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
2023-04-24韩致宁
韩 致 宁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话语表达,“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42-43。坚定文化自信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治国理政的不懈追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内涵之一。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就将文化自信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3],这凸显出党实现文化自信的坚定决心和坚定文化自觉的充沛信心。只有坚守文化道路、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守正创新、铸就辉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充满动力、行稳致远。综观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辩证地将坚定文化自信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有机统一起来,彰显出党强大的文化培植能力、坚定的文化立场定力、鲜明的文化发展战略,从政治担当、理论支撑、文化滋养三重维度坚定文化自信,呈现出内涵丰富、结构清晰、特色鲜明的实践逻辑。2023年10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并具体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4]。这为新时代继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指向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一、政治担当:以无产阶级政党使命领导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的使命型政党,一直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己任。党是文化自信的坚定推动者和忠实实践者,坚持党的领导,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保证。历史昭示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担当,中华民族就不能“走出文化迷茫、告别文化自卑、经历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强”[5]。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4]。这一切首先是因为坚持党的领导。在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七个着力”的第一条就是强调“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这旗帜鲜明地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突出优势和鲜明特征,也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定海神针”。
(一)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真正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凝聚民族力量、引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主心骨。马克思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6]4回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牢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使命初心,承担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职责,这要求党必然执掌领导中华文化发展建设的光荣任务,必然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建设的领导力量。
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文化发展建设,始终坚持对文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始终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7]663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7]708-709。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将文化建设的情境、目标与中华民族、与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客观地诠释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巨大价值,用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凝聚起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改变并终结了中华民族国运衰微和中国人民惨遭欺凌的命运,为重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夯实了历史和政治基础,铺就了树立文化自信的崭新道路。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方针、路线和政策,代表着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定了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场和发展方向。
(二)中国共产党铸就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实力和底气
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8]412坚定文化自信,不能脱离经济水平和政治环境而空谈文化自信。历史证明,无论古今中外,某些国家地区某一历史阶段,即使文化超前繁荣,但经济状况不够兴旺昌盛、政治环境不够政清人和,文化“繁荣”必然是昙花一现,难以最终实现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3]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凝练与升华新民主主义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积极引领和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中国人民第一次拥有了“人民自己的文化”,这种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让人民对社会主义文化开始产生了自信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发展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重大的实践成就树立了文化自信的信念之本和信心之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9]。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人民群众过上了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这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实践来源和心理基础。正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沐浴中精神更加愉悦,才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坚定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从自信走向自强,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三)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原则和方法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0]375中国共产党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中,一方面强调必须遵循中华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提出了掌握指导创新中华文化的方法论——即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产生发展基于本体自主和多元内生的历史演变。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在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这一原则,力求做到“推陈出新”“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并致力于文化交流、对外传播、扩大影响,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具体方法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也掌握了“制胜法宝”。一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即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坚定国人的文化自信。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2]18,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紧密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做好“四个讲清楚”,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以及“守与变”“学与转”的辩证关系,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问题,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1]。正是系统掌握、运用好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培植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基础、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持续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为中华民族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动能。
二、理论支撑: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文化自信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不可复制的中国奇迹;同样,在文化建设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对坚定文化自信同样至关重要。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进行伟大实践的产物,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才涅槃重生,并衍生了红色革命文化、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其不断推动、增强、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之舵”与“信仰之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继承发展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是以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把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相统一、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思想有机结合,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彰显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革命性和发展开放性的鲜明特征,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革命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历史已经证明,别的什么主义解决不了中国问题,救不了中国,也发展不了中国,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下,中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12]66-67。在我国,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近代以来我国百余年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
《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43,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才能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和管理,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风险;我们才能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不断夯实铸就中国梦的信仰基础;我们才能明确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丰富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才能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之舵”与“信仰之基”,是党在文化建设中一以贯之的“制胜法宝”。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加油站”与“充电器”
