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数学学习“减负”策略
2023-04-27时坤
时坤
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地,要求我们审视教学、改革教学。因此,教师要聚焦“素养”,凸显“减负”教学的价值取向,通过“内容整合”“方法优化”,对学生的數学学习“减负”“增效”“提质”“赋能”。“双减”是一种指向学生的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形成可迁移的学习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双减”政策 “减负”策略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繁难偏旧”“高耗低效”“少慢查费”的弊病由来已久,导致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具体表现为“校外辅导培训过重”和“日常作业负担过重”。尤其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负担更明显,这是因为他们要面对“小升初”的考试。“双减”政策的出台、落地,要求教师审视教学、改革教学。
一、聚焦“素养”,凸显“减负”教学价值
传统数学教学,往往着眼于学生的“学会”与“考试”。在这种应试背景下,题海战术、刷题操作屡见不鲜。在“双减”政策下,学生数学学习应以素养发展为本。对学生来说,核心素养是什么?是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一种数感、空间观念、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等。
要聚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师就不能急功近利,而应在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长远提升。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因学施教、顺学而导。“减负”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积累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有的教师对学生采用一种标准化、统一化的“通分法”,其原因在于“通分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通则通法,具有“万能性”。采用这样一种通则通法,虽然能让学生规避错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能给学生带来高的分数,但是也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弱化了学生的创造力。当分数可以成小数比较时,让学生机械地将分数烦琐地通分。当分数分母比较大而分子比较小时,学生盲目地用通分母方法比较,而不是去通分子。显然,这种单一化、标准化、模式化的教学,钳制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不是“减负”教学所提倡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时候,“慢速度的教学”反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教学”,而那种“行色匆匆”“急功近利”“掐头去尾烧中段”的“快餐式”教学,对学生则是一种“增负”甚至“超负”。“慢速度的教学”不惧怕学生犯错误,而是直面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对错误进行审视、归因、评价,进而有效地改正错误。只有着眼于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学习才能不断地进阶。
聚焦素养的数学教学,是“双减”政策下数学教学的应然取向,也是课程改革的初衷。教师要积极自觉地实践以“素养为本”的教学,从传统的“育分”走向当下的“育人”,从传统的指向“单向度的人”的教学走向“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引导学生展开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数学学习。
二、聚焦“整体”,凸显“减负”教学内容
“双减”政策的落地生根,要求教师要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什么比怎样教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双减”政策下的数学教学,应当着眼于“让学生学一生有用的数学”。“一生有用”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带得走的数学”。
在数学学科中,什么是“带得走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面向数学本身”,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教师一方面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形成“高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单元”作为基本单位,对相关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进行统整,让相关的数学知识集结成一个整体,进而促进学生整体性的思考与探究,促进学生整体性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将数学学习的视角向相关学科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拓展、延伸,从而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数学学科知识的辐射、引导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笔者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引导学生比较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体积,让学生动态想象圆柱的底面周长和底面面积动态生长的过程;二是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体积计算公式,从而引导学生整合建构“直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的一种整合、比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直柱体的侧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还让学生深刻感悟到了直柱体侧面积、体积之间的横向关联与差异。
整合性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学习、系统性的学习。在“双减”政策下,结构化教学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跳出数学学数学”“跳出数学用数学”,在结构化的内容统整教学中,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三、聚焦“慧学”,凸显“减负”教学方式
立足于“双减”政策,教师既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会”,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慧学”。聚焦“慧学”,要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建构性地学习, 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尤其要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是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终身学习的“法宝”。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看、听、想、做,让学生真正站到课堂的中央;要赋予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的时空,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学习优化学习生态。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平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智能助教。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样态,能够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精准的诊断,从而“提质增效”。比如,在教学“正反比例”时,很多教师总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先教学“正比例”,后教学“反比例”。这样一种教学,造成了学生的认知障碍,不利于学生对“正反比例”相关知识形成一种整体性思维。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整体性、结构性教学方式,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比例尺”等相关知识引入其中。从“相关联的量”到“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从“变化规律”到“和差积商一定”的判定,在比较与建构中,学生不仅深刻认识了正反比例的意义,还对正反比例形成了一种整体、系统、结构的认知。
“减负”从浅层次上看,就是减轻学生的课外辅导负担以及作业负担;从深层次上看,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的优化,能够让学生形成可迁移的学习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借助评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赋能,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样态。只有切实转变观念,“减负”“提质”“增效”“赋能”才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4):1-5.
[2]陈攀,陈祥芳.“双减”政策下教师、家长及学生心理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2(Z1):1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