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3-04-27李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李燕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逐步提升,技能人才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高职院校承担着传承技能技术、促进创新创业的社会责任,应从四个维度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劳动教育困境,从增强劳动教育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认同、创建立体多元劳动教育课堂、建設劳育校园文化、推动产教融合、建立完整科学评价体系等实践路径入手,探索劳动育人的综合功能,践行新型劳动价值观,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39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预期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可见,职业教育在我国改革创新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突出,职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也需要与时俱进,全力打造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现阶段,劳动教育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不够显著、亮点不足,学生的劳动观念不正、劳动认识不全、劳动技能不精等问题亟待重视。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实践下,如何推动劳动教育深化、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议题。

1 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由“劳动”和“教育”构成。劳动是指人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的行为;教育则体现的是一种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深刻体现着人与动物、人与社会的关系,正是“劳动”使“抽象的人”变为现实的人,推动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实质表现为个人通过勤劳实干创造财富、收获幸福的过程,孟子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论述中阐明了人的成才成功与劳动因素之密切关联。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也始终贯穿“劳动”思想,不论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南泥湾大生产,还是北大荒开拓、“两弹一星”研制等,都展现着共产党人辛勤劳动、热爱劳动、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者风貌,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以奋斗成就新光荣。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继出台,文件明确规定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在系统文化知识学习之外,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2 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对于增强高职学生社会竞争力、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具有四重价值意蕴。

2.1 劳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

劳动是连接人与社会的桥梁,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要途径。通过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认同劳动本身价值,即劳动是人生存、生活的天然优势,是人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劳动教育的赋能功能在于以劳动观念滋养学生树德,以手脑并用促进学生增智,以身心参与带动学生强体,以劳动精神丰富学生育美。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增强奉献社会的责任,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激发拼搏奋斗的勇气,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2 劳动教育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助力

劳动教育作为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之外的第五大目标,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职业教育强调面向人人,突出类型特色,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将劳动素养纳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以改变过去的唯成绩论教育模式,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理念的重要环节。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拓展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制定劳动教育评价标准能够有效加快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2.3 劳动教育为中国精神弘扬树典立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都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文化精神价值孕育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他们在技术技能领域牢筑信仰、实干苦干,既是平凡劳动者的缩影,又是职业教育的楷模。通过宣传弘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认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

2.4 劳动教育为国家战略实施奠基

国家战略是国家发展繁荣的关键,无论是科教兴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还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都是体现人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才资源服务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作卓有成效,越来越成为国家事业发展的支撑性力量。因此,积极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国家培育一支高质量的劳动人才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为实现中国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发展基础和战略支撑。

3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劳动思想与劳动实践的统一性不足

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有赖于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性,让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端正的劳动态度、崇高的劳动品德引领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及服务性劳动之中。当前,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综合测评,打破唯成绩论的思维定势,但在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实践育人方面还不够,阻滞了学生劳动思想与劳动实践统一性的形成路径。现阶段,高职院校既需注重劳动思想孕育下的劳动实践模式,又要深入挖掘劳动实践体现出的劳动思想变化,实现劳动教育价值的升华。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例,由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紧密,学生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的跟踪指导缺乏动态化,使实践生动——理论深刻——思想升华的预期效果打了折扣。从学生角度而言,有些人劳动意识淡薄,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存在害怕吃苦受累、自私自利、投机取巧等错误思想,这些不良思想导致他们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缺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精神。

3.2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落实劳动教育需要依托课程、保证时间,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并未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周,除实习、实训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课时也不够16学时,学生的劳动教育局限于公共课、专业课的课堂。即使是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院校,由于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导致学生未能充分体验劳动实践的成就感,劳动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平台载体不够丰富,综合学生个性特点和教学特色的针对性训练不足,学生未能形成“劳动教育+”的多元思维,教育效果欠佳。在实训实习过程中,有些指导教师督导不力,实习重难点没有及时跟踪调整,学生实操技术掌握不够全面,劳动技能训练不理想。

3.3 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

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体系的缺失成为阻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一是缺乏师资保障,有些高职院校受到建制、设备、专业的客观局限,缺乏专业化、高质量的师资团队;二是缺乏科学系统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在劳动教育机制评估方面,无法针对劳动教育效果提出客观评价、反馈意见、采取措施,矫正实践偏差。三是缺乏条件保障,主要体现在课程专项经费、场地设备等物质保障、实习实践基地等时空保障以及数据库创建、资源共享等技術保障方面都有明显不足,劳动教育成果无法保证。

