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3-04-26张滢 秦培军

家长·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德育课堂教师

张滢 秦培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灵活渗透德育元素,稳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及教学层次,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乐学善学以及融会贯通。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思维比较闭塞,等着教师给出最终答案,探索知识的能动性不足,存在不同程度的思维误区和行为偏差。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析学生的内心诉求及个体差异,选择契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对策,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德育元素,确保学生放松身心,主动接受德育,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全身心投入地理学习中,意识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课改后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更加严格,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知识探索与德育融为一体,全面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保驾护航。教师要从基本学情着手,深入浅出地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背后的知识原理,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确保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尝试新的教学对策,主动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重担,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有效平衡德育与智育。但是教师的教育经验有限,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没有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规律、个体诉求及兴趣爱好,也没有分步骤、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认为地理学习比较枯燥,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和抵触心理。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

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自信心。高中地理区域性比较明显,对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有重要影响,教师综合分析不同的区域对比方法,帮助学生理顺思路,理性看待不同区域的突出特点,了解民族特色,进而留下深刻印象,逐步产生民族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在讲解新知识时,教师会串联多个分散的知识点,实现学科知识向民族自信观点的有效过渡,充分凸显地理教育的优势及价值。

其次,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发展意识。教师不再过多关注地理知识的机械性传授,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避免“高分低能”。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能够逐步形成爱集体、爱社会、爱国家的思想情感,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始终站在发展的视角分析地理知识,大胆自信地说出不同想法,提升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也得到了锻炼。

再次,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板块,地理实践活动的育人优势较为明显,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内外表现积极组织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检验知识原理,抽丝剥茧。

最后,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立德树人终极育人目标的导向下整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分析环境问题,在与学生情感交流及沟通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做学生值得信任的朋友,确保自身的德育策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提升整体的德育渗透质量和效果。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策

教师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重担和历史使命,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保持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强,德育渗透势在必行,教师要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尝试多种德育渗透路径和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共鳴,确保现代化的德育元素渗透进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方面面。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改后的高中地理知识面较广,囊括了多个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的理解压力和记忆压力增大。为了避免学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教师要结合基本学情、教学环境和育人要求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紧密融合教学内容与核心知识点,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科学创设教学情境,逐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德育渗透做好铺垫。明确可行的德育目标能够为教师的德育渗透工作指明方向,避免课堂教学偏离主干道,保障最佳的德育融合质量和效果。教师要主动总结经验教训,围绕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德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全程参与地理学习,实现高效学习和快速吸收。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为目标,在简单讲解基本地理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观及资源观,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确保学生始终保持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在这一教学目标的导向下,教师要将德育元素与基础知识融为一体,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搜集与保护环境、空气污染和资源滥用相关的素材,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相结合,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利用形式新颖、趣味十足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德育元素的全面渗透。在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可以展示提前收集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海洋污染、沙尘暴,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自主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在观看图片和视频时,学生能够对当前的环境及资源现状有更深刻的理解,意识到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教师则可以顺势导入绿色发展及环保理念等主题,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而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二)打造生态地理课堂

生态地理课堂是大势所趋,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教学相长,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首先,地理教师需要从教学环境着手,尝试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对策,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然成长和个性化发展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对策和技巧,实现融会贯通。生态化地理课堂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师要以生态原理和生态方法为依托,逐步完善地理教学生态系统,让整个课堂充满色彩、生机和活力。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意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进而保持较强的求知欲,全方位学习地理知识,实现深度理解和快速消化,重拾地理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动性,感受更多的成功与喜悦。

其次,教师需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课内外表现,让学生将主体精力放在课堂中,不被外部环境所干扰。传统的教育理念极大打消了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师生隔阂越来越深。而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作为师生沟通及互相提问的场所,在民主探讨和经验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共享学习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和学习水平稳步提升。从宏观角度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在打造生態地理课堂的同时,教师需要主动从传统教学理念中吸取养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将学生作为单独的个体,灵活渗透形式多样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独立精神和领导能力,在生态地理课堂中发展个人兴趣爱好、释放天性。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荒漠化的防治”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态课堂的打造要求,着眼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让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分析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对策及具体意义,以历史的视角分析西北地区出现荒漠化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确保学生始终保持正能量和学习热情,逐步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培养学生读书信念

良好的读书信念有助于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不再过度依赖外界,保持极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渗透德育元素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着手,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让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积极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多种创造性教学模式的整合利用非常关键,能够稳步提升地理教学质量和水平,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保持由内而外的学习动机。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围绕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让学生结合本地区的农业情况自主实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分析地理知识,了解地理知识的来龙须脉。学生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主动观察事物,结合个人的地理知识积累自主分析、大胆迁移,进而意识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奥秘,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四)加强多元评价指导

德育是地理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要理性客观地分析初中地理中德育渗透的价值及具体要求,始终遵循因材施教、先学后教的准则,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多元评价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较为明显,要求教师站在学生视角,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包容学生的不足,肯定学生的不同意见和想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助力。高中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较强,对待事物有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以包容的态度引导学生,凸显多元评价的育人优势和指导价值,着力打造生本课堂,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比如,在围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授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维短板组织开展多元化评价工作,严格遵循教学评价准则,帮助学生重拾地理学习的自信心。首先,简单讲解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理论自信。其次,学生可以调用生活经验自主分析和迁移,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可以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开展探索活动,让学生展示个人学习成果的同时学习他人的优秀做法。最后,学生自主汇报时,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有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在自主表述时偏题问题较严重,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否定学生,应在发掘学生闪光点的同时利用课外时间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只要学生能够各抒己见,教师都要尽量鼓励和表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独立性,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进而自主配合教师的德育工作。

(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停留于知识表层,虽然成绩提升较快,但是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德育在高中地理中的全面渗透。首先,教师要打破教学常规,以促进学生从学知识向用知识顺利过渡为基本目标,密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教学元素,全面拓展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其次,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直接关乎德育渗透成果,教师需要将德育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现代化教学观念导向下深入解读生活现象,分析生活现象背后的德育价值和意义,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借助生活化教学来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思维逻辑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利用生活素材解决地理学习中的各种难题,实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地球的结构”时,为了确保学生了解划分地球的依据,掌握地球的内在构造、特征及层次,教师可以着眼于地壳和岩石圈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和圈层,引导学生自主观看地球运动的视频,积极收集相关图片,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然后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馆和博物馆,借助图文资料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知识印象,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领悟地理知识的魅力及奥秘,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四、结语

高中地理知识的覆盖范围较广,涉及理科知识和文科知识,是高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域及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逐步形成良好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教师需要结合地理学科的基本属性灵活渗透德育元素,打造活力课堂和德育课堂,提升德育质量及层次,使德育与智育齐头并进,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顺利实现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德育课堂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