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习共同体的初中整本书阅读研究
——以《呐喊》为例
2023-04-22苏婷婷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361003
苏婷婷(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361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探究个性阅读方式,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研究,构建整本书阅读经验。如何采用适宜的策略开展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重点、难点。
一、依托学习共同体的“整本书阅读”的概念与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时下,教师已经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但“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成为阅读教学难点。郑桂华指出,如何在语文课程中实施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教师不妨从阅读共同体的培养、阅读任务的设计、阅读过程的监控、阅读成果的强化四个方面努力。其中,构建阅读共同体应该居于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学习共同体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积极意义。本文所界定的“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组成的以共同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为目标的关系组合体,包含师师、师生、家校、亲子等多个维度。学习共同体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教师和家长在其中互帮互助、协作学习、共同进步,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有深度地阅读整本书能力的目的。
二、以《呐喊》为例, 开展依托学习共同体的整本书阅读流程
1.精心选择书目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不能采用单一、扁平的阅读教学模式。本文认为,整本书阅读选择的大方向应是有助于学生精神成长和素养提升的经典读物,同时,考虑到初中生综合素养水平和能力。在初中学段,我们可以适当联系学段教材,让课内与课外互为有益补充,即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当指向关联的教材(含课外拓展书籍),在单篇基础上拓展至全书,以单篇带动整本书阅读,以整本书促进单篇理解,两者之间点面结合,从而推动学生阅读素养螺旋式上升。同时,在贴合不同学段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尝试阅读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书籍,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加深学生阅读体悟,也为高中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九年级下学期《孔乙己》相对上学期的《故乡》更为艰涩,文章细节部分多,需要学生反复咀嚼品味。高中还会学习《阿Q 正传》,这三篇课文都出自鲁迅的《呐喊》,鲁迅在该书自序中说到该书的目的在于:“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通过冷静而有力的笔触,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声,鼓舞前行的革命者,唤醒沉睡而麻木的国民。这一阶段,选择阅读该书,促使学生穿越精神时空,走入那特殊时代,较为全面地解读小说中不同人物形象,抵达《孔乙己》等文本深层,更深刻理解小说主题,体悟鲁迅先生一片救疗国民与赤诚仁爱之心。
2.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有一定惰性,且部分学生易浅尝辄止,阅读效果不佳。而构建学习共同体,能为学生营造良好阅读氛围,以合作共研的方式“捆绑”教师、学生、家长一起阅读,有助于推进学生深度阅读,更好抵达文本核心内容。本文在作者所在学校构建了多维度、多层面的阅读共同体。第一是家校阅读共同体。以各年段家委牵头,各班家委具体组织,开展家长、亲子读书会,以成人视野拓宽学生视野,浓郁阅读氛围。第二是教师阅读共同体。以初中学部全体语文教师为大单位,各年段语文备课组为小单位,通过教师阅读共同体,共选三年阅读书目、交流阅读实践策略,从而提升整本书阅读的规划性和有效性。第三是师生阅读共同体。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开展整本书共读,让学生的阅读有指导、有落实。第四是生生阅读共同体。以全校年度读书节为背景,评选校阅读之星、各年段“经典领读人”,激励学生在大氛围中爱读、乐读;以班级、小组为小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式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可持续力。
例如,在《呐喊》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组织初三语文教师开展了共同体研读活动,研讨并拟定各班开展专题阅读进行整本书阅读,同时通过开设和观摩整本书阅读专题研究的公开课及评课来完善阅读教学实践策略。在班级多次开展阅读检测、问卷调查、检验阅读成果等,综合评定学生阅读能力,再以高低顺序将其分为六个层级。此外,根据家庭整体阅读素养、学生性格特点、家庭住址远近等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包含六个层级学生各一名,保障具有不同能力、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有所增益。学生家庭住址接近,有助于课余时间开展线下阅读。最后,再由八个小组成员对应的家长组成家长阅读共同体,给予有力支持。
