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说课设计

2023-04-27程丽丽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精神

程丽丽

摘 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教材首轮投入使用的背景下,通过研读新教材,以新版教材“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一节为例,开展教学说课设计,积极推动新版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说课设计;中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8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门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积极推进马克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于促进广大青年学子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教材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重要论述,即关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内容,并科学合理地地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相关重要育人元素,同时,对教材的话语和形式进行积极创新,让新教材在理论深度、思想高度、历史厚度和表达可亲度四个方面都有所提高。

教材中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的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是对第二章关于理想信念问题的承接;同时,也为下一节做忠诚的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做好理论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化工学院21级分析检验专业大一学生,大多为“00后”,思想活跃、热衷分享,学习积极性较高,偏好可视化学习方式;但个体情绪情感仍在发展,容易产生认知偏差,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

(2)知识基础:已通过高中政治课哲学与文化的学习,对中国精神的内涵以及党的历史上形成的民族精神有了初步了解和初步的认同感。但对中国精神的历史底蕴、中国精神在哪里,如何弘扬中国精神,认识深度不够,在自身使命担当方面存在困惑。

(3)认知特点:由于分析检验专业本身的技术性与创新性特质,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他们对社会热点新闻案例感兴趣,偏好实践教学和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

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中国精神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精神的关系,理解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分析中国精神对于大学生成长为“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的重大现实意义。能够领悟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并自觉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3)素质目标:增强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培养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昂扬精神状态。自觉以中国精神为指引,为实现中国梦努力拼搏。

1.4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精神的历史底蕴和科学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2 教学策略

2021级分析检验专业大一新生,学习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采用一体两翼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一体指依托于智能课程平台,贯穿导、启、探、引、结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两翼指网络在线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利用中国大学生慕课、学习强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参与感的在线课程资源;通过故事宣讲、拍摄思想政治课微电影,培养学生诚信、严谨、精确的专业核心素养,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努力做“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

3 教学过程

在唯分数、唯升学的错误教育质量观的影响下,由于思想政治课程不会像智育课程那样对学生的升学和就业产生决定性影响,所以不管从教师角度来讲还是学生角度来说都理所应当地被边缘化,高中政治课程的不受重视导致升入高校的学生同样对其难提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抬头率,成为本节课的重要关注点。

本节课以分析检验专业学生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背景,分为三部分,课前自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课中研学贯穿导、启、探、引、结过程,通过三个活动解决三个问题,达成教学目标。

3.1 课前自学

师:课程平台发布教学任务。

(1)观看中国大学MOOC《中國精神》。

(2)阅读学习强国文章《习近平论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综述》。

(3)故事宣讲组(1-4组):分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寻找自己的人生榜样。(讲故事,600字左右,上传至课程平台,并进行小组互评)

(4)微电影组(5-8组):结合职业理想,以“新时代,新青年如何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主题,拍摄微电影。(10分钟左右,推送至课程微信公众号)

3.2 课中研学

3.2.1 导入新课(5分钟)

师:播放视频《化工泰斗—侯德榜》,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侯德榜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上,经过5年艰苦的摸索,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合格的纯碱。

第一篇章——这个民族很伟大

3.2.2 启发思考(15分钟)

师:布置任务——从古代、近代、现代分别选出代表中国脊梁的人物,将其图片上传至课程平台。提问:中华民族数千年屹立不倒的原因是什么?

生:通过小组讨论,感悟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勇往直前,为中国的复兴而努力奋斗着。这些人正是“中国脊梁”,他们身上传承着一种中国精神,即伟大的奋斗、创造、团结、梦想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指引着我们前进,让中华民族逐渐挺起腰杆。

小结:伟大的人民创造伟大的精神,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突破教学重点一。

过渡: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辉煌的中华历史,也培育铸就了独特的中国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让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到中国精神的代表。

第二篇章——这些人民很中国

3.2.3 合作探究(25分钟)

师:布置任务——完成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画像”,寻找典型人物,讲述先进故事,深入理论学习。

生;选取杨靖宇、雷锋、孔繁森、袁隆平,进行故事宣讲。

师:中国精神在大国脊梁隐姓埋名的奉献里!在英雄的生命和鲜血里!中国精神还在每个平凡人的拼搏和坚守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改‘革’创新——做中国高端超纤革的引领者”项目团队从来自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4347所学校的228万个项目、956万人次中脱颖而出,夺得了第7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这个项目源于一个梦想,打破外国垄断,生产出一种耐磨、有质感、能阻燃的高端超纤革。高端超纤革团队能获得金奖彰显了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立志实现国内首创的创造精神;得益于他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发挥“聚是一团火”的团结精神;展现了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脚踏实地找寻正确方向的奋斗精神;宣示了他们潜心研究、越挫越勇,坚信高职院校学生也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绽放精彩人生的梦想精神。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精神,即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

生:通过身边榜样,看到中国精神,即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

师:讲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并介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而突破教学重点二。

过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谈到青年。他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第三篇章——这代青年很给力

3.2.4 引导点拨(40分钟)

师:播放微信公众号点赞数前2组拍摄的微电影《我愿意!奋斗终生!》《铭记》。

生:通过微电影的拍摄及观看,激发弘扬中国精神、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师:播放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优秀校友赵欢欢的宣传片,紧扣分析检验专业就业前景,激发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争做诚信、严谨、精确的合格化工人的意识。

师:以罗昌平侮辱长津湖“冰雕连”英烈被刑拘为例,讲解这是一种“精神贫血”的行为。抗美援朝战争,美国不是在军事上输给了中国,而是在精神上输给了中国!一些人打着所谓“重评历史”的幌子,否定历史,抹黑英雄,当代青年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对中华民族的英雄心怀崇敬,自觉传承好中国精神。

师:布置任务——绘制思维导图:当代青年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体会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小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学生要始终以中国精神为指引,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担当。

3.2.5 课堂总结(5分钟)

师生:共同合唱《少年中国说》。

小结: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不仅要在认识上正确理解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更要在实际行动中立足专业、振奋精神、锐意进取,用实际行动展现出弘扬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

3.3 课后拓学

小组合作——百年党史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國青年是如何展现中国精神的?制作PPT或者短视频上传至课程平台,并进行小组互评。

4 教学反思

4.1 特色

(1)混合式教学,推动思政课程育人功能最大化。通过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师生共同探究,课后深化任务探究,在师生、生生碰撞提升中完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和学习,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2)以人为本,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融入“1+N”教学理念:1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N指分析检验专业。对接分析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中国精神为指引,选用本校学生案例,提升学生情感共鸣,培养诚信、严谨、精确的高素质高技能分析检验人才。

(3)启发思考,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通过故事宣讲,见人见事见理见精神;通过层层追问的问题链,发现、深化、解决问题;通过信息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感;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是学生获得真体验性的思辨。

4.2 效果

课程考核主要分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过程性考核主要通过课程平台学生综合赋分考察,结果性考核主要通过课后实践进行考察。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地学习方法,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基本达成。

4.3 改进

(1)故事宣讲、微电影拍摄整体质量不高,因此,今后要精细策划实践教学项目,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2)在加速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本节课对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于中国精神相关知识的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接下来在设计课程时应深入研究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中国精神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

[2]沈壮海.《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9):2326.

[3]邢晓柳.说课的基本环节及设计思路分析——以《资金的时间价值》说课为例.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8).

[4]曹计划,覃敏,刘俊杰.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0):9495.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精神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新探索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消防和应急救援英雄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和意义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