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2023-04-26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总体要求
工作原则上,一是坚持育人为本。用党的新时代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理念,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二是坚持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系统谋划力度,推动部门联动,强化条件保障,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有效实施。三是坚持协同共育。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方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成效,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专业指导,着力解决制度建设、指导服务、条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协同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工作目标上,提出截止“十四五”时期末,政府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统筹领导要更加有力,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健全。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要更加完善。以此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更加专业;家长科学育儿观念基本树立,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更加到位;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普遍建立,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充分。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主要举措
一是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创新日常沟通途径,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并交流学生在家的有关情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水平与绩效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落实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制度,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要用好社会育人资源,将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着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長要强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注重家庭建设,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法。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积极配合学校依法依规严格管理教育学生。家长要引导子女体验社会活动,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大课堂对子女教育的重要作用,根据子女年龄情况,主动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等闲暇时间带领或支持子女通过多种方式体验社会,帮助子女更好地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
三是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社区要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社区要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面向中小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要面向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鼓励支持社会有关方面提供寓教于乐的优秀儿童文化精品,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净化社会育人环境,深入开展儿童图书、音像等出版物清理整顿,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着力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清澈的社会文化及良好网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