的小范围的利益联合。发展的整体性,即整体性的发展,就是不仅大国要发展,小国也要发展,就是不仅“我”要发展,而是大家都要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人类政治文明的整体进步和各国在国际合作中地位的真正平等。其次,这种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要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依托,以本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水平为前提,以实现民族特性、生产力水平和政治文明的整体发展,实现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持续发展。最后,这种发展的整体性包含了政治文明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理念的总体发展。也就是说这三个方面要实现均衡发展,不能头重脚轻,尤其是不能“畸形”。作为政治文明核心内容的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变革,必然要求人们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也随之转变。同样,当社会上人们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开始与当前的政治制度不相适应时,这也要求政治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依归的和合性

“和合”一词源自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总结。“和”指向的是最根本的人文精神,“‘合’强调多元的和谐、差异的包容、异质的协调和对立的消融”。和合的核心内涵即和谐,是一种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包容、彼此共享的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生产力发展史,也是一部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相互征伐、掠夺的历史。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和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资本扩张意愿的膨胀,使得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冲突更加剧烈。这种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殖民掠夺双重力量作用下所形成的政治成果与其说是“现代政治文明”,倒不如说是一種“现代政治野蛮”,是一种原始社会蒙昧状态的复归。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正是对这种“现代政治野蛮”的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并不否认“国家利益至上”这一国际合作的前提,但其内在的和合性却规定着实现本国利益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利益为条件。尤其是在国际竞争中,要坚决跳脱出“修昔底德陷阱”,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以共生取代冲突。在尊重政治文明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的基础上使世界各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同舟共济的发展格局。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其在打破西方制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上、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念下、在合作应对全球问题,勇负大国责任担当的实践中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成了体现中国特色和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体系

打破西方对制度话语权的垄断,实现政治制度领域新的话语革命,是开创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打破了西方制度话语体系,构建了中国国际话语权。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逐渐地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在应对全球问题的实践中,这种优越性愈加显著。社会主义中国的蓬勃发展,是对长期主导世界话语权的“西方话语”的一记重击。长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以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现代生产力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大肆宣扬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普世价值”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终极指向。20世纪末开始,在西方学者鼓吹“共产主义失败论”“中国崩溃论”的同时,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更是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即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道路,就是西方的民主政治。他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这个曾靠吸食他人血液为生的腐朽制度早已弊端频出,日渐衰败。资本主义内部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化严重以及金钱政治等问题加剧,其倡导的“自由民主”受到严重破坏。面对资本主义丛生的乱象,福山近年在接受英国《新政治家》采访时虽依然坚持自己的“历史终结论”,但也不得不承认西方政治的确出现了“倒退”,他认为“当今走向极端化和分裂的美国政坛正在削弱西方的自由主义”。与此相对照的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不仅没有“崩溃”,反而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中国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和带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崛起,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实现了政治制度领域新的话语革命。给那些正在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指明了新方向,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普世”神话。这里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比中得来的,是全体中国人民协同并进、为实现伟大梦想而艰苦奋斗的进程中争取来的。二是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不是取“西式话语”而代之的“中式话语”,也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话语”,而是一种体现着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世界话语”。这种“世界话语”并不强制推行某一种政治制度或意识形态,作为社会运行的根本保障,它鼓励不同国家依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自愿地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同样,资本主义制度是否真的“包治百病”,社会主义是否会真的走向“崩溃”,发言权不在某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在世界各国人民。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人类和平发展新思路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开创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纵观人类历史,和平始终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与殷切向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一贯主张,自新中国成立的那天起,我们党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对全世界作出了我们“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重承诺,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冷战结束后,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威胁减少了,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殖民主义和扩张主义的阴霾依然笼罩着全人类。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内战、阿富汗战争等一次次触动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弦,甚至近期的俄乌战争,其实质也是北约东扩导致的大国和军事集团间的角力。后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格局,是以大国为主导的,更准确说,是以西方大国为主导的。“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肆意地践踏国际法和他国主权,极大的破坏了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弱肉强食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穷兵黩武不能为世界带来稳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从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76国投票赞成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到2019年第73届联合国大会187个国家投票反对美国对古巴近60年的单边封锁;从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武装介入地区冲突,到充分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大国调停;从冷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所奉行的“西方优先”政策到如今中国所遵循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都体现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和平手段处理国际争端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中国作为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必将一如既往履行自己的诺言,在“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基础上、在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念下,对维护世界和平采取更加实质性的举措,实现人类文明形态在政治理念上的新变迁。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强各国间的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全球问题,构建广泛的命运共同体,是开创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一环。“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首次发出的“时代之问”。之后,在2019年3月26日召开的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和2020年11月10日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又再次提出了这个“时代之问”。“世界怎么了?”许多学者都曾对这个问题从不同维度进行探讨,唐爱军教授对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概括得较为全面,他认为,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的问题,即国家和地区之间地位不平等、合作不信任、交往不安全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面对人类共同的难题,没有任何一個国家或个人可以置身事外,那么,“我们怎么办?”。一句话,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现实的角度,中国的方案就是促进各国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全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话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国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新冠疫情之际,中国已向150多个国家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员等援助,并在世界经济停滞、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环境下,依然稳步扩大对外开放。在人类共同的挑战面前,中国不仅秉持着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交往准则,还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负责任的大国担当。面对人类共同的难题,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倡导者,我国始终以实际行动来推动这一新型国际体系的建立,以期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不仅包含着全人类共同的心愿,还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政治文明观的中国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今时代的全新表述。可以预想的是,在中国的倡议下,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中,在世界各国人民协同努力的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愿景必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21,(07):310.

[2]陈东英,刘忠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7(03):941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0240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51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3.

[6]耿步健,张岩.中华传统和合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精神根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2):19+22.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4125.

[8]唐爱军.“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答[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25(06):4249.

[9]杨振闻.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逻辑与立体呈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02):18.

[10]赵增彦.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J].红旗文稿,2020,(18):2627.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