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视野下驻地记者转型思考

2023-04-23陈瑞

新闻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挑战转型

陈瑞

【摘    要】随着媒体融合浪潮席卷而至,驻地记者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新形势下,驻地记者要主动转型,变挑战为机遇,打造更多的新闻精品。本文以新安晚报社驻地记者在安徽各地市采编工作实践为例,对驻地记者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驻地记者;挑战;转型

驻地记者,就是媒体在某地常驻的新闻从业人员,是媒体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万物皆媒”的5G时代,传统媒体记者,包括驻地记者的工作模式、工作内容都产生了巨大变化。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驻地记者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赋予了新机遇,驻地记者的转型势在必行。地方记者站应当从原有的“单一的载体平台输送新闻产品”转为“采访、编辑、发稿一体化发展模式”,既能发挥新媒体灵活、快速、传播力强等特点,又能发挥传统媒体权威、准确、深度优势,巩固和壮大主流媒体声音,在全媒体时代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1]

一、驻地记者面临的挑战

和行业生态发生巨变遥相呼应的是,驻地记者在媒体融合的汹涌浪潮下,也面临着种种挑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报道素材的选择

报道素材影响新闻价值。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实质是对驻地记者采访基本功的考验。毋庸置疑,当今时代,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多元,获取方式也更加便捷,驻地记者所获取的信息也日益丰富。

来自素材选择的一个挑战是“原料太多”。曾经令媒体记者苦恼的线索告急问题在资讯发达的当下已经成为过去式。新安晚报驻地记者的工作区域是以地市来划分的,各地市每天发生的大小事以口头传播、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途径进入驻地记者视野。面对这些素材,驻地记者如何去芜存菁,创作出以受众为导向的“精品佳肴”,无疑是有难度的。

来自素材选择的另一个挑战是同题新闻。出现同题新闻的原因在于对新闻要素的挖掘不够。很多时候,驻地记者和同城媒体(主要是所驻地市的市级媒体)获得的是同一块“新闻布料”,如何“量体裁衣”,写出不一样的、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新闻作品,有着一定的难度。

(二)采访方式的变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报纸记者以前的采访方式是一支笔加一台相机,顶多再加一支录音笔,这几乎可以应对工作中的一切要求。如今,这个简单的“工具包”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采访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媒体采访包”——智能手机、手持云台、无人机等正成为驻地记者的采访利器。

从报纸记者演变为融媒体记者,工作方式的变化让记者,尤其是驻地记者面临挑战(毕竟,“本部记者”在职业技能培训上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传统的采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随着采访方式的变革,记者要面对的是新技术的挑战,是新工具的使用,更有自己知识结构的更新。这种更新,不仅是新闻专业层面的,也有采编层面的操作性问题,如熟练地操作采访设备等。

(三)角色的转变

以前,驻地记者写完稿件并将之传给编辑,自己的采访工作算是结束了。但在媒体融合时代,驻地记者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很多时候还承担起了社会活动家的角色,对其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驻地记者不仅要加强与驻地党委、政府及驻地各单位的沟通,以及时捕获新闻“大鱼”,还要与后方就新闻呈现方式进行沟通。包括:对于某一个选题,是以文字还是以文图,又或者是视频方式呈现?是在报纸、网站,还是客户端上推出?这些都要前后方加强沟通,进而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当然,驻地记者长期偏安一隅,在管理上,主要是依靠其自觉性。新装备、新技术的出现,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起到了催化作用,也倒逼驻地记者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升自己的执行力,以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

(四)创新能力的提升

新闻记者在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力。这里所说的创新力,更多的是指新闻的创意。从文字时代到图片时代,再到短视频时代,无论新闻呈现方式怎样改变,永远不能缺席的便是创意。

2022年,新安晚报社“大皖新闻”微信公众号相继推出了对天柱山、九华山、西递等我省知名景区的直播。受众足不出户,就能即时欣赏这几个景区的美景。新安晚报的景区系列直播,正是一种创新。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直播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各方关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新媒体报道中,以更有创意的互动模式开展宣传,能带动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情景式互动,通过体验式的表现手段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在潜移默化中让受众乐于接收,并乐于传播,形成更广泛的宣传。[2]驻地记者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意能力。

