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3-04-22陈修妮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小学2775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恐龙古诗文本

陈修妮(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小学 277500)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也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文本缺乏好奇和兴趣,在阅读中缺乏质疑精神,难以实现批判性思考,同时在拓展阅读中也是敷衍了事,没有展现出创新发展的状态。对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探究优化教学指导策略,以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

一、优化阅读教学情境, 启发学生好奇之心

在新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教师的重要责任。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着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阅读教学要求构建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环境,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探索创新。

第一,立足文本内容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例如,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是一首散文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以孩子和妈妈说话的口吻,从儿童的思维视角,展开了新奇的想象,形象化孩子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母亲的深深依恋。在阅读指导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真切地体会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情感,教师在课堂开始环节由谜语导入,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大自然中有一种可爱的小精灵,它们五颜六色,它们娇艳多姿,它们美丽灿烂,你能猜一猜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联想,并说出了“花”这一答案。接下来,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展示各种花的图片,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花,表达自己对花的感受。然后,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追问:“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假如你是一朵花,你想是什么颜色的?”有的学生想做红色的花,有的学生想做蓝色的花,还有的学生想做白色的花……他们纷纷给出理由,教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教师切入主题:“大家对于花都有着自己的看法,那么你想知道大诗人泰戈尔心中的花是什么样的吗?”这一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完成了教学过渡,为学生阅读文本及创新思考做好了铺垫。

第二,营造开放性的阅读环境,促使学生在体验中拓展好奇心。例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写景散文以一个小学生的视角,记录了“我”在一场秋雨过后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梧桐叶铺满水泥道的迷人景色。在课前阅读指导中,教师不仅为学生安排了通篇阅读文本的任务,还从“解放学生的眼睛”这一角度切入,设计“说说我们的上学路上”这一开放性任务。为了契合文本的主题,教师通过线上平台上传了相关图片,如校门口志愿者迎接上学学生、路口交警指挥交通等,促使学生回忆眼睛观察的各种信息,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在课前阅读指导中,教师创设“上学路上”这一情境,拉近了文本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文本的启发下打破惯性思维,从新的角度认识上学路上的人、景、物。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应重视情境设计,突出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作用,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产生好奇和阅读的欲望,进而走进文本,奠定创新发展的基础。

二、加强启发教学指导,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教育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去接受现成的定论,而是为了学习建构意义。为此,基于创新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尤其是批判思维的训练。

第一,引导质疑提问,发展学生批判思维。例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的作者向读者介绍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展示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的证据,介绍了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文章结构严谨,由形成假说到缜密推测,再到证据确凿,完整呈现了一个科学论证的过程。在阅读指导中,为了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锻炼学生的批判思考,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提问的时间。在教师的鼓励下,许多困扰学生的问题被提出来,如“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后裔是什么意思? 亲缘关系是什么意思?”“恐龙的一支指的是什么恐龙?”……这些问题体现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提供了依据,让师生能够聚焦文本阅读重点,将课堂学习引向深入。在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阅读提出问题:“恐龙主要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最终才飞向了蓝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相互讨论,梳理文本细节,并通过合理的取舍,将恐龙演化过程提炼成表格,展现文本的主要信息。最后,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批判思考,教师提问:“你认为鸟类真的是恐龙演化来的吗?”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跳出文本的观点,从个性化的角度思考恐龙的进化。

第二,组织辩论探讨,促进学生创新思考。例如,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指导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教师设计了课堂辩论活动。教师给出的辩题是:假如没有猪八戒,取经路上是更难还是更容易? 正反双方各执一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猪八戒在取经路上的作用,通过丰富的论据和创新的思考让辩论过程精彩又激烈。最终,教师根据双方在辩论中的表现宣布结果,同时也在总结中启发学生要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不要将自己的思想束缚在一个观点之下。此后,教师还陆续引导学生根据“取经路上,唐僧和孙悟空谁更重要?”“在三打白骨精后,唐僧到底该不该赶走孙悟空?”“沙和尚在师徒四人组中的存在感真的是最低的吗?”等辩题进行辩论,以发展他们的批判思维,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进而走出思维定式的局限,产生创新思考的意愿;还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活动,让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促使学生思辨,让创新思考成为可能。当然,在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批判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设计头脑风暴活动,启发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促使学生批判性创作,等等。小学语文教师应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发展需要优化设计阅读指导活动,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三、组织拓展阅读活动, 促进学生创新探索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基于创新素养发展要求开展丰富多样的拓展阅读活动,有利于打破阅读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提升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具体来讲,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第一,基于课内外融合展开群文阅读,促使学生创新探索。例如,在古诗阅读指导中,教师以“古诗中动与静的搭配”为主题整合课内外古诗词,其中包括北朝民歌《敕勒歌》、杨慎的《出郊》、杜甫的两首《绝句》、王维的《鸟鸣涧》这五首古诗,指导学生展开群文阅读,让学生突破思维的局限,创新思考不同诗歌中相同的表现手法,以深入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在阅读指导中,教师播放音乐、营造氛围,为学生设计如下活动:①读《敕勒歌》,发现“动静搭配之美”,体会“风吹草低”“牛羊活动”在构建草原风光中的价值。②读《出郊》《绝句一》《绝句二》,感悟“动静搭配之妙”,找出古诗中“有静有动”的句子。③再读《出郊》《绝句一》《绝句二》,探索“动静搭配之秘”,感受“动”和“静”不同搭配方法所展现出的不同意境。④创作《夏日荷塘》,习得“动静搭配之法”,尝试创作出生动的诗歌。⑤读《鸟鸣涧》,探究“动静搭配之异”,并认识到只有“静”才能让人看到“桂花悄悄下落”“月亮慢慢上升”,才能清晰地听到鸟鸣。这样的群文阅读让学生在主题的引导下探索阅读任务,创新思考不同古诗中展现出的“动静结合”,进而深化对古诗情境、古诗情感的理解,也为古诗的拓展阅读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指导整本书阅读,促使学生创新学习。例如,在《鲁滨孙漂流记》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中,教师以“走近历险经典探寻奇幻旅程”为主题设计阅读系列活动,其中包括“目录探秘卡”“制作生存指南”“电影展演”“制作鲁滨孙航海路线图”“知识大比拼——快问快答”等丰富多样的项目式活动。在“目录探秘卡”活动中,有学生通过阅读目录,提纲挈领地了解全书的重点,了解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主次等,理出行文脉络和结构,写出最想阅读的部分;在“制作生存指南”活动中,有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存法则“衣、食、住、行、用”中,选择其中一方面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在“跳读”的过程中提取信息,进行内容重构,制作成可读性强的手册;在“电影展演”活动后,有学生基于个性化阅读表达了自己的创新理解;“制作鲁滨孙航海路线图”的活动中,有学生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鲁滨孙漂流的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等等。这些活动角度独特而新颖,并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切入,使学生随着主人公展开历险之旅的同时,积累知识,建构阅读方法,实现创新探索,提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拓展阅读能够让学生跳出教材的局限,拓宽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个性化思考,展开创新探索,实现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恐龙古诗文本
“拟古诗”之我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品读古诗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恐龙大逃亡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