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法治素养提升研究

2023-04-27彭诗宇曾丽滢邓晓蕾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法治教育新媒体

彭诗宇 曾丽滢 邓晓蕾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成为时代发展大势。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必须因应势而动。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中还面临新媒体融合度低、宣传体系建立不完善、创新不足等困境,并通过原因分析提出了重视学生主体性、加大建设资金投入、打造专业教师队伍等解决措施。使大学生法治教育活起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法治国家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法治素养;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8.065

新媒体指通过数字技术,经过互联网等渠道,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娱乐的传输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个性化、超时空等特点。其中以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多种即时通信软件为典型代表。法治素养则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法治文化、训练法治思维、树立法治精神、坚定法治信仰、依法维护权利与履行义务的修养和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法治素养的提高主要依托高校开展的法治教育,这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高校更要紧跟时代发展,在法制教育中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1 大学生与高校新媒体应用现状

通过知网对“新媒体、大学生、法治意识、网络、社交”五个关键词的检索,主要选取2019-2022年下载次数超过900的论文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新媒体应用情况:80%以上的学生使用短视频平台,应用率上抖音居首位、B站次之;社交类的微信、微博、QQ的应用率均超过60%。艾媒咨询21年的数据显示,相对传统的平面图形或文字,36.2%的大学生更容易被动态视频吸引;社交、学习、咨讯成了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目的三巨头。

(2)高校新媒体应用状况:高校主要通过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布法治教育内容,图片、文字、视频是其主要载体。此外,以利用新媒体开展线上活动为主,如:线上讲座、知识竞赛等。所应用平台中微信公众号占100%、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占比大于25%、网站大于65%。可见学生与高校在新媒体的使用上具有较高重合度。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面临的困境

2.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高困境

(1)新媒体融合度较低。与旧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对学生无疑更具吸引力。但如今高校在开展法治教育时,依然沿用以“课堂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只有“45%的老师使用新媒体推送过法治教育的相关信息,32%用新媒体与学生交流过”,总体看新媒体应用缺乏。再者,虽然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官微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但实际运营中,不同类型的校园媒体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互相之间缺乏联动、补充,媒体管理也处于无序状态。这不仅浪费学校资源,而且无法发挥媒体融合发展的力量,构成完整的传播网络。

(2)新媒体宣传体系建设不完善。从宣传模式看,各大高校搭建的新媒体平台任是以部门或教师为中心的“主导受众型”,和现状下“受众主导型”的宣传趋势不符。从传播内容看,多为转载原创不足,“68%的同学表示存在更新过慢、无专栏设置、相关线上资源少”等问题,并且许多信息都可通过检索获得,进一步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可见在利用新媒体辅助大学生法治体系建构、拓宽视野等方面任有许多盲点。从平台利用看,各大高校几乎都停留在基础应用上,难以形成校园特色,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多元化、互动强”的特点。

(3)新媒体运用创新不足。现阶段各高校传播渠道在不断拓展,但对其运用侧重于举行线上宣讲等换汤不换药的活动,更多地停留在了旧有的框架里自说自话,并没有按“三贴近原则”,切实了解学生群体的真正需求和感兴趣的东西。其次,与社会媒体相比,高校媒体处在校园这一相对封闭竞争压力小的环境中,亦无经费焦虑,对工作的考核也多从行政管理角度,而非新闻传播角度,因此更像是将行政的工作模式套用到媒体运营上,这样的环境并不利于媒体人激活创新活力。

2.2 新媒體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高面临困境的原因

(1)没有顺应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发展。从事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师以70后、80后为主,他们在工作中更依赖传统媒体,而超过87%的学生表示对新媒体授课更感兴趣,这就使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差异和错位。但在提高法治素养的过程中,听取学生需求、获得学生反馈同样重要。其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降低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成本,削弱了对老师的依赖性,数据显示大于35%的学生会利用自媒体自行检索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新媒体带来的“去中心化”使学生逐渐转变为教育主体。二者共同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治教育主体多元化。对此,教育工作者要因时而动,跟上时代发展。

(2)媒体受众定位并不明确。“互联网对于社会性的传播系统的构建的最大改变是将传统的以机构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性传播改变为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性传播”,可见新媒体时代“个体可以作为传播的基本单位”,呈现“多对多的交互式”传播趋势。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自然会对沿用传统宣传模式、政治宣讲味儿浓、新闻味儿淡、趣味儿低的校园媒体不感冒。因此,想重新提高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打造用户粘性高的社群,就必须顺应当下“受众主导”的发展,重新明确受众市场,知其所感、供其所需,与学生话语体系交互。