二、驻地记者的优势所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驻地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种种新机遇,也要直面很多新困难。然而,驻地记者相较于“本部记者”而言,也有很多优势。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速度优势

时效性是新闻的核心要素之一。当新闻足够“快”,占据了首发优势,就容易第一时间抓住受众。

驻地记者由于长期在驻地工作,在抢发驻地新闻上有着天然优势。当“本部记者”可能还在利用网络或电话与新闻当事人联系时,驻地记者则已经到达新闻现场开始采访,甚至是利用手机进行直播了。

每年高考来临之际,特殊考生是媒体关注的热点。2022年,新安晚报驻安庆记者对宿松“扭扭车少年”张亮进行了报道。6月7日高考首日,新安晚报旗下的大皖新闻客户端、安徽网以《宿松“扭扭车少年”张亮迎来人生第一场大考》为题,报道了宿松中学考生张亮自幼患脆骨病,靠着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坚持学习,走进高考考场的故事;6月8日,新安晚报A07版以《“少年人是热血不息的光”》为题对这一新闻进行报道。一时间,张亮成为2022年高考全国性的新闻人物。在对张亮的报道上,新安晚报驻地记者发挥自身优势,快人一步,及时报道,稿件获得报社月评好稿。

(二)独家优势

独家新闻的背后,离不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由于长期扎根驻地,对驻地情况熟悉,驻地记者在挖掘独家新闻上优势明显。尤其是在一些同题材新闻中,驻地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优势,发现不一样的信息。

2022年7月底,我国首位奥运冠军许海峰携86岁老母亲以及弟弟妹妹等一众家人,首次来到全椒马厂镇方岗村宋庄组访亲。新安晚报驻滁州记者得到消息后,立即联系采访,安徽网推出了《65岁许海峰首次携老母亲全椒访亲:“无论人在哪里,全椒都是我的根”》的报道。在这篇报道中,记者还独家对话了许海峰,围绕他的返乡心情、对家乡全椒的印象等内容进行了采访。驻地记者与受访对象直接对话,凸显新闻真实性的同时,也体现出这是一篇独家报道。可见,在独家新闻的采写上,驻地记者的优势依然是无可比拟的。

(三)舆论监督优势

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都市报发展的黄金时期,舆论监督是报纸的立身之本。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驻地记者开展舆论监督更有优势。首先,在舆论监督的线索获取上,驻地记者资源丰富——不仅有海量的网络资源,还有来自驻地的丰富资源。其次,在采访时,驻地记者能够快速和新闻当事人取得联系甚至是进行对话,并通过新媒体实现及时播发。

蚌埠市怀远县荆山镇靠山社区大多数居民长期用不上自来水,吃水困难,新安晚报驻蚌埠记者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对居民所面临的难题给予了连续关注。报道文图并茂,事实清楚,有力推动了这一问题的解决。2022年4月,靠山社区正式通水后,新安晚报驻蚌埠记者又以视频形式对此进行了报道。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必须指出,面对监督类线索,作为驻地记者不能因为对地方情况熟悉,就偏听偏信,不扎实采访,而是要深入一线,沉下身子去了解实际情况,开展客观公正的舆论监督,推动问题解决。

三、驻地记者如何走好转型之路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走在转型之路上的驻地记者应该善于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应对挑战,做好以下文章,实现更大作为。

(一)做好“形式”文章,提供更多元的新闻产品

5G时代,新闻作品的呈现形式日趋丰富。围绕同一题材,从文字报道、图片报道到视频直播、微信文章,记者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驻地记者不仅要思考报道内容,还要考虑以何种形式进行报道。在大皖新闻客户端上通过检索不难发现,新安晚报越来越多的驻地记者正在主动转型,在深耕文字的同时,也在融媒体发展上进行积极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022年8月1日,大皖新闻客户端推出了《宣城挖出古桥石构件 专家:最早或建于元代》的報道,报道了宣城在进行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施工时,挖出了几十块石块。报道以视频形式呈现,和文字报道相比,生动有趣,简洁明了。

