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3-04-27吴圣堃邢钢李煜妮殷梓萌谭淑文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乡村振兴河北省

吴圣堃 邢钢 李煜妮 殷梓萌 谭淑文

摘 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本文借鉴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界定了农村产业融合、现代农业等相关概念,阐述了产业融合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等理论基础,选取我国农业大省之一的河北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归纳法描写了河北省三种产业的发展现状,得出河北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了河北省农村目前在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有效路径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04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继续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产业融合。

近年来,河北省农村地区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与不断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打造我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园,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业态等措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河北省乡村产业振兴。但是,农村农业发展同样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农民收入低,农村人才不断向城镇流失等问题与产业融合发展不相适应。同时,产业发展受农村土地要素制约严重,产业融合项目落地难。因此,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效路径,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农村收入放缓和人才流失的思路和办法势在必行。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目前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比较少,该方向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在政策、经济等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完备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相关的理论体系,为实现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河北省农村为研究对象,为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对策,对河北省乡村振兴的规划存在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1.2.2 现实意义

在政府的推动下,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但是仍存在很多较为严重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北省的省情,通过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深入研究,可以改善乡村的产业结构,推动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对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产业生命力和产品竞争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在农村产业融合战略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国内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很多研究。肖卫东等人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通过三项产业碰撞协调、互动重组形成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和新型特色产业的过程。孟秋菊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重要措施。

在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方面,胡石其指出建立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同目标主体之间配合协作、平等互利,最终可实现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张洁提出以政府引领为主体,以市场推动和农民参与为动力,以特色产业引领三产融合的产业格局。

1.3.2 国外研究现状

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根据一二三产业的密切关联性提出了六次产业化理论。关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Brand认为促使农村产业融合出现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革新致使产业边界模糊,突破了单一产业的功能范畴,需要依靠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共同支撑。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找知网、万方等多种文献库,系统地搜集河北省農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文献,为本文深入研究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4.2 问卷调查法

将关于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卷发放给河北省相关农村居民,后经过回收、整理、统计等过程了解存在的问题,为因地制宜提供合适的路径做好铺垫。

1.4.3 定性分析法

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分析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综合归纳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路径,发掘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规律。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产业融合

本文将农村产业融合界定为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相关生产组织和农村相关村民为重点对象,通过技术挖掘、产业交融、创新发展路径等方式,整合农业、工业及其他服务业,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得到协同发展。

2.1.2 现代农业

本文将现代农业界定为以突破传统农业仅仅对原料进行加工的模式、实现都市农业与农村产业的科学规划,实现以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主,以科学化为核心、以集约化为方向、产业化为目标且内涵随时间变化的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

2.1.3 农业产业链

本文将农业产业链界定为涉及农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并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实现农产品贸易内循环与农产品区域布局的环节。同时农业产业链与形式为产业内部关联、产业与相关实体关联并强调空间聚集的“产业聚集”概念相区分。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以农村为载体、以农业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消除了产业边界,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延长。

2.2.2 农业多功能理论

农业多功能理论指农业不仅能够提供粮食作物、棉麻原料等重要經济产品,还包括功能丰富、用途广泛的非经济型产品,并且是一个被逐渐深入认识与全面研究的问题。

3 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现状

河北省农业多样性发展,具备丰富历史生产经验,但传统农业生产阶段相对利润少,为实现充足利润收益,实行三产融合政策,使农民参与加工、销售等可增收环节。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出现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农业多功能拓展模式等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整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2021年河北省实现生产总值40391.30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30.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364.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996.7亿元。尽管三大产业比例有所浮动,但仍处于以第三产业为第一大产业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三二一”产业格局稳定。

有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同比增加6.8%,同时龙头经营组织增加到3042个、龙头企业增加到2822个,实现龙头经营组织和龙头企业销售额均同比正向增加,可见龙头企业发展呈上升趋势。

4 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4.1 相关政策不完善

产业融合的政策制定关乎政策的实施效果,各部门明确资源配置在其中则起重要作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执行涉及多个机构,各个机构职能不同,实施中作用亦不相同。政府执行具有高效性特点的前提在于相关政策明确分配该机构的权威资源,以此作为执行授权的标志,因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应具备完善的政策体系,配套性的制度安排。目前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虽明确各个机构间的权责不同,但对于政策权威的规定缺乏明确性,致使部分农村地区执行政策效率低下。

其次,政策执行存在困难如下:政策执行者欠缺职业素养,工作积极性低。政策执行者的行为直接影响政策执行效果,考验相关人员将理论转换为行动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4.2 资源要素流动不畅

农村产业融合需要土地、人才和资金等要素的支持,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然而目前已经出现了各要素供给不充分的局面。在土地层面,河北省建设用地紧缺,低效率审批程序限制了相关产业园区的建立。在人才层面,因农村上升发展空间小渠道窄,吸纳人才能力低,同时大量劳动力外流致使河北省农村趋于老龄化。在资金层面,相关融资渠道少且成本高,不充足的资金运作将阻碍产业融合的发展。

