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3-04-27唐雁韩猛魏寒冰
唐雁 韩猛 魏寒冰
摘 要:劳动教育重回本位,地位也在逐步提升,肩负着新的使命。高校作为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探究、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科学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课题。当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处在初级阶段,需要面临重重挑战,大力实施劳动教育却出现各种形式化、虚化等现象,最后展现的劳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高校劳动教育要及时地从实践层面进行整改,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实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科学化、常规化的长期稳步式发展。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存在组织不充分、形式不丰富、效果不理想等现实问题。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原因分析,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38
中华民族的辉煌和成就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扎根于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内心之中。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的地位得以再次提升,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必然内容,肩负着培养“五育”健全发展时代新人的责任。德智体美在高校教育体系和制度中都获得应有的重视,但是劳动教育部分相比孱弱。旨在增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效能,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为研究对象,科学地探求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实施进行系统的剖析,由此强化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引导。
1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意见》等文件的指导下,各大高校开始纷纷积极开展和实施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取得一定的结果和成效。但是我国教育环境复杂、形势紧张,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又处于初步阶段,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些现实问题。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组织不充分、内容不明确、形式不丰富、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1.1 劳动教育组织不充分
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评价、内容等方面存在异议,说明高校劳动教育的相关制度、管理组织不充分。其制度和管理组织方面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缺乏专门的规章制度和部门机构。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排头力量,需要更好地统筹和联系各方资源来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效果,无论是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开展的实习实训,还是通过产教融合而开展的校企合作实践活动,或是非生产性的、具有服务性质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高校都需要一个专业的部门代表学校与各资源方组织进行沟通与协商,包括学生实习实践的流程以及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劳动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案制定、紧急情况处理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协定。高校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及落实细则的制定与完善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和教职工人员,这也是劳动教育稳步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将政策落到实处才是切实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
1.2 劳动教育形式不丰富
劳动教育形式的贫乏是高校普遍出现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劳动教育主要还是让学生参加清洁类的体力劳动,活动内涵挖掘不够,影响力有限。
劳动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应有的劳动素质。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劳动,在实践和体脑结合中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丰富的课内外、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参与度的重要教育形式,能够充盈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并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劳动教育基本范畴可分为生产性、日常生活性、服务性三类,劳动实践活动相应也有这三种类型。但是,高校的劳动教育形式普遍偏向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活动方面偏向日常生活性,生产性和服务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偏少。即使高校举办了劳动实践活动,总体次数和频率也较低,在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也表现为形式重复老套,内容简单陈旧。
1.3 劳动教育效果不理想
大学生对劳动观念阐述、实施的劳动行为都侧面体现了高校实施的劳动教育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劳动教育目标的设定,是否让大学生将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决定劳动教育效果质量的高低要对多种因素分析,上述讨论的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组织不充分、形式不丰富都造成了劳动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劳动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生的劳动思想观念存在错误,对劳动的内涵、劳动的意义理解不到位;掌握的劳动技能稀少、低能;无法具备自主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等。这些问题都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高校实施劳动教育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果劳动教育效果不理想,说明高校实行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隐藏着的问题,导致学生即使接受了劳动教育但是成效不佳。
2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分析上述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它们已经阻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发展状态,严重的弱化了劳动教育的效果。这些问题清楚摆在我们的面前,并不是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政府推动。挖掘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是因为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环境愈加复杂多变,任务更加沉重艰巨,劳动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因此,必须要深入探究高校劳动教育的症结所在,预防和化解高校劳动教育中的不利隐患,对症下药找出导致高校劳动教育产生不良问题的根本原因。
2.1 劳动教育制度不健全
