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生活化数学教学对策
2023-04-26李得顺
李得顺
一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非常重要,能简化学生的学习难度,消除学生学习的抵触情绪。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如同一颗种子需要移植土壤,其目的是种子能够生长得更加茂盛、更加充满活力,而教师和家长作为种子种植的园丁,需要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从生活角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思考探究、提升知识应用、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科素养,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该阶段的数学教学。
一、结合生活现象,激发数学兴趣
一年级学生的教学活动大都是通过游戏化的模式进行的,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去引导学生学习,然而游戏教学法并不是教学内容本身。同时,现阶段很多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更加趋向于小学,又有很多家长在教学时盲目引导学生、机械化地训练、没有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情况,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小学时就已经带有畏惧数学的心理,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结合众多教学研究及教学经验总结发现,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来自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并且学习活动开展受内部影响因素和一些外部影响因素的影响,然而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中发现,内部因素是导致无法持久维持良好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一旦内部影响因素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本身,同时要从学生的内部影响因素出发使教学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进而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将共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让学生能够从内心出发去感受数学的本质和数学的魅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不断进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本身,在教学活动开展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相关事物,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也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初入小学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进而导致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其中有的学生会认为加减乘除便是数学的全部,教师应转变学生的这种思想,强化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中《5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體展示出学生日常在操场中休息、运动的图片,问学生:“图片中有几个同学?”又或者在教学时拿出3本书问学生:“手上拿的是几本书?”使学生从实物中直接认识到与之相关的数字。在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应该采用生活与知识双向联系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如何运用知识,另一方面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学习《与4相关的加减法》一课时,教师问学生:“假设你有4元钱,去买2元的冰棍可以买到几根?买1元的棒棒糖可以买到几根?”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购物经验去思考相应的数学知识,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二、运用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应用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上册中有很多内容是与幼儿园数学知识相重复的,由于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对所学习到和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无法深入地理解,浅显的知识内容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研究。其中有一大部分的学生针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仅是反复练习与死记硬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也是生搬硬套,虽然可以记住5以内的加减法,但是无法看图写算式,这就展示出了学生对5以内的加减法的理解较为浅显,这种现象的存在限制了学生思维发散,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该数学知识。基于以上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应注意运用相关生活内容对其进行解释,这会降低数学知识学习难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会获得提升。通过生活因素去引导学生面对数学知识要主动去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通过思考与转化去理解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将自身所学知识情况通过语言表达反馈出来。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清晰地学习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并且在学生理解相应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练习,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进而促进学生去理解并应用相应的数学知识。
另外,教师要结合教学教材深度挖掘需深度思考的内容,通过思考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习是认识、思考、转换、内化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相应的数学知识,通过思考去转化为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而在脑海中内化为自身的数学知识储备。并且,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要及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由于与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所接触到的数学知识不同,所以每个学生之间是存在着明显的数学能力差异的,有的学生思维逻辑强,反应速度较快,而有的学生需要在教师多次引导下才能够理解对相应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和应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时,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相应的数字已经有了基础性的认识,无论是用手比划还是口头数数都是没有问题的,顺着数、倒着数都很顺畅,那么强化学生的应用和理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两个方面的引导,其一,运用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对数字概念的理解,让学生懂得数字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如家里有几口人,班级有多少名同学等。其二,引导学生对数字的运用。引导学生对数字理解时,从两个苹果(水果)、一个教室(空间)、一本书(实物)等各个方面去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字的内涵和意义,从学生日常所见所闻入手,激发学生对数字的感知。在引导数学运用时,应该使学生对相应的实物进行描述,如采用多媒体展示二个苹果,问学生是几个苹果,要求学生回答自己有几本书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相应数字概念,有效地应用数字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数字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到其他教学中,先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应用,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挖掘生活内涵,引导学生探索生活数学知识
