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目标追求与实践指引
2023-04-27苏振锋张伟伟
苏振锋 张伟伟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伟大飞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其核心理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目标追求主要有:天蓝、地绿和水清呈现的生态之美,增进民生福祉的人文关怀,绿色高质量永续发展的强国之梦等。其实践指引主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积极的全球行动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50
习近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世界胸怀,站在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民生福祉、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借鉴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和方法论,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有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论”),即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剖析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
“金山银山”是人的利益追求,“绿水青山”是自然最本真的模样,“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化。“两山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2005年8月,习近平在浙江任职期间就注意到了“绿水青山”的重要性,生动形象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06年3月,他在《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一文中形象深刻地分析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第一阶段,牺牲环境发展经济,这种发展方式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是可行的。因为在急需发展且环境保护意识缺失的落后地区,低成本和对本地区产生高污染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和当地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极强的吸引力。后来当这些国家自然资源大幅度消耗并遭到破坏之后,本国人民才意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进而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只是浅显地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割裂的个体进行生产活動。例如,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将环境保护转换为成本与收益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遏制危机的蔓延,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全球危机困境。资本主义社会按资源的稀缺程度给商品定价,只有当自然环境承载能力限度不足时,其成本才会上升,才会被纳入成本函数中讨论,所以“先污染,后治理”在各个发展中国家持续上演。生态文明最后一个阶段,“两山论”是人与自然关系从分裂隔离走向协调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被视为有机共同体,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本身就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金山银山”,落后国家要充分利用“绿水青山”的优势,开辟新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
“两山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指明了人与自然在更高维度和更深层次上的协调与统一。“两山论”是对过去唯GDP论的短视发展观的反思,也是对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的摒弃。以“两山论”为基石,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确定为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路径;党的十九大将“美丽”加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五大内涵中;2018年,生态文明被正式写入国家根本法,同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被正式确立。十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伟大的创新与飞跃,成为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且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目标追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区别于其他文明理论的内核在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是富裕、幸福与美丽的融合。
2.1 蓝天绿地清水的生态之美
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有序、包容有度所体现的生态大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第一目标追求。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把人类束缚在庞大的机器系统上,让人类被动呼吸着工业废气。自然环境的恶化不断威胁人类整体的存在,不断使人和自然对立、隔离。人类逐渐意识到蓝天、绿地和清水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习近平一再强调,要大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生态之美不仅能够直接增进老百姓的幸福感,还能实现经济的永续发展。当然,恢复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质和葱绿的草地,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需要减少污染排放、高效利用能源、发展绿色科技等一系列措施协同推进,由全民共建共享。
2.2 增进民生福祉的人文关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全人类尤其是劳动人民作为价值的中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从外在层面看,近些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由此导致的疾病快速增长,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因此整治环境污染势在必行。从内在层面看,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由物质文化变成了包括优美自然环境在内的美好生活,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环境是否优美、空气是否清新、食物是否卫生息息相关。
在享有方式上“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即生态文明的成果是由全社会、全世界所有人类共享。地球是一个大家园,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荣辱与共,良好的生态环境应由全世界共建共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摒弃发展的成果由少数资产阶级享有的狭隘观念,必须保证优质绿色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持续公平供给,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生态成果共享就是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宜居环境,呼吸到蓝天白云带来的新鲜空气。蓝天变多了,空气新鲜了,河水清澈了,生态才能更宜居,人民才能更幸福,生活水平才能大提升。
2.3 绿色高质量永续发展的强国之梦
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两山论”给予了科学的回答。在生态文明社会中,“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辩证统一的,保护环境的同时就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本身并不冲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追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进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其所追求的发展包含三重意思:一是绿色发展。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绿色能源、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动力和材料来源,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推广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方式,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高质量发展。摒弃过去粗放式的发展和唯GDP论,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三是永续发展。以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永久生存。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前提,永续发展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绿色高质量永续发展对于中国来说,破解了当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难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新动能和新目标,有助于中国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指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不仅涉及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严密的法制和社会的监督,更需要全体人类的共同努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指引主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积极的全球行动等。
3.1 倡导全民共商共建共享,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有效地治理方法,对社会不同人群提出了不同的行为规范。一是在人员参与范围上坚持全民共商共建共享,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共同行动,要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全民共享。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的有效参与,公众参与程度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绿色投资需求成正比。全社会要形成政府监督企业为主导,公众参与为辅的环境多元共治体系。二是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指依托于相关科技的发展,实现对自然资源循环往复的无限次利用。绿色经济主要是指在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的全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低碳经济是指低二氧化碳排放、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经济,与全球气候治理密切相关。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需要绿色科技,需要持续地发明和创造,需要不断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三是在政府对生态环境治理层面坚持对自然环境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沙草是统一的整体,长期以来,中国资源开发主是分区进行,缺少全国性的整体把握,从而造成了国土开发失衡,资源利用失序,开发强度失当的局面。同时各地区对环境的治理遵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和局限的方法,没有将自然环境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不能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修复和治理生态环境既要确保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力,保证政策措施统筹全局、治理方法系統连贯;又要充分考虑地区间资源分布差异和产业分工不同,实施各地区差异化的环境保护政策。四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方面倡导民众绿色出行,引导民众绿色消费,支持民众监督举报。社会是由人民群众构成的,每一个人行动一小步将导致社会前进一大步。
3.2 建立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思想指引只有道德规范的作用,法制则具有强制性。面对如今恶劣的生存环境,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必须牢牢守住生态不可跨越的红线。一是要完善目标责任体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损害都要落实责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的长久治理。二是建立健全严格的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体制。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创造性提出,“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三是建立远程监管体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督察范围要深入广泛,在全中国范围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现场。监督力度要大,要敢于动真碰硬,务求督察实效,努力发现问题并推动解决问题。四是要加强生态学高等教育,建设环境保护专业队伍。了解生态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需要由相关技术人员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综上所述,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决完善和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制、环境保护监督体制和生态文明教育体制,坚持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增进人民福祉,实现绿色高质量永续发展。
3.3 倡导共同利益观,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下,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人类拥有共同的未来。目前还没有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替代品,所以全人类需要共同保护具有唯一性的地球,守护我们赖以存活的生存环境。WWF发布202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规模地开发和破坏自然。极端天气出现、全球气候变暖、新冠疫情肆虐,大自然正在回击、报复人类。人与自然是一个系统,地球上的各个国家是一个整体。面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国际社会应携手同行”,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团结起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同应对棘手的生态难题。虽然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应都承担起保护地球的责任,但要根据国家或地区间实力不同实行差异化的目标和战略。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正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践行多边主义,全力融入与引导全球生态治理,“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促成全球在本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提出了自己的“双碳”目标。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严峻形势,中国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向部分发展中国家提供野生动物保护物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倡议、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中国不断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中国正在不遗余力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自信。同时,发达国家从自然环境中受益时间更长、范围更广,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且发达国家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
[2]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学理论,2014,(1):110.
[7]习近平.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