各高校在积极投入劳动教育创新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相应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例如在管理制度层面上,部分高校只是积极学习中央文件但不能督促部门协作,激发管理实效。劳动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紧缺,劳动育人的效果不佳。劳动课程制度体系目标不明确、结构不清晰,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劳动教育的场所和资源做不到紧密结合等制度要求片面。劳育制度的表面化和执行力度不足,致使一些高校在开展劳动实践中出现教学内容徒有虚表、教学活动娱乐化等不良现象。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纲要》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精准的实施细则制定,面向高校的劳动教育从宏观的角度开展指导,高校由此获得了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劳动教育实践等的高度自主权,但是也造成了学校劳动教育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劳动教育基础设施方面很多学校有专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但是其利用率不尽如人意,劳动教育被异化为单純的劳动知识理论学习;高校出现劳动教育安排时间过少,或者只安排单一的劳动教育理论学习课程;高校未能充分利用多元的、连接式的劳动教育资源,大学生在企业、社区等场域进行劳动教育的寥寥可数。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要健全劳动教育相关制度,利用健全制度支撑起教育的运行。
2.2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薄弱
劳动教育是帮助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内容之一,高校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就是将其课程化。课程是每一位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直接、最显效的方式也是通过课程。就目前的形势来看,高校中一部分课程虽然加入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但是它们大多倾向专业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育,轻视了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伦理等劳动科学素养方面的培育。高校开办的劳动教育课程也要与其他专业课相须而行。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为了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并且充分的学习劳动相关的理论知识,牢牢掌握劳动相关的实践技能,其课程的设计和安排要依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实际需求。拘泥于理论层面的劳动教育教学高校要进行反思,结合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才是最佳的劳动教育教学方式,这样的劳动教育才能务实。
2.3 劳动教育载体一元化
高校劳动教育的载体指劳动教育相关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平台。学校要发挥领导作用,利用多方资源,指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方面的状态。利用趣味化、多元化的实践手段,助力高校青年学生主动践行劳动教育,实现其良性循环。高校劳动教育的载体不只是校内课堂这一种方式,要根据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学生特点开发创新型的教育载体。
互联网平台作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最具创新和时代性的新型载体。劳动教育的内容质量、传播形式、实践方式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实现大跨步式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帮助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新时代劳动发生新形态变化的充分认识。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传播者、讲授者,要时刻关注网络平台的更新与运用,例如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微博、抖音等,经常性关注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热门话题,积极和大学生在线下进行观点交流,将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教学、实践、探究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现实化;将网络平台的功能最大化利用起来,借助学校或各个学院的官方网页、微信公众号宣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循环播放相关劳动精神的先进事迹和大国工匠事迹视频,劳动教育实践的系列报道等高校自媒体活动。
3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劳动教育的育人性必须在高校教育体系之中发挥根本性作用,这是高校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在行动方面就需要采取实用性强的教育策略。高校要从思想、制度和载体三个方面进行劳动教育实施改进,稳妥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科学系统发展。
3.1 加强劳动教育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
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践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正确的劳动教育思想能够指导劳动教育实践达到百举百全的效果。所以,劳动教育思想是劳动教育的顶梁柱,需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成果的态度、尊崇高尚的劳动伦理观等来指引大学生不论是在日常生活或是专业技能等各方面的劳动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包含了劳动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高校要结合当前的现实背景,树立劳动教育理念,辅助老师开展创新性的劳动教学,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观念,在思想上愿意主动学习接受劳动教育。从劳动教育内容形式、意识实践、校内外三个方面制定高校劳动教育标准,强化高校劳动教育综合育人能力。
3.2 健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制度体系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更完备地发挥制度优势。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着实需要一套完整系统的制度体系的来保障其顺利有效运转。制度体系帮助高校实现内部和谐、稳定、步调一致的行为规范,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该制定科学、民主的制度体系来确保劳动教育的良性运行。再者,健全劳动教育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后,高校也要加强执行能力,防止其发生形式主义错误行为。因此,通过完善高校劳动教育条件保障,做好人、物、财全方位条件保障,守护好劳动教育的发展;只有改革高校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大学生自主学习劳动教育的能力,发挥教师自主创新劳动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劳动教育的持久性;调配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实现家庭、社会多方协力合作,激发高校劳动教育的机动性。
3.3 丰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载体形式
高校要彻底改变劳动教育组织不充分、内容不明确、形式不丰富、效果不理想的这种现状,保证大学生能够主动接受并且践行劳动教育,为了提升并不断加固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必要采取丰富多元的手段,从现实层面丰富劳动教育载体形式。创建现实的情景,以具体化、通俗化为主,抽象化、学理化为辅,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高校尤其要注意走进大学生生活中去,由说教到渗透、由封闭到开放、由单向到互动。只有凝聚青年学生群体打好学生基础,全校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并深入学生内心立竿见影。拟建丰富的高校劳动教育环境,环境可以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劳动模范进校园,让大学生与劳动榜样近距离接触,真实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劳动,保障劳动理论实践互不耽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解析与体系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74.
[3]郑银凤.“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4]王彦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5]钟飞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