4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探索路径

4.1 重视劳动教育,增强理论认知和实践认同

“00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移动网络时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西方社会思潮、社会家庭环境影响,呈现出“自我意识强烈、合作精神不足、现实感较弱、抗挫能力不强”的特点,阻碍了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能力的提升。学校可通过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党建理论中蕴含的劳动思想教育学生认识其精神实质,在思想与行动上接受正确的劳动观念,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教育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和外显行为。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培养“勤于动手、自立自强”的生活习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行业理念;在服务性劳动中,坚持“热爱公益、崇尚美好”的情怀追求。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考核褒奖激励措施,逐步引导学生从“要我劳动”到“我要劳动”,使其在亲身体验中坚定热爱劳动的思想,体现出对劳动光荣的认可度。

4.2 创建多元课堂,探索协同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既要设置劳动必修课、劳动选修课和劳动周、劳动月,又要渗透于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中,着力推行“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在思政劳育、专业劳育和实践劳育中相互促进、融合发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营造多元化教学情境,探索劳动思想、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在教育过程中的横向融通与纵向贯通模式,使他们两两结合,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共同推进。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可提升劳动思想;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渗透,可培育劳动技能;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服务项目,可加强劳动实践锻炼。

4.3 依托党团平台,建设劳育校园文化

党团组织是落实劳动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组织学生党员、团员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题党课团课、党日团日活动,渲染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定期利用专项报告会、大课堂、主题讲座等形式宣讲劳模精神、劳动组织和劳动法规等;以编排小品、情景剧、讲故事等形式,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背后的故事,全面探索劳动者的内心特点,展现劳动精神的时代魅力,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推进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化。同时,打造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专业前景、奉献社会相结合的新路径。通过组织暑期下乡调研、校企合作进厂等体验式活动,学生立足专业,结合实际,可以做出初步职业规划,在社会实践中拓宽眼界、实现自我价值。

4.4 注重实习效果,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高职院校应整合力量,拓展劳动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产业+”“服务+”等生产经营型校外实训基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公益服务、志愿劳动、社会治理,促进人才供给侧和产业升级需求侧全方位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学校还应鼓励对标先进,定期总结,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活动。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进企业实践后,运用专业知识对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开拓新产品、新项目,基于产品、价格、促销、渠道四个方面制定详细的营销推广方案,就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劳动技能训练。此外,学校应强化实习学生的动态管理,针对易冲动、压力大的学生,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合力引导,开展“有劳动,有教育;边劳动,边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历经磨炼仍满怀热情,立志成为行业专业化人才。

4.5 建设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师资能力是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职业院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激励专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育人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建设一支能承担劳动教育概论、劳动关系学等学科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鼓励专业课教师深入实训基地挂职,在调研中增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术研究和劳动实践技能的双提升。另一方面,提升全体教师的劳动素养,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挥示范效应,共同为劳动教育有效推进保驾护航。此外,打造社会教育师资队伍,聘请劳动模范、能工巧匠、行业翘楚进校园现身说法、真情展示,拉近学生与劳动的距离,创建社会化学习环境,为劳动教育顺利开展渲染氛围。

4.6 完善条件保障,建立完整科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增加财务预算,畅通经费来源渠道,保障专项经费投入,推动校企共建,为劳动教育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学校还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围绕质性和量化分析设置劳动教育评价目标,从学生在课堂、实践、实习单位中的表现、人才培养目标完成度、教学保障体系运行效果等多维度制定详细合理、操作简单的评价指标,实施分阶段分步骤的劳动教育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既要灵活跟踪,拓宽信息搜集渠道,又要及時做好教学调整的准备,逐步完善考核激励方案和评价细则,形成完整评估链,落实评估体系。

5 结语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春风细雨式的教学任务,是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总方向、落实“三全育人”总要求的题中要义。立足于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源源不断输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功能定位,高职院校应以培育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职业素养的新时代劳动者为己任,发挥好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劳动教育共同体,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

[3]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OL].新华社.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4]青秋蓉,肖建英,苏红.“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7):1822.

[5]姚敦泽.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8):5761.

[6]谭见君.高职院校“三维度四策略”劳动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7):103107.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