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探微

2023-04-26巩春红

家长·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

巩春红

新时期背景下教师要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当作重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是不可缺少的素养之一。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分析看待问题,让学生应用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在对比中了解社会的发展,实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预期目标。

一、家国情怀内涵概述

家国情怀包含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可、国家发展与存亡的责任。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为此,本文提出创设情境教学,体会家国情怀;善用历史教材,沁润家国情怀;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笃行致远;引导学生思辨,升华爱国情感;用好乡土史料,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等方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建议。要想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人才,家国情怀是不可缺少的力量之一,其在民族文化血脉中根植,使民族传承得以良好发展。根据课程改革标准,历史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当作课程的核心目标,这是增强学生对民族认同感的关键。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发展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不仅有物质方面的文化遗产,如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陕西秦皇陵和兵马俑、麦积山石窟等等,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太极拳、苏绣、皮影戏、古琴艺术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为我国发展奠定充足的文化支撑,更是培养家国情怀不可缺少的素材。由此可见,当前背景下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很有必要。

(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可

家国情怀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尤其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学生应以国家发展为前提,全面了解历史,对我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事迹感到由衷的敬佩。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使命感,这是培养其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国家发展与存亡的责任

家国情怀除了要求人们关注自身国家之外还要全面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度推进,强化了国与国之间的关联。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无论气候变化还是生态环境保护都是全球的问题,由此可见世界各国是命运共同体,必须实现共赢共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时需要让学生了解命运共同体,加大对学习世界文化的重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一直以来中学阶段的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为国家培养更多爱国爱党的优秀青年。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包含不少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尤其是近现代史中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牺牲生命,凸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信念,为我国建设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今的英雄人物以及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这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爱国与爱党的优良品质,在此背景下初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历史学科本身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加强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其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美德,这对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增强学生民族自信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触信息,且接受信息时更容易受到西方思想与文化的误导,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信息相当混乱、思想碰撞较多、民族自信心不强。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接触历史文化时融入家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切身体会中国文化优秀之处,领会千年传承的精妙,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具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心,成为祖国优秀的一代。

三、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情境教学,体会家国情怀

课程改革深化推进,教师要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以实际教学内容与认知发展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与历史碰撞,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效率,提高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比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这一教学辅助工具给学生播放《甲午海战》的片段,通过电影给学生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其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和触动。接下来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借助“你是邓世昌你怎么判断?”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与历史贴近,切身体会我国民族英雄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质。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就历史课堂上的某一个单元主题进行角色扮演,不断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明确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比如教学《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查询这一主题的历史故事与背景资料。因为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已經提前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身份,之后结合不同角色的扮演,给学生讲解宋代行业发展的情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此,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素养。

(二)善用历史教材,沁润家国情怀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需要以教材为依据,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也应如此。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时,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了解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一部屈辱史,更是中华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探索史。从太平天国农民的抗争,到清朝统治者为自救进行的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虽然中国人民苦苦挣扎,积极探索救国之路,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能从失败走向胜利。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感悟教材,使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沁入学生心田。

1.全面挖掘教材,启发学生心智。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教材汇集了历史的长河,翻开历史教材可以发现从远古传说到有文字记载再到现代文明,中华人民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形象跃然纸上。如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财富。这对学生而言为其提供了鲜活与直观的案例,让学生从遗址、古迹、文物中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琳琅满目的遗迹与文物,向人们生动形象地诉说了历史,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教材中提到的历史文化名人、四大发明、水利工程等,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些材料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塑造积极向上的性格,培养其奋发图强的品质。

2.开展主题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主题,这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线索,更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依据。因此,教师开展历史主题教学活动时应以育人角度出发,这是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比如教学《抗美援朝》时,教师可以就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首先,以抗美援朝为基本内容,借助两个故事开展相关讲述,一个是“保家卫国”,另一个是“抗战英雄”。教材内容对课堂的要求主要是明确保家卫国与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战争为背景,战争的胜利为线索,讲述战争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让学生学习英雄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让学生感悟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做出的牺牲,从而使学生崇敬“最可爱的人”,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结合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让学生更加明确“维护祖国的尊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与思想教育。

为了升华主题,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长津湖》的片段,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历史的震撼。抗美援朝之后帝国主义再也不敢用武力冒犯新中国,标志着新中国站稳了脚跟。这一战给我们拼来了家国的安宁,表达中华人民不畏艰难的钢铁意志。紧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萨苏的《尊严不是无代价的》这部分内容的节选,之后适当地给学生点拨:“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英勇就义。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更加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学会感恩,并将延续这份尊严作为己任,牢记心中。”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笃行致远

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阵地为课堂,在此基础上需要辅以历史课外活动,这也是补充家国情怀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拓宽社会实践,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体验,让学生自觉将家国情怀教育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历史相关的纪念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历史纪念活动,比如清明节之前的“祭英烈”活动,或者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与纪念馆。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与历史遗址纪念馆。革命文物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彰显了中国近代以来人民英勇奋斗的篇章,是革命文化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之一,更是中国共产党前进与不忘初心不可缺少的力量源泉。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红色歌谣、历史事迹、故事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红色文化资源。如此,学生考察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收集与整理资料,加快乡土资源与历史材料的融合速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培養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其优良的家国情怀。

(四)引导学生思辨,升华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应引导学生从世界眼光与中国的立场看待问题,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拓宽教学视野,具有古今中外对比教学的意识,让学生在对比中理性思辨,从而让其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升华其爱国情怀。比如教学《日本明治维新》时,该事件发生在19世纪,教师可以就19世纪中日两个不同国家的遭遇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分析中明确列强侵略的主要对象是中日。但到了19世纪末期,两个国家走的道路截然不同。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本节课的话题导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了解为何日本可以成为亚洲强国及其价值。紧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与我国的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对比,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怀。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国民族艰辛壮大的过程为基础,让学生理性思辨,拓宽自身视野,为进一步深化家国情怀这一素养奠定基础。

(五)用好乡土史料,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而国家是放大版的家乡。爱家的前提是爱国,学生要对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解才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才能热爱祖国。对学生来说,家乡是自身成长的地方,多少都会有所了解。与家乡有关的,历史上感人与非凡经历的事件,当中所蕴含的开拓创新精神与民族精神都是教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爱国主义斗争史的距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的光荣、亲切与自豪感油然而生,激发其爱国情怀。比如教学《两汉三国》时,教师可以重点给学生渲染汉中这一地方,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历史名人与典故,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查阅资料。学习“汉朝的中外交流”时,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张骞的资料,有机会的话可以参观张骞的墓地,最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学生在此活动中了解了张骞是我国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代卓越的政治活动家、伟大的探险家等等,了解了他历程的艰辛,正是因为他的努力让整个中国人的视野拓宽,且中国通过中亚到旧大陆的商道被开通,给中亚进入新经济时代带来了更多生机活力。同时,学生还应从张骞身上学习敢为天下先、求真务实的开拓精神,敢于拼搏的昂扬斗志,矢志不渝的坚定毅力,守信、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敢为天下先、敢于创新的宝贵精神。

四、结语

综上可知,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时应创设情境教学,体会家国情怀;善用历史教材,沁润家国情怀;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笃行致远;引导学生思辨,升华爱国情感;用好乡土史料,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等,多措并举,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新历史
略谈“家国情怀”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