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家园共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3-04-26周伟伦
周伟伦
家园共育主要是指家长、幼儿园共同参与儿童教育,通过紧密沟通交流,相互配合完成各项教育活动,从而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地位,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丰富相关活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有效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促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家园共育存在沟通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实际的应用效果,需展开全面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从教育理念、活动形式、信息平台等各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家园共育模式的应用效果。积极探索融合教育背景下家园共育的问题和策略,旨在为类似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一、家园共育模式的内涵
从本质上来看,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家庭共同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双向性、平等性等特征,属于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实践模式,旨在为儿童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幼儿园主导各项活动开展,同时家庭积极配合,而家园共育模式是将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平等主体,做到互相协调、尊重和配合,共同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确保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规范、科学进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家长应积极承担自身职责,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讲述幼儿的基本情况,比如在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爱好以及表现特征等,并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此外,作为幼儿园教师,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并引导家长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主动参与幼儿教育过程中,进一步构建良性人际关系。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家园共育模式的应用意义
融合教育主要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等,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也认识到融合教育的现实意义,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积极推行家园共育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推动幼儿健康成长
在幼儿成长方面,不仅要注重生活环境,也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中,学习环境以幼儿园为主,生活环境则是以家庭为主,这两种环境均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響。幼儿园属于教育机构,承担着相应的教学责任,但是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具有隐性教育功能,两者需相互协调、促进。不可忽略家庭的隐性教育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直接影响其成长发展,进入幼儿园后,家庭仍是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家长更要加强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家园共育的模式下,家长和幼儿园共同促进幼儿成长发展,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相比其他层次的教育,幼儿教育本身比较复杂,如果单纯依靠一方的力量,通常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幼儿教育具有根基作用,只有真正打好基础,才能确保后续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从属性上来看,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差异较大,但是两者的教育目标相同,通过有效整合,形成资源优势互补,能够更好地实现融合教育,从而发挥更大效能,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
(三)促使幼儿人格发展
在家园共育模式下,男性家长也会参与其中,从而能够有效弥补幼儿阶段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对于幼儿人格发展、性格养成均有积极意义。为积极落实家园共育,要充分利用男性家长的作用,发挥其独有魅力,引导儿童逐渐形成良好性格,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家园共育模式中常见的问题
在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共育模式是主要发展趋势,能够有效强化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机制不完善等,直接影响家园共育模式应用效果,需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加以解决。
(一)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基于发展现状,陆续推出相应的政策文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相关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其细化处理不到位,这也表明政策法规并不完善,实施难度相对较大。比如家长委员会成立,缺乏相应的政策、法律支持,并不能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教育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二)家长和教师认知理念存在差异
从整体上来看,共育理念是家园共育模式中的核心所在,需要强化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向共同的理想目标不断努力,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园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并不完全一致,比如部分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家长的重要作用,认为家长只是幼儿教育中的配角,未充分发挥此角色的优势和作用。与此同时,家长通常工作繁忙,或者本身并不了解家园共育理念,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他们认为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应负起主要的教育责任,自己只需要配合即可。
(三)家长和教师沟通不到位
在家园共育模式中,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到位,存在盲目性以及局限性,从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率。一般情况下,家长和教师主要是在接送幼儿过程、家长开放日等时间段进行沟通,交流时间相对比较短,并不能真正实现有效沟通,无法获得实质性效果。家园共育的形式较多,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也更为便捷,但是仍未真正做到有效沟通。从实际情况来看,家长一般会在晚上向幼儿园教师询问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没有得到奖励,便可能会产生埋怨等情绪,并责怪或者批评教师,这也就导致双方出现隔阂,由于缺乏相应的支持和理解,家园共育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四、融合教育背景下家园共育模式的应用策略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采用家园共育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强化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交流,促使教育工作质量得以有效提升。针对现存的家园共育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和调整措施,包括转变教育理念、丰富互动形式等,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一)转变教育理念
为更好地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家长和幼儿园需强化沟通交流,形成统一的合作观念、教育理念,明确相应的角色定位,准确把握自身责任,为后续教育教学活动奠定良好基础。幼儿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开展家园共育时,需主动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帮助其纠正错误认知,正确理解家园共育理念,积极转变自身思维。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园需引导家长和教师共同学习,掌握相关政策和法规,及时学习相关理念和知识,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了解家园合作的现实意义。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不成熟,分析、判断等能力不足,开展幼儿教育时,需保持认真、谨慎的基本原则,在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下为幼儿打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丰富互动形式
