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实践策略
2023-04-22李红娟山东省青岛市李沧路小学266100
李红娟(山东省青岛市李沧路小学 266100)
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培育和塑造青少年的健康健全人格、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性格。小学生正处在身体与智力发育的关键期,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
一、树立劳动典型, 增强劳动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很少参加劳动,对劳动概念的认知不深,参与劳动的自觉性也相对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在学生中间挑选一些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典型,然后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劳动典型分享自己的劳动心得,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在选择劳动典型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对象应当具有代表性,能够积极参与学校或者班级组织开展的各种劳动,并且具有较高的劳动热情,事事想在前、事事做在前、事事冲在前,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模范代表。第二,选择的对象应当具有说服性。即选择的对象应当具有优秀的劳动品质,并且是经过学生公开投票确定的人选。在投票表决过程中,如果被选择对象的得票数超过总票数的80%以上,即可获选。这种由学生共同选举的劳动典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能够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可与信服。
例如,学生甲在每一次劳动当中都会承担一些繁重的劳动任务,并且能够主动帮助其他学生分担劳动任务。在其他学生眼中,学生甲不仅热爱劳动,还有一副热心肠。因此,学生甲也会以较高的得票数当选为劳动模范。在进入劳动心得的分享环节以后,学生甲可以将自己在劳动过程中掌握的劳动技巧、方法传授给大家,并讲述一些安全注意事项与自己对劳动过程的感想和看法。例如,在打扫教室、整理桌椅的劳动中,学生甲首先将桌椅挪开,再将桌椅所在位置的地面卫生打扫干净,然后再将桌椅归回原位。如果先清理地面,后挪动桌椅,不仅会遗漏桌椅下方的卫生死角,而且还会因为二次返工影响劳动进度。学生甲分享的这一事例主要强调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劳动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讲技巧,以至劳动质量大打折扣。而通过学生甲的分享,其他学生能够意识到掌握劳动技巧的重要性,然后能在实践中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第二,学生甲分享的劳动经验都是经过实践历练而得来的。其他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既可以汲取和借鉴这些经验,同时也能够将学生甲作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进而增强劳动意识,激发劳动积极性。尤其在日后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劳动任务时,在学生甲的精神鼓舞下,其他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劳动当中,参与劳动的自觉能动意识显著增强。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树立劳动典型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明确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并通过与劳动典型的对比来查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然后可以在实践劳动中逐步纠正自己的错误。因此,这种方法在培养优秀的劳动品质方面会产生积极影响。第一,帮助学生时时反思,时时自查。在榜样带头作用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随时对自己的劳动行为、劳动过程进行反思,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与对方存在差距,便会第一时间予以改正,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第二,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学生的劳动热情将更加高涨。在劳动实践当中,学生的内心深处将始终把劳动典型作为比较对象,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也会产生全新的认知与理解。
二、开展劳动竞赛, 激发劳动热情
为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业余休息时间,开展主题劳动竞赛。竞赛内容应当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劳动理论知识,即通过对劳动概念、劳动价值、劳动内涵的分析与理解,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二,劳动实践任务,即通过设计主题劳动任务,让参加劳动竞赛的学生投入到热烈的劳动氛围当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主题劳动任务时,应当考虑学生的个人体质与接受能力,并在确保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设计一些较为简单、易于完成的劳动任务。第三,自我陈述环节。在经过理论与实践考核之后,参与竞赛的学生应当利用简短的语言来谈一谈劳动感受,然后由教师负责对竞赛全过程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后的优胜队伍。
例如,开展主题为“窗明几净、共建文明班级”的劳动竞赛活动。在劳动任务开始之前,各参赛小组应当指派1~2名学生负责完成理论知识的作答。在完成这一环节之后,各参赛小组随即进入劳动实践环节。为了体现劳动竞赛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教师应当对劳动时间作出硬性规定,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劳动任务,其劳动实践环节的竞赛分数为零分。以第一小组为例。在小组长的组织和带领下,每一位参赛选手都明确了自身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例如,力气较大的男生专门负责整理桌椅,力气小的女生专门负责擦黑板、擦桌椅等轻体力劳动任务。而一些胆子较大的学生则负责擦玻璃和清扫顶棚的任务。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安全监护人,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人身安全负责,并对学生的劳动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实践环节结束后,各参赛小组可以选派1~2名代表来表述自己的感受。例如,负责擦玻璃的学生在讲述擦玻璃的方法时,特意指出了湿毛巾与干毛巾协作配合的重要性。在擦拭过程中,应当用湿毛巾擦去玻璃表面的灰尘与污垢,然后再用干毛巾擦去湿毛巾留下的水痕,反复擦拭以后,玻璃将更加干净透明。