结合小学一年级实际教学情况可以发现,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生活场景为基础,使学生学习到更多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时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了解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挖掘数学内涵,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发自觉地去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现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其一是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大千世界,数学知识随处可见,学生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去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就会发现自身就是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其二是教师可以去寻找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活动。或者从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关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在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学习,实现生活辅助学习,学习辅助更好的生活,使生活和教学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认识钟表”教学时,这本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数学知识,但由于现在人们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居多,可能很多学生见到钟表实物的时候较少,其实,认识钟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也能建立学生的数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素养。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给学生展示钟表实物,同时指引学生明白该知识内容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时间”。教师可以问学生:“一堂课是多少分钟?晚上是几点钟睡觉?几点钟起床?”使学生能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去反观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二是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将问题生活化可以在学生在心理上感到问题难度被降低。从中学生也能够学习到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例如认识数字教学时,教师可以问学生:“班上有多少名学生?”“一年级一共有几个班?”等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更好地感知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其三是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使学生在场景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理解并记住。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讨论、转换,进而有效地培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进行《位置》教学时,教师邀请4个学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要求每一个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左边、右边分别是谁,促使学生在生活的场景中去很好地认识左与右的关系。另外就是要求4个学生站成一个纵列,之后每一个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前后是谁,促使学生认识前与后的关系。“上下”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展示几个存在着上下关系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去分析回答,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四、树立生活思维,引导家庭学校合作实施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需要从内在因素出发,从生活角度为学生导入数学知识,使学生树立生活思维意识,进而能够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那么影响学生内在因素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外部环境影响,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学习活动。正向的指导方式会使学生去纠正自身的错误,努力改善不足。正面鼓励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深入探究数学知识。二是内部自我认识,前面提到的兴趣驱使会使学生由内而外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去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学好数学,并采用相应的方法去不断地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因此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家庭和学校合作教育。
首先是学校方面,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方面对学生开展数学教学引导,以此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综合素养。并且,强化与家长的沟通,将学生在学校时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实现家校共育。同时,采用合理科学的表扬方式,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成果、日常表现等各方面去进行综合评价,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
其次是家庭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强化与学校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将家庭作为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阵地。并且,多鼓励少批评,关注学生本身,而不是学习成果,及时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
五、利用生活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语言表达
小学一年级学生受其年龄制约,其专注力、思考能力均有一定局限,且大部分学生只能将关注点放在学习数学问题方面,却很少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这主要由于大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地表达出解题过程、思考过程以及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困惑。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是零碎的、抽象的、生活化的,这不利于听者明白学生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然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有效地展示出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表达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和转换数学知识的过程。所以,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视角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关键的。
首先,在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时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学习对数学名词、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和数学现象的应用。例如,引导学生在表达位置时转化之前的“这边、那边、这、那”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位置”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并学会应用“上下左右、左下右上”等词汇来表达位置,在此期间教师注重学生的理解与转化,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名词表达如“‘这边’是你的‘右边’”等,使学生在形象的现实场景中更好地理解相应的知识,促进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其次,数学语言训练是持续性进行的,训练学生口语化转换、将数学语言变得精简等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经过循序渐进与不断积累,学生能够逐步转换数学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在《数的认识》教学时,以5、6、7、8、9、10这种顺序数数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内在关系,起初学生会回答说“数字是顺着数的”“是从小到大的”“是依次增加的”……每一种表达方式教师都应该给予认可,通过逐步引导使学生去认识该列数字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逐步增加排列的。随后在加减乘除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数字之间是增加或者减少“1”所得的,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在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时所采用的方法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趣味、灵活、开放同时具有教育意义。例如在学习数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数小动物、数宝宝、数人数等,这种有趣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相应的知识感到非常亲切,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需求。同时,教师要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小学生思维去采用趣味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表达,使学生的表达更加精炼,并具有数学特点,为后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六、结语
无论是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教师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学科基础,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教学。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不断提升应变能力和数学教学专业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转换数学思维,学习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视角下数学幼小衔接教育有效性研究——以靖远县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S[2021]GHB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