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2023-04-26林珍
林珍
语文科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这是其他学科无法媲美的优势。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是作者对文字所赋予的优美感,而且更要感受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而小学语文阅读,正是打开小学生阅读大门的重要时期,也是打牢小学生人文素养基础的关键阶段,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融合多种教学形式,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推动实现人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瑰宝,经历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后,历久弥新,依然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在小学生正式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让其进行必要的传统文化学习,对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虽然传统文化与其联系紧密,但终究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如何将传统文化中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知识带进课堂也是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这也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语文教学作为最先能接触到传统文化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实现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连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传统文化之花绽放在学生的心底,从而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努力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
比如,教师在讲解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文章《牛郎织女》时,就可以将其他传统文化进行引入,像《嫦娥奔月》《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可以作为拓展素材讲给学生。在讲解时,教师不需要将所有内容作出详细的讲解,而是要把握好教学重点,有轻重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学习,增加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实现与古人进行相隔千年的对话,学习古人的思想和对事物的看法,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并且更进一步地推动人文性教育的实现。《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文章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上述神话故事讲述了什么内容,还要对其中涵盖意义有一定的认知,这样才能做到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才能进一步落实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
所以,在开展阅读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丰富授课内容,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喜欢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
二、改变阅读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个性体验
阅读可以使人进步,而阅读是让心灵进行旅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思考,通达事理。中国现代小说作家赵树理曾言,“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这就足以见得阅读有多么的重要。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以知识为本位,对学生进行单一知识的传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本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个人素养的发展。在讲解阅读知识或阅读问题时,对于发散性的问题很难会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教师依然会给出一个标准的参考答案,供學生借鉴。事实上,这是本末倒置。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后,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可以在阅读学习中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营造出轻松、开放的阅读氛围;学生遇到问题,也要及时进行引导。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丰富阅读形式,提升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
比如,教师在讲解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文章《大自然的声音》时,可以从学生的体验入手,让学生先对文章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感受自然中不同的声音都有着怎样的特点。同时,教师还可以从问题设置入手,在学生开始阅读前为其设置需要结合文章思考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朗读的同时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如“文章中都有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作者在文章中都描写了大自然中的哪些声音?”“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展现大自然美妙声音的?”而后,在讲解文章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来模仿自然中的声音,像树叶的沙沙声、小鸟的鸣叫声、海浪的哗哗声等。在此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一边播放自然中的声音,一边让学生感受,而后再让学生进行模仿表演。此外,通过对问题思考和自然声音的模仿,学生既实现了对本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也在课堂学习中展现了自己积极主动的一面,这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思考、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获得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三、强化经典文本阅读,塑造学生良好品格
现如今,经济在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也变得更快,一切事物都变得“快”了起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对待阅读,需要“慢”的过程,尤其是对经典文本的阅读,更需要慢下来,如果读得过快,就会如同囫囵吞枣一样,什么味道都没有感受到就已经被消化。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慢阅读教育,这是帮助学生丰富阅读知识、树立正确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优秀品格的重要过程,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只有慢下来,才能对文本内容作出深入思考,真正去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经典人物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要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阅读中感受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锤炼自己的品格,同时,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教师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的文章《军神》是对开国元帅刘伯承的描写。作为描写英雄人物的经典文本,学生在学习时要认真体会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定态度以及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让学生的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一个人具有优秀品格的重要性。在分析文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作者对英雄人物刘伯承的描写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展现的?这种展现方式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怎样的作用?你在阅读后有怎样的感受?”以此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申,让学生了解开国十大元帅都是谁,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怎样的优秀品格。为此,教师可以分享相关的文章,如描写朱德的《总司令换房子》、描写毛主席的《贫农的儿子》、描写周总理的《温暖》等,将这些经典的文本都可以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进行学习并以他们为榜样,塑造自己的品格。
所以,教师在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的时候,应借助优质的、经典的阅读文本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走进阅读文本的深层,去深入地感受作者对人物品格的刻画,体会每一个人物身上展现出的优秀品质。
四、丰富课外拓展阅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在课堂上,阅读知识的学习终究是有限的,教师需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拓展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汲取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阅读素材进行主题分类,然后再对同一主题下的优秀文章进行阅读,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框架由单一骨架变得充实饱满,不断进行知识的填充,给知识的金字塔添砖加瓦。这样,学生对同一个主题下的文章认识就会不断地加深,思维框架也更加完善,对问题的思考也更加全面。在对课外知识不断深化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主题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其文学素养也在不断地提升。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对象有所选择,尽量选择具有文学性、经典性的文章或书籍。因为具有文学性的课外读物,所表达出来的不仅是文字展现出来的语言魅力,更重要的是要领悟文章深层次的意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所以,学生在拓展课外阅读时,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更要好读书,在不断阅读中建立审美感知力,提高审美想象力,强化审美鉴赏力,提升审美创造力。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在本单元中设置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共四篇文章,而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主题——自然风景。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诗词、文章来感受不同时期大自然独特的美。因此,为了丰富阅读主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通过对不同文本的阅读,来感受不同作者笔下独一无二的自然之美。像描写地球上不同自然景观的《世界自然奇观》、描写蕨类植物的《观赏蕨类植物》、描寫昆虫的《昆虫记》、描写兰花的《中国兰花全书》等,都是以自然为主题,对自然中不同事物的描写,对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些书中对自然事物的描述不仅有着令人陶醉的语言描写,还有着令人着迷的配图,真正做到了图文结合,让阅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文字理解图片中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图片实现对文字的理解。同时,在这些书籍中,学生还可以感受自然界强大的生命力,这对帮助自己树立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内文章的学习,也要注重课外文章与书籍的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增长见识,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建立与审美情趣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实现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五、开展合作阅读学习,丰富学生人文知识
对于学生而言,人文知识的丰富,不仅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取,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获取。在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是锻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阅读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在合作学习的辅助下,学生会更愿意表达自己,将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同学进行分享,而同学间的相互分享也可以增加思维的碰撞,这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学生从阅读中获取更多的人文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如说,教师在讲解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第八单元的《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时,便可以采取合作阅读学习的方法。在本文中呈现了《论语》中对读书看法的文言文、朱熹与曾国藩对读书看法的观点的文言文。在合作学习中,首先,学生需要对三则文言文内容进行阅读和翻译,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读书。如在《论语》中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句,讲的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以此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再如朱熹所讲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充分说明了在读书的过程中“心、眼、口”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实现高质量的阅读。而后,在合作完成对文言文的翻译后,学生可以分工搜集一些其他与“谈读书”相关的名家见解。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对教材内文言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如罗曼·罗兰曾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如林语堂认为“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再比如历史中关于刻苦读书的例子,像“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夜读”等,上述案例都进一步阐述了如何读书、为什么读书、读书的意义,这对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对教材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敏捷,还可以丰富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进一步实现人文素养的提高。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还需要学生自身有意识地拓展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地阅读中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实现良好品格的塑造,在提升个人体验的同时,推动审美情趣的提高,实现人文知识的丰富,进而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注:本文系新罗区“十四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生‘自主阅读’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L145202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