目前,大部分家园共育活动是采用家长会、讲座等形式开展,大部分家长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但是也有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参与意愿并不高,甚至对活动开展意义不认可,从而导致家园共育流于表面,并未真正发挥相应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需适当丰富家园共育中家校的互动形式,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多样化活动的现实意义。以家长会为例,需转变传统观念,摒弃让家长听的形式,而要引导家长主动参与讨论中,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了解儿童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并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和手段,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通过丰富互动形式,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价值,为后续教育活动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三)采用分层分类指导
每个儿童的认知、学习基础、个人能力等存在差异,适应性和学习悟性也有明显不同,推行家园共育模式时,需采用分层分类指导的方法,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并提出针对性教育建议。在整个家园共育过程中,家长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因此幼儿园需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合理采纳其建议和意见,主动询问相关教育意愿,结合实际情况,适当优化和改进教育模式。家园共育实施效果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包括幼儿性格、家长教育知识储备以及家庭环境等,需展开深入、全面分析,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教育任务,比如有绘画、唱歌等特长的家庭,可以在组织相关活动时,邀请家长担任小组长,并带领其他幼儿和家长完成创作任务,在提高家长参与度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幼儿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和自信心。
(四)提高家园沟通频率
家园共育需要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参与,教师需采用各种方法,有效提升家长参与的主动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适当增加沟通频率,有效建立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实现家园共育协同发展。大部分家长主要是通过电话、家长会等途径了解幼儿状况,面对面单独交流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大部分交流是教师单向输出,家长的参与度并不高,严重影响实际沟通效果。对此,需积极转变这种单向沟通模式,尽量进行当面交流,比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并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由于父母和祖辈的教育理念有明显区别,需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一般情况下,每个班级中选举3至5名家长,组建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讨论活动,探索幼儿教育问题,并及时落实到每个班级,充分尊重家长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家长的积极主动性。
(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幼儿园和家长对儿童教育都有重要影响,为确保沟通交流的有效性,需灵活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合作交流平台,便于更好地实现双方交流互动。目前,大部分班级都会创建微信群,便于家长和教师随时沟通、互动,全面掌握幼儿的午睡、课堂学习等实际情况,并在微信群里发送相应的照片、视频等,便于家长能够随时了解情况,并与教师进行沟通。比如分享生日活动照片时,家长反映孩子最近患病,不适合吃奶油,教师了解这一信息后,进行针对性处理,避免幼儿食奶油引起不良后果。在这种高效沟通模式下,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逐渐拉近,家长也更愿意主动分享、交流孩子的情况,真正实现家园共育。
(六)建设智慧园所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开展家园共育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信息平台建设,探索长效机制,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确保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效果。为推动教育智能化、信息化发展,需适当增加经费投入,强化相应的软硬件建设,包括智能晨检、WiFi全覆盖、安防监控、直播录播等,比如食堂建设,可以引入互联网技术,向家长、社会公众公开食堂加工工序,确保各项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为更好地建设智慧园所,教师和家长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定期学习信息技术,掌握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技巧。与此同时,强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全面掌握信息发布、工作评价等方法的基础上,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微课制作、视频编辑等能力。在家长培训方面,可以引导家长安装学习客户端,根据实际教育需求,学习相关信息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可以帮助祖辈家长学习简单的应用技巧,以保持与学校的紧密联系。
(七)提升服務家长水平
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家长、教师和儿童的互动交流通常采取线上模式。幼儿园通过线上信息平台,向家长发送学习指导、生活指南等,并普及相关教育理念,从而提升沟通交流的有效性,促使家长掌握正确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共同构建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幼儿园需及时维护公众号、网站等平台,设置新闻动态、食谱、教学等各种板块,充分展现办园特色和教育理念,也有利于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也可以通过各种线上平台组织音乐律动、绘本故事以及科学实验等活动,并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沟通的方式比较多,比如微信、钉钉等,能够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工作便捷性,这也是推动家园共育的重要基础。
(八)挖掘社区资源
除了家长和幼儿园外,还可以适当挖掘社区资源,组织多样化活动,可以将课程计划进行公布,并向家长征集资源,了解其专业特长和技能,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为充分展现家长的主体地位,幼儿园需做好引导工作,由家长和教师共同讨论方案,制作相应课件,确保教育有效性的同时,提升活动的趣味性,这也有利于推动幼儿全面发展。比如本身是心理学专家的家长,学校可以利用此资源,组织沙龙活动,普及心理学知识,共同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现用家长引导家长,从而更好地激发共鸣。家长是家园共育中的主体之一,也要充分发挥其资源特长,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弥补幼儿园本身力量的不足,进一步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部分家长可以推荐社区教育资源,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社会劳动,拓展认知和学习空间,比如在医院工作的家长,学校可以配合其组织健康科普活动,并组织幼儿参观科室工作情况,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有效减轻其就医恐惧情绪,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探知欲望。
五、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发展趋势,需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推行家园共育模式效果理想,强化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实现其健康成长。目前,家园共育存在沟通不到位、理念偏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实际教学成效,对此,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比如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活动形式等,整合各方优势资源,能够实现教育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推动家庭教育、幼儿园工作质量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