4.3 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利益联结机制是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市场化联结纽带建立起利益联结关系。通过利益创造、利益约束等机制调节合作关系,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加强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紧密联系、避免不同利益主体的违约机会。在农村产业融合中,利益联结合作方式单一,订单式较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模式较少,而订单式依赖市场订单数进而具有收益不确定性的特点,同时无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无法保障农民的稳定收益,进而降低农民参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

4.4 新型经营主体不成熟

新型经营主体指伴随农村三产融合产生而产生的各类参与者,主要包括作为个体的农户、农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社组织、家庭农场及龙头企业等。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的完善和进步,部分地区仍是以传统的农户经营为主,规模小且分布相对分散,知识技术水平有限而导致竞争力较弱。同时农村三产融合主体的带动能力不足,其中龙头企业因目前未形成大型加工生产企业,而体现模范作用尚有欠缺;农业合作社力量薄弱,因其业务重点在于初期生产阶段,而缺少贯穿后续加工、销售等阶段的综合服务农业合作社。

4.5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般包括3个系统,即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为农民提供教育、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服务体系。

目前河北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供给能力无法满足新阶段发展需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当前服务体系以供给农业生产环节服务为主,侧重于产前和产中服务,而缺乏现代农业亟需的产后服务和新兴社会化服务内容;供给主体间目标利益不同,致使服务意识不强,无法有效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政策扶持体系和风险保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5 促进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5.1 出台农村产业融合配套性政策及相关培训机制

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配套性助于明确各政策执行主体权威资源,改变原有被动角色,授权执行相关政策。因此相关政策制定的要求及方向可参考以下两点:

首先,要求制定政策时考量如何促使各个机构联系密切,并保证较高参与度,促进政策制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制定完毕后,应保持一定前瞻性,对相关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当下社会情况。

其次,出台对相关政策执行者的培训及激励政策。根据执行政策所需,制定相关学习培训政策并定期考核以提升政策执行者的专业素养水平,促使执行者全面掌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实质,提高政策执行效率。针对工作人员积极性可公开招投标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结合,保证指导和监督的有效性。

5.2 提高资源要素流动性

在产业融合中需要解决流动阻碍以应对资源要素流动不畅的局面。在土地层面,简化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程序可及时开展相关有益项目的建设,而对土地规范分配,应给予更多自主决定权给农民,减少因撂荒产生的经济损失,进行二次流通,提高土地资源流动速率。在人才层面,应培养并吸纳优秀人才。政府可定期组织讲授创新品种、加工的科学技术知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校地合作,加强交流吸纳涉农领域人才;打破人才制约障碍,不针对来源地进行农户分类,而是平等给予积极投身的农户发展机会,从而吸引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于农村产业融合的人才。

5.3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方式,建设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具体举措以下将分为两点:

首先,在利益联结合作方式上采取多措并举,同时建立完善健全的利益联结机制。股份制量化入股是农民按照特定比例获得分红,实现从农民到股东的身份转变;股份合作制则实现切实分享经营成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主体联系更为紧密。

其次,政府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尽管任意一种利益联结方式均存在风险,但可以通过防范机制最大程度控制风险。因而农村产业融合的推进需要以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为农民提供保护,并时刻注重风险发生前的预防及发生后的应急控制。

5.4 培养新型经营主体

农村产业融合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的带领,为激发产业融合活力,产业可开展相关培训教育活动,与省内高校合作开展应用型课程。同时根据教学评价反馈及时作出预案调整,加强产教融合课堂教学的改革和研究,以校企一体合作促进新型经营主体适应新技术生产方式。后续可筛选优秀农户和企业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经验交流大会,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最终引导不同类型的个体协同发展,共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

5.5 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可参考以下三点措施进行:

首先,扩大服务范围,由产前、产中服务延伸扩展到产后服务,乃至新兴社会化服务内容,顺应时代发展。其次,服务供给主体如政府、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高校,应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统筹高效使用资源,其中院校应结合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升科教服务质量,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最后,政府健全对服务供给主体的政策扶持体系、风险分担机制等,以补偿其自身发展动力的缺失。

6 结语

本文在明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后,选取我国农业大省之一的河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读、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目前河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有效路径建议,对河北省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规划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丰富了与河北省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发展路径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应关注农民主体的发展需求及外部政策、市场指引,还应考量各地发展情况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

参考文献

[1]肖卫东,杜志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6):120129.

[2]孟秋菊.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2):7683.

[3]胡石其,熊磊.价值链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找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05):7175+86.

[4]张洁.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产业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21,41(07):143146.

[5]今村奈良臣.把第六次产业的创造作为21世纪农业花型产业[J].月刊地域制作,1996,(1):89.

[6]Brand Stewart.The Media I .ab: Inventing the Future at MIT[M].New York: Viking Press,1987.

[7]葉磊磊.农村产业融合视角下龙头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乡村振兴河北省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