参赛小组在分享了各自的劳动心得以后,教师应当对每个小组在劳动竞赛中的表现进行简短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理论基础是否扎实,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在理论竞赛环节各小组是否出现舞弊行为等。第二,各小组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劳动任务,任务完成质量是否达到验收标准。例如,玻璃表面是否遗留了污垢、水渍,地面的死角位置是否清理干净,桌椅摆放是否整齐等。在对劳动任务的完成质量进行评价时,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即优秀等级、良好等级与一般等级。第三,在对各小组发表的劳动心得进行评价时,应当重点考虑学生通过劳动锻炼掌握了哪些劳动技能,学到了哪些生活本领,是否懂得了劳动的重要性等。在确定各个环节的评价标准后,教师可以通过打分的方法,为各小组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分,然后根据分数的多少评选出优胜小组。这种开展劳动竞赛的方法,既能够挖掘学生的劳动潜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三、开展公益劳动, 锻炼实践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及育人价值,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可以实施“走出去”的教育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的机会,这对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以及培养优秀的劳动品质都将起到关键性作用。首先,学生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时,将接触和掌握一些新的劳动技能,无形中拓宽了个人视野。其次,公益劳动的性质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如果学校经常开展社会公益性劳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将逐步增强。经过长时间锻炼,学生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认知度也会越来越高。最后,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从这些劳动者的身上,学生可以吸取和借鉴更多宝贵的精神品质,久而久之,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人民的态度也会发生巨大转变。
例如,利用学生的业余休息时间,教师专门组织学生到公园、广场、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域开展“捡拾废品”的公益劳动。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劳动中真正受到教育、受到启发,教师首先将学生划分为4个合作小组,并合理分派劳动任务。例如,第一小组专门负责捡拾公园里的废弃垃圾、烟头等杂物;第二小组专门协助园林绿化工人修剪公园里的树木;第三小组负责公园里的绿地除草工作,清除绿地当中的杂草;第四小组则主要负责公园公用卫生间的清洁工作。以第一小组为例。学生在走进公园之后,会发现公园的人行道、草丛、湖边的甬路等区域有大量的纸屑、果核、烟头等垃圾,这些垃圾不仅影响了公园的对外形象,并且也使周边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因此,第一小组应当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与清洁工人一起对这些区域出现的各种垃圾进行统一清理。在劳动过程中,小组长负责对劳动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指挥,以确保该小组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任务。
不同于校内劳动,公益性劳动对劳动任务分工、劳动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进入劳动状态之前,应当精心组织、细化分工、科学调配,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在选择和确定社会公益劳动任务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不允许布置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劳动任务,例如,登高任务、下水任务或者重体力任务。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如果劳动任务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则极易引发一些安全事故,进而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在选择公益劳动任务时,教师应当经过仔细推敲,并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来选择一些易于完成,能够保障人身安全的劳动任务。第二,事先提醒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现场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并从中汲取实践操作经验,这样才能快速掌握劳动技巧,加快劳动进程。第三,选择的劳动任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劳动任务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多数小学生在劳动当中会表现出一种厌烦情绪,将劳动任务视为一种负担,使得劳动任务的完成质量大打折扣。基于对这一方面的考虑,教师可以在劳动当中穿插一些与社会劳动者的互动、娱乐环节,这样既丰富了劳动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劳动热情。
四、结语
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与日常生活中的个人表现,来科学布置劳动任务,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的身体与大脑在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能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