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3-04-22严静娟江苏省张家港市新塍小学215600
严静娟(江苏省张家港市新塍小学 215600)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实际体验和亲身参与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直接经历和探索来获得知识与技能。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建立自主学习能力,并将学习与真实情境、经验相结合。体验式学习通过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和参与,提供了一种更积极、更具探索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动机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与深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并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学习实用性。
一、情境设计: 创建真实且具有意义的数据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通过创造真实且具有意义的数据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发展,并提高学习乐趣。首先,教师应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且与所学课程内容相符的具体事件或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合理运用于情境,保证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其次,确定学生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以解决问题,并提供相关工具和方法,如测量工具、调查问卷等,确保数据收集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帮助其发现数据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提供适当的数学工具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图表、图形、计算方法等。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与合作,帮助学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发展批判性思维。最后,要引导学生将解决方案、策略、结论合理呈现,可以通过口头报告、展示板、海报等方式进行。
在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主题中,可以设计一个购物活动,帮助学生应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解决购物问题。
(1)小组分工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家庭的角色,例如,爸爸、妈妈和孩子。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任务,如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2)购物清单和预算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张购物清单,上面列有学生需要购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价格,还给出预算范围,要求学生在此范围内完成购物。
(3)数据收集
学生使用超市实地考察或在网上搜索的方式,收集每个物品的实际价格。他们将这些价格记录在购物清单上。
(4)总价格计算
学生使用计算器或笔算,计算每个物品的总价格,并与预算进行比较。学生可以计算每个物品的价格总和,然后计算与预算之间的差异。
(5)数据整理和展示
学生将收集的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展示每个物品的价格、总价格和预算差异等信息。学生可以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或手绘图表来呈现数据。
(6)小组讨论和策略分享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策略。他们可以讨论如何在预算范围内购买所需物品,如何做出取舍和调整。教师要引导学生解释自己的决策过程,并探讨不同的购物策略。
(7)呈现和总结
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购物情况和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展示数据分析结果,分享自己的策略和决策过程,并总结购物结论和教训。
以上情境设计,学生能够在真实购物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包括计算价格、比较和分析数据,以及制订解决问题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和呈现形式,促进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此外,将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情境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乐趣和动机。
二、探究引导: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问题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是与学生已学知识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几何形状时,教师提出“有多少种方式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尝试探索答案。教师创设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学习分数时,组织学生参与“分数比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比较分数的大小,并从中发现分数的大小规律。教师提供适当的资源和工具,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例如,在学习数据分析时,教师提供一组真实数据,让学生利用图表、图像或计算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另外,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合作,互相交流和分享他们的思考和发现。教师提供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索,同时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其共同发现数学的奥秘。
以苏教版《数学》为例,在学习四年级“认识三角形”这一数学概念时,教师提供几何形状的模型,鼓励学生自由观察和探索。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三角形的概念和画高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在自由探索中,通过尝试组合不同线段,发现形成三角形的条件和特点。鼓励学生运用探索结果进行总结,以及向小组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学习“分数比较”一课时,教师提供一些分数的示例,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鼓励学生使用图表、图像或计算工具进行比较,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对于分数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找出一些规律或方法来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策略,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和合作,深入理解分数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在学习“统计图”时,教师可提供一组真实数据。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并提出问题,例如,哪个学生的身高最高? 哪个学生的体重最轻? 学生可以使用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或折线图)或图像来描述这些数据,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例如,学生可以绘制一张条形图来表示学生的身高数据,横轴表示学生编号,纵轴表示身高(以厘米为单位)。通过观察条形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哪个学生的身高最高,哪个学生的身高相对较矮。另外,学生也可以绘制一张折线图来表示学生的体重数据,横轴仍表示学生编号,纵轴表示体重(以千克为单位)。通过观察折线图,可以比较出哪个学生的体重最轻,哪个学生的体重相对较重。在完成图表绘制后,学生根据图表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回答问题,并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统计图表,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也学会了如何使用统计图表来描述和比较数据,培养数据分析和图表阅读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数据分析结果和结论,并引导其思考如何应用统计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情境设计和引导,学生将主动参与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其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在探索数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合作与沟通技能,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合作学习: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学习,并鼓励学生合作共建数学知识殿堂。首先,需要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其一起参与数学活动和探究任务。例如,在六年级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游戏,要求其共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情境,相互讨论和辅导,从而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氛围。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合作设计一个城市地图,其中包括各种几何形状的建筑和道路,学生需要合作讨论、设计和绘制地图,分析数量关系计算出结果,建立学习伙伴制度,从而探究出运算顺序。教师安排学生互相配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学习伙伴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互相讲解理解的概念、互相提出问题和答疑。这种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互助合作,提高学习效果。另外,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合作展示和分享。例如,在完成一个数学项目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和思考过程,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
在涉及“混合运算”数学课堂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一个记录员和一个解答员。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计算步骤和答案,解答员负责解释计算过程。教师给出以下算式:(7+2)×(5-3)÷4。这个算式涉及加法、减法和乘除混合运算,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答。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算步骤并共同解答问题。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如何正确计算算式,解答员解释每个步骤的目的和计算方法,记录员记录计算过程和答案。
第一步,小组成员计算括号内的加法和减法:7+2=9,5-3=2。
第二步,小组成员进行乘法运算:9×2=18。
第三步,小组成员进行除法运算:18÷4=4.5。
每个小组完成计算后,教师组织合作展示和分享环节。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计算步骤和答案,解答员解释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方法。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提供反馈和建议,这种互动和学习交流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分享。
小组A:(7+2)×(5-3)÷4=18÷4=4.5解答员解释:“首先计算括号内的加法和减法,得到9和2,然后进行乘法运算得到18,最后进行除法运算得到4.5。”
小组B:(7+2)×(5-3)÷4=9×2÷4=18÷4=4.5 解答员解释:“先进行括号内的加法和减法,得到9和2,然后进行乘法运算得到18,最后进行除法运算得到4.5。”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协作、互相辅导,并分享各自的解决思路和答案。这种合作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交流,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小组中扮演不同角色,能够培养其领导才能、沟通技巧和责任感。教师的引导和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