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重塑教学新样态
2023-04-27谭秀梅
谭秀梅
摘 要:“双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共同发力。立足“双减”政策,教师要抓好课堂阵地、抓好作业载体、抓好课后服务,从而做好“课堂乘法”“作業减法”“服务加法”,通过对课堂、作业、服务的齐抓共管,重塑数学教学的新样态。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科观、作业观、学习观、育人观,进而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样态 “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从颁布到实施,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说明“双减”之“减”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受“两座大山”的压迫,这就是“过重的作业负担”与“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实施“双减”政策,不仅要有“刮骨疗毒”的勇气,还需要有“抓铁有痕”的持之不懈。
一、抓好课堂阵地,做好“课堂乘法”
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是要让传统的“少慢差费”的课堂转变为“多快好省”的课堂。当然,“好的课堂”既要讲究效率,又要兼顾公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只有经过充分的思考与探究,学生才能洞察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关联。在解决相关问题时,他们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教师要做好“课堂乘法”,发挥好课堂学习的“乘法效应”。“乘法效应”就是“用很少的成本换取很多的效益”;就是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低成本”“高产出”。比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笔者就精心设计研发课堂教学方案,不仅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还优化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与任务。通过优化驱动性问题和任务,教师能让学生较快地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方法、策略,同时让学生有效地应用“按比例分配”方法与策略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分配什么”以及“怎样分配”这样的视角去思考、探究,有效地解决了按比例分配的系列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更有高度;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效度、更有宽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积极性更有温度、更有热度。
抓好课堂主阵地,是“双减”政策的一种必然要求。如果教师只在作业端发力,让课堂教学“走老路”,那么“双减”工作一定是疲软的、无力的。“双减”的成效,最为根本的着力点、着眼点应当放置于课堂。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得到优化。
二、抓好作业载体,做好“作业减法”
作业是学生学习重要的一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延伸和拓展。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还要完成作业。作业不仅是学生学习质量、样态的一种反馈,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在设计研发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精细化、精致化、精准化,让作业充分发挥导向、调节、监控等多种功能,彰显作业的育人价值。抓好“作业”这一载体,能让“双减”工作落地生根。
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优化作业的内容,还要丰富作业的形式与样态,让作业真正成为撬动学生数学学习的杠杆。作业设计应当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时空与权利;应当多样化、分层化、立体化、全局化。要减少机械性的、盲目性的、重复性的作业,要杜绝无效的、惩罚性的作业。比如,在教学“化简比”时,笔者就设计研发了层次性的作业,包括“整数比的化简”“小数比的化简”“分数比的化简”“混合比的化简”“有单位的比的化简”等。这样的作业,一方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针对性、层次性,能以一抵百、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具有进阶性、结构性、系统性,能“由个触类”。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度强化“整数比的化简”“小数比的化简”和“分数比的化简”;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则不需要强化基础性练习。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观照了具体学情,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获得发展,又改变了传统作业的“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固化格局。比如,当学生能有效地完成“整数比的化简”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数比的化简”“分数比的化简”。这是因为,“小数比化简”“分数比化简”都是建立在“整数比的化简”基础上的。由此可见,作业的“减法”,也不是一味地减、盲目地减,而是要减少过多的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让作业走向优质、科学、高效。
对作业做减法,教师应当“减于所当减”,要减少累赘的、冗余的、重复性作业,优化控制作业的时长;要“化多为精”“化统为分”“化散为联”地设计研发作业。
三、抓好课后服务,做好“服务加法”
在“双减”政策下,各学校都开辟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延时服务。“延时服务”是指“在学生、学生家长自愿的前提下,对于有需要服务意向的学生提供作业指导等的服务”。笔者认为,延时服务要做好“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不仅要观照数学学科,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延时服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度介入、主动跟进,了解学生的需要与需求,做好一个“服务者”的工作。延时服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作业辅导;二是发展兴趣、特长,组建各个社团活动小组;三是体育活动。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在延时服务的过程中,都必须有所触及,否则容易出现课后服务的异化。课后的延时服务将作业“消灭”在学校,从而实现“无书包”的放学。可以说,课后服务是沟通学生的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桥梁。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发现不同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错误,有的学生计算比较慢,有的学生不能灵活地应用相关的公式,有的学生不能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与信心等。对于学生作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笔者有针对性地指导,通过启发、点拨、引导,让学生突破自我的作业“迷思”。对学生作业的有效介入与指导,提升了课后服务的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品质。
课后服务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完成作业的重要辅助。抓好课后服务工作,无论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还是作业完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走出教材的窠臼,要驱除学生数学学习“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让学生在数学操作与实践中、“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
“双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等的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共同发力,才能取得成效。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科观、作业观、学习观、育人观,让“双减”政策的落实不走样、不走偏、不走歪。“双减”不是要加速超车,而是要“刹车换道”。不能让课后服务变为学科补习,或者成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卷”。因此,教师要紧握“双减”的方向盘,警惕课后服务成为新的“剧场效应”的翻版。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牢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曹艳荣.“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师范教育,2015,4(1):34-38.
[2]李雪峰.“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思维型作业的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22(Z2):78-82.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华中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