前面所提及的许海峰返乡报道,大皖新闻客户端还推出了《65岁许海峰首次携老母亲全椒访亲》的视频。视频报道和文字报道珠联璧合,最大程度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

(二)做好“热点”文章,生产更多“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媒体时代,受众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较高,甚至还会主动利用搜索引擎等来对相关事件进行深入追踪。就媒体而言,以全国新闻热点为杠杆来撬动流量,让一个区域客户端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曝光度和高关注度,是获取流量和增强用户黏性的有效手段。[3]

驻地记者在新闻热点的跟进上因为贴近性的缘故而更加迅速。2022年9月,在安徽芜湖,一位女店主为患病顾客延迟打烊还予以免单。这样的一段“暖新闻”小视频成为网络热点。新安晚报驻芜湖记者获得信息后,立即对女店主进行了采访,并推出了一段采访短视频,打动了很多人。

面对热点事件,帮助受众看清真相、明辨是非,是包括驻地记者在内的媒体人职责所在。2021年7月2日傍晚,一段视频上了热搜。视频中的蚌埠徽州宴老板娘邹某某称:“自己的宠物狗比人值钱。”新安晚报驻蚌埠记者获得信息后不仅赶到现场探寻真相,前往辖区派出所进行采访,还联系到徽州宴负责人盛某某。盛某某代表妻子公开道歉,希望得到原谅。新安晚报关于徽州宴的独家报道,文字和视频相结合,客观公正,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

(三)做好“服务”文章,助力城市发展

驻地记者长期生活在驻地,对驻地感情深厚。他们的新闻报道不仅仅发挥着传播信息的作用,还能够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进而推动驻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新安晚报驻黄山记者结合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围绕着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做过不少建设性报道,受到了驻地各方的认可。

在黄山镇海桥被洪水冲毁后,新安晚报驻黄山记者持续两年关注,刊发了数十篇报道,多次传递了专家学者和黄山市民好的意见建议。报道不但满足了群众知情权,也推动着当地把老大桥修建得更好、更徽派。徽州行署文教楼是黄山市中心城区唯一承载了徽州行署(当代)行政记忆的历史建筑,承载了早期屯溪市级人民政府的红色记忆。2017年河街项目地块启动拆迁后,该建筑被纳入征迁范围。新安晚报驻黄山记者同样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关注,推出了《原徽州行署文教局老楼屋瓦被下架 学者市民呼吁保留》等多篇报道。最终,黄山市2019年5月决定对该历史建筑予以保留、合理利用。

做好“服务”文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媒体融合时代,驻地记者不能、也不应该做“二传手”,只有这样,方能创作出有着一定思想深度的新闻作品,助力地方发展。

(四)做好“桥梁”文章,提升城市美誉度

驻地记者是一座桥,一头连着媒体,一头连着驻地。近年来,新安晚报驻地记者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拓宽新闻报道面,围绕各地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受到了各方肯定。

以新安晚报所推出的“发现安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列报道为例。2022年8月12日上午,在新安晚报驻蚌埠记者的牵线搭桥下,新安晚报通过大皖新闻的直播镜头揭秘禹会村遗址尘封的历史真相,探寻淮河流域上古文明的源头。通过直播,网友们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一的禹会村遗址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该系列报道中,报社驻地记者发挥了桥梁作用,同时亲身参与到采写工作中。正是驻地记者在报社指导下,主动联系当地相关部门,取得了对方支持,使得报道顺利推出。

驻地记者在澄清谬误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针对黄山迎客松在网上被多次说成是塑料树现象,2020年10月,新安晚报驻黄山记者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关注,并采访了黄山风景区。报道为迎客松正名,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让人意识到“迎客松生命力极其顽强,兼之呵护得当,一直昼夜挺立在黄山之巅”。采访还原事实,维护了黄山形象。

注释:

[1]林霞,王凤山.全媒体时代地方记者站深融转型之路[J].中国地市报人,2021(11).

[2]叶捷.“走心”又“走新”,为新媒体传播赋能[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11-25.

[3]闫杰,王建伟,吉祥.热点新闻的价值判断及全媒体介入方式[J].青年记者,2022(07).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挑战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沣芝转型记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