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历来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19世纪中叶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后,中华民族陷入屈辱和压迫之中,无数仁人志士振臂疾呼,寻求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的救国良方。自洋务运动伊始,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最终在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众多学说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3]。在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重唤中国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揭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14]1516。这样,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交融与接轨。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诞生了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人民逐渐开启了重拾文化自信的文化发展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在以邓小平理论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行稳致远,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不断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的进程中,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加紧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利用西方媒体大肆宣扬所谓的西式“自由、民主、人权”,大量传播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念,意图颠覆我国国家政权,妄图破坏我国和平发展道路。“在批判与论战的激烈回击中,马克思主义既以理论的形式鞭笞了错误思想和理论的黑暗与丑恶,又以实践的形式展开现实的革命,不断掌握群众,成为中国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思想武器’,中国文化自信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恢复。”[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新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坚定文化自信的最新指导思想,把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文化自信的定位,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6]20,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提振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志气,以新时代“五位一体”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基础,中华民族获得了空前的文化自信,“汉服热”等现象雄辩地证明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民族文化自信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全国人民必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将铸就新辉煌。
三、文化滋养:以优秀传统和先进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体现着时代精神和风貌。它“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7]。因此,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寻根”——即注重传承和发扬已有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绝对不能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和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嬗变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与“魂”
广义地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主要包括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文化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可以解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中华传统”与“优秀文化”的结合。正如有学者指出:“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18]356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思想学说丰富,学术思想派别众多,主流核心是“儒家思想”,还有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等各流派理论,它们共同展示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创造出了极其灿烂的中华文明,并且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中华传统文化在特定的因素作用下,具有完整统一性、连续发展性、兼容并蓄性、多种多样性的特征,形成了主要有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为道德标准的人文精神,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和为贵的持正精神,脚踏实地的求实务实精神,以人为本的民本主义精神等基本精神内核,这些基本精神内核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文化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上述的基本精神,也包括一些“糟粕”。某些传统文化的糟粕伪装成为基本精神,并与基本精神纠缠不清;基本精神本身也具有两重性,如儒家提倡的“忠”“孝”思想,如果蜕变为具有封建性的“愚忠”“愚孝”,本质上就会成为文化糟粕。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形成正确理解,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服务、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滋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9]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文化总要涉及追问“从哪里来”的问题,“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20]。中华文化之根脉和灵魂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正是在优秀文化滋养下发展壮大的。因此,我们在文化发展中决不能数典忘祖、掩耳盗铃。中华文明5000年来历经沧桑磨难、跌宕起伏,骤然狂风巨浪、泰山压顶,却能沉淀淬炼、绵延不绝,从未中断且能熠熠生辉的密码,就在于“根深之树不为风折,源深之水不惧浚沟”,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内驱力。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和“魂”。
基于此,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前提下进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的原则、以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文化滋养”。
(二)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砥”与“脊”
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伟大斗争中生成的文化形态,提供了沁润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国红色革命文化坚持以“革命”为本质和内核、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以“红色”为表征和底色,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革命性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作为中国革命事业中创造的精神遗产,中国红色革命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现了逆境和困苦中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责任情怀、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意志品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文化基因”。
正是因为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特殊价值,其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着“砥柱”和“脊梁”的重要作用。一是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推动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打破了封建思想和反动势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束缚,从而唤醒了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激发了民族精神的巨大能量,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中闪耀出智慧光芒。二是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树立了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逐渐锻造形成了打破阶级压迫、争取独立自主的红色革命文化,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中国得到确立和加强,并且极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三是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丰富发展了党内政治文化。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伟大实践奋斗中创造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五四精神开始,一系列伟大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可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极大丰富发展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内核和文化载体。综上所述,中国红色革命文化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意义重大,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这就需要我们发挥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中流砥柱”作用。具言之,这两类虚无主义思潮的论调突出表现为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集中表现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歪曲和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曲折发展历程的污蔑。历史虚无主义者和文化虚无主义者总是喜欢利用中国近现代史作文章,颠倒黑白,片面性地举证,在一些细枝末节上“颠倒黑白”。他们否认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主张走美化帝国主义、颂扬侵略的邪路,进而消解红色革命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品质,虚无人民革命的历史,诋毁嘲弄红色革命人物的光辉形象。有鉴于此,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进一步弘扬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深化红色革命的价值认同,持续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着力解决部分人对红色文化涉及的重大事件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解决对红色革命文化存有疑惑乃至不自信的问题,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引领思想,以对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高度认同挺直我们的“文化脊梁”。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芯”与“势”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后,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独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培育的文化样态,主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追求,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最直接的文化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表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44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更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点燃和激发党和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奋斗激情和实干斗志,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为坚定文化自信树“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评判尺度,清晰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特别是文化建设实践中具体事物的判断标准。质言之,就是为判断是非黑白提供了判断依据。从文化建设角度而言,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判断尺度,明确文化建设实践是否继承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包容性与开放性,是否与时俱进地契合时代精神、人民精神需求;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判断标准,文化建设才是符合正确发展方向和人民现实需求的。因此,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必然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引领作用,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真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成效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心剂”,为坚定文化自信立“势”。 中国共产党人一如既往地履行文化使命,极其重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进行先进文化创造,始终坚持人民文化主体地位,坚定文化产业人民性立场,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和导向,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推进文化建设制度,完善长效机制,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标示着我们应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道路充满自信,在未来更应当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43。“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2]有鉴于此,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注重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顺势利导、依势而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