3.阅读实施步骤
(1)个体自主阅读
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个体的独立自主阅读要求学生深入文本,以自己视角触摸经典,获得阅读第一体验,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有助于学生积累个性化阅读经验,摸索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它是整本书阅读的起点,也是整本书阅读能力训练所要达到的终点。本文把学生个体自主阅读设为整本书阅读的第一阶段。在本阶段,学生按照指定顺序读完《呐喊》全书,并按照不同能力层级完成对应的阅读任务。基础任务即全体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有:能用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读完整本书,并梳理各篇目的小说情节;撰写各篇目的人物名片;能在阅读过程中感知作者语言表达特点,并对自己认为精彩之处用批注的方式作出评价,在阅读中记录自己的困惑点。能力层级中等及以上学生,还需完成发展任务:梳理各篇章人物关系图,并思考各类小说人物形象所指向的群体;分析篇章在写作上的艺术特色,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每篇不少于2处;思考小说想要传达和表现的主题。
(2)共同研读
初中生阅读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而《呐喊》创作背景与学生有一定距离,核心内容藏于文本之间,晦涩难懂。为实现理想阅读状态,依托阅读共同体,通过专题研究形式引导学生借助外在力量,深入文本,在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评价中,携手前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从而提升阅读素养和能力。
第一步,在共同研读前,就如何选题、如何就选题展开专题研究、如何设计评价量表等对学生进行指导。
开设选题指导课。给学生一周时间,要求学生以共同体为单位,围绕前期自主阅读出现的困惑点和问题,重点关注反复出现的意象、具有指向意义的群体、特殊的艺术手法等,充分碰撞并选出本组研究主题。
开设专题研究指导课。给学生三周时间,让他们以合作形式,采用适宜的策略开展研究。如以作者鲁迅为切入点,通过知人论世法对其作品展开探究,更深地了解写作目的。学生以合作探究形式,借助家校共同体,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资料查询等收集研究资料,并利用已知内容就选题与小组同学、家长对阅读内容展开对话与论争,既有深层次思考,又有新认知形成,逐步走向深度阅读,在此基础上完成专题研究并形成PPT。
开设评价量表设计指导课。学生以选题意义、分析论证、PPT 制作、语言表述能力、组内分工、问题回答等为可选维度,针对维度进行等级设定,共同研讨并设计本组评价量表,附上设计意图及说明。
第二步,以生生阅读共同体为单位进行初步阅读成果分享展示,以师生共同体为单位进行研讨并提炼总结,形成最终阅读成果。
首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抽签,并按照抽签顺序,以PPT 形式展示本组阅读成果,内容含成员分工、选题缘由、针对选题进行的研究分析等,旨在让各小组充分展示初步研究成果,并在交流中学会有逻辑、感染力地表达观点。每个小组发言结束,请其他同学自由举手提问,旨在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动起来,实现个体和集体的思维碰撞。其次,请对应的评价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评价量表对发言小组进行逐一评价和打分,旨在通过评价量表的设计和使用,让学生学会自我对照评价依据,查漏补缺,学会客观、全面评价研读效果,从而激发阅读积极性,提升研读水平。再次,针对发言小组和评价小组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评价中有意识地引导和丰富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品味,培育学生阅读综合素养。如,第七组提到“书中很多知识分子都这样”,本文顺势提出疑问:“‘很多’如何界定?”引导学生明确研究判断并不是主观臆断。在研究时,应先界定什么是“知识分子”,并将书中的知识分子列出来,再客观得出“这样”的占比是多还是少,研究才准确、有效。在评价量表设计中,学生容易出现片面化、粗略化等问题。例如,第八组的评价量表分为内容选取、临场发挥和客观因素等三个方面,本文通过追问“客观因素具体分为什么”“如何区分主客观标准以及主客观得分占比如何设计合理”等,引导学生思考量表设计的科学化、全面化。最后,学生根据生评、师评内容,进行反思,调整阅读成果及评价量表设计。本文结合个体阅读成果、小组展示以及修正后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此次《呐喊》整本书阅读的明星小组及阅读之星,肯定学生阅读成果,激发学生再次投入整本书阅读的热情。
三、结语
实践证明,依托学习共同体开展整本书阅读,切实提升了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和能力。家校阅读共同体让家长积极参与阅读,为整本书阅读提供多维视角;生生阅读共同体促进学生间阅读交流深层化、持续化;师生阅读共同体有助于学生在共同研读中实现思维聚合与发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本文将在后续实践中不断深研,逐步完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