(3)没有完整的管理机制和明晰的媒体定位。就现状而言,虽然成立了新闻中心、党委宣传部门,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参差不齐;而且由于职能重叠,存在“一套班子两边跑”的现象;在实际宣传工作中也往往是宣传部门单独负责,而非各部门互相协作,导致效力不高。其次,从传播学和媒介营销学的角度讲,媒体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就要找准自身定位,并围绕其生产相符的新闻内容,针对不同群体传播,才能提高宣传效率。但“同做一件事、宣传同质化”在校园媒体中普遍存在,这并不利于各媒体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培养自身特色。

3 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3.1 完善大学生价值观建设

人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后天教育对价值观的塑造有极大影响。对大学生而言,大学不只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他们价值塑造、心理转变、认识社会的重要阶段。在新媒体的背景下,通过以大数据、云计算、VR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将法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成为新时代接班人必不可少的一环。

3.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可见网民个人的法治高素养已是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大学生在网民中占比大,增强他们的法治素养教育、学习相关法律法条,不仅有利于自身融入社会,也为打造健康、有序网络空间做出了贡献,同时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维护了社会的和平稳定。

3.3 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强”,中国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责任有义务为追求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新十六方针即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并不会仅仅因为校园课程而突飞猛进,应当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时代便捷传播、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 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策略

4.1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上,重视学生需求。不只是老师在授课方式的创新,其关键在于“将大学生纳入法治素养提升的传播和内容生产过程”。基于此,教育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建立庞大的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根据大学生的兴趣、行为偏好等内容为其制定针对性地教育策略和教学内容,以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的认可度。宣传上,保证内容符合主流价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体创造力,即让学生由教育内容接受者成为教育内容产出者。一来,学生作为受众更了解当下流行的表达趋势,生产内容大学生更喜闻乐见;二来,在获取、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快速掌握相关知识,还能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让学生更有动力参与到提高法治素质教育的全程。

4.2 加快健全学校的法治素质培育保障

(1)加大新媒体软、硬件投入。新媒体作为未来的发展大趋势,各大高校更应该积极推动其在大学生法治素养中的应用,构建合理得多平台运营体系。一方面,要合理运用政府对高校发展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拨款,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为新媒体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术业有专攻”,聘用新媒体管理人才组建专业团队,设计良好的管理机制,让各媒体平台规范运营、相辅相成。除此之外,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新媒体教育投资,加快完善新媒体软硬件设施,推动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的网络化。

(2)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良好的设施是基础,法治教育的关键在于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自身应当具备较高的法治专业素养,这是从教的重要前提。其次,在教学中能够与学生展开积极的学习互动,并从中发现他们的需求;与学生交流时亦能保持平等的态度,对其提出的困惑可以给予及时、准确地解答。此外,是对新媒体的掌握程度。高校可通过培训等方法,让教师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把握各平台、软件的运作规律,并通过它们的数据反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动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为实现真正的新媒体法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整合、开发教育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前面的基础上,还要搭配优良的教育资源才能构建立体化的新媒体法治教育体系。教学上,以课程要求为中心。备课组可以对相关的法律知识、理论、优质学习视频进行收集、汇总,通过教学软件推送给学生。授课时综合利用新媒平台,用真实、典型的法制案例,帮助学生搭建基礎的法律体系的同时推进法治教育的数字化。宣传内容上,则以拓展为主。可围绕社会热点、国家政策、大学生切实生活需求展开。如“唐山打人事件”“五险一金”,前者可以科普其中涉及的法律知识,后者则是与大学生利益切实相关但可能并不了解的东西。更进一步,还可以通过“评论点赞或投票”机制,由学生选择科普内容。此外,还可开通线上法律咨询通道、开展各类法治活动。三管齐下,共同打造积极向上的法治知识学习氛围、丰富法治教育的宣传形式。

在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上,高校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深入了解新媒体的特性,充分思考新媒体与法治教育的关系,认真分析新媒体在法治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勇敢面对已有的困境和即将到来的挑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以实际行动助力法治中国的建成。

参考文献

[1]卢翠荣,代俊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01):152160.

[2]李娅蕾,徐志颖.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探析——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J].昭通学院学报,2021,43(05):108112.

[3]尹金淘,郑晓思.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行为的调查研究——以社交类手机软件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

[4]赵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7):119120.

[5]张薇.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9):7576.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法治教育新媒体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