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高校研究生群体“四史”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04-22王笳舟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四史研究生群体

王笳舟

关于加强高校研究生群体“四史”教育的路径探析

王笳舟

[兰州大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工作,在思政历史教育中应当以“四史”教育为抓手,充分认识“四史”教育在树立正确大历史观、激发爱党爱国思想、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所具有的时代意义,认真剖析高校研究生群体“四史”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增强渗透能力、强化教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构建教育体系、形成教育合力等方法全面加强高校研究生群体“四史”教育。

“四史”教育;研究生教育;实现路径

引言

所谓“四史”,是指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接续传承、融会贯通所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带领全国人民赢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奋斗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华大地上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是党和国家百年奋斗积累下的宝贵财富。在2020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高瞻远瞩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

在世界局势波诡云谲的当下,作为意识形态与舆论战线的第一线,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和境外势力策动的各类挑战,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工作,培养受教育群体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做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2]。而“四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的关键抓手,不仅能够使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3],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政治、思想、理论与情感认同,因此需要加强高校“四史”教育。而高校研究生群体由于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法异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和历史教育中不仅具有一般高校学生的普适性,同时也具备受教育程度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导师影响较大的特殊性,有必要对该群体的“四史”教育加强路径单独进行剖析。

一、高校研究生群体开展“四史”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大历史观

树立大历史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最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2]。高校研究生群体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能割裂地看待历史,必须尊重和把握历史的客观性与整体性,培养“大历史观”。“四史”教育就是培养“大历史观”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四史”各有侧重,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刻画了党和国家从近代到当代的一切历史实践:中共党史深刻剖析党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史描绘了党带领中国人民站、富、强的全过程;改革开放史表露了共产党人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心;社会主义发展史总结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空想到现实的探索历程。“四史”相辅相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和历史的有机统一,充分彰显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开展“四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大历史观”于历史长河中把握历史大势、厘清历史脉络、总结历史规律,汲取数百年历史中蕴藏的宝贵历史经验,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有助于激发爱党爱国思想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开展高等教育的方向性问题,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各级教育的根本目的。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学历教育阶段,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领军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在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思想。“四史”教育就是研究生群体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党爱国思想的生动教材与重要工具。一方面,“四史”教育具有较强的哲学性与政治性,能够使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使研究生群体建立起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抵抗西方形而上学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侵袭。另一方面,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光荣事迹和先进经验无不彰显出强大的政治底蕴和精神动力,可以激励研究生们爱党爱国,对党忠诚老实,不负人民期望。

(三)有助于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高校研究生群体需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而“四史”作为党和人民在历史长河中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是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最好的老师。诞生于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诞生于建设与改革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摸着石头过河”精神,无不散发着共产党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负人民的光辉,从思想和精神上给予高校研究生群体触及灵魂的洗礼。

(四)有助于坚定“四个自信”

“四史”教育同样有助于研究生群体坚定“四个自信”。“四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共建党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层面的优越性。通过开展“四史”教育,能够让高校研究生群体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4],使学生在接受“四史”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二、高校研究生群体“四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独位”,缺乏渗透能力

一是课程内容不系统。目前高校“四史”教育工作主要以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展开,“四史”相关内容分散在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缺乏系统独立的教学框架与教学体系,依托于思政课程开展“四史”教育也导致“四史”教育存在课时数少、课程设计碎片化,缺少权威教材与教学体系等问题。此外“四史”中各史研究主体与研究内容各不相同,均具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思政课教育难兼顾各史,造成教育内容存在割裂。二是课程形式单一。由于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教育普遍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使得依托于思政课堂的“四史”教育存在课程形式单一的问题,导致课程缺少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容易陷入“教师全程讲,学生全程听”的说教式教学模式,缺少教育实践,难以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行。三是课程侧重点不均衡。教师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仅将历史作为案例,重“教”轻“育”,重知识教育轻史观培养,难以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寻找历史规律、看清历史本质的能力,从而导致“四史”教育树立正确大历史观的作用不够明显。课程内容不系统、课程形式单一、课程侧重点不均衡所形成的课程“独位”现象也导致高校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四史”教育缺乏渗透能力,难以使学生对“四史”形成系统全面的认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缺位”,缺少学习兴趣

部分高校研究生群体在接受“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动力匮乏。这主要是由于高校研究生群体对“四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研究生群体学习自主程度较高,部分学生未能认识到“四史”学习的重要意义,自身学习和科研任务也相对较重,而高校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与考核内容,导致 “四史”学习缺少制度激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因此高校研究生群体对学习“四史”相关知识缺少动力,往往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忽视“四史”。二是吸引能力不足,由于四史教育具有专业性较强的特点,教学方式与教学渠道也较为单一,因此对学生的吸引能力也较差,以线下教学为主的课程“独位”问题也导致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对枯燥乏味,学生往往接受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缺少主动思考,课堂参与度也较低,这进一步降低了“四史”教育对学生的吸引能力。三是存在抵触心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新自由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思潮进入中国,这种文化入侵在学生群体中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思想混乱,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抵触心理,而依托于思政教育的“四史”教育也受到了波及,部分学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洗脑”的错误观念,形成倦怠心理和逆反心理,排斥“四史”教育,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育“错位”,难以形成合力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理论上应当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但目前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导致包括思政教师、辅导员群体、基层党团组织和导师群体在内的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各类“四史”教育资源未能全面开发,形成教学合力。一是思政教师和一线辅导员在“四史”教育方面专业基础能力相对薄弱,由于大多数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并非史学出身,也缺少相关的培训,史学理论功底不足,难以将“四史”教育内容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二是未能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研究生基层学生党团组织出于组织建设的考虑一般人数较多,客观上存在工作复杂、管理不易的情况,组织党员团员组织党(团)员深入学习“四史”知识难度较大。三是未能发挥导师作用。相较于其他学生群体,以研究生导师为核心的“师门”这一管理主体在教育工作中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但目前各高校普遍未落实导师在“四史”教育师门中的主体责任,“师门”这一研究生群体特有的学习管理单位在“四史”教育方面存在较大潜力。

三、加强高校研究生群体“四史”教育的路径

(一)完善课程体系,增强渗透能力

一是丰富课程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形式单一的问题,高校应当结合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和学习兴趣修改培养方案和考核方案,一方面发挥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地方红色资源,开展沉浸式学习,将“四史”教育与线上教育、校园文化、课余活动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研究生普遍具有较多的社会活动,因此研究生群体的“四史”教育也可以打破课堂学习的局限,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例如组织研究生“四史”宣讲团,或与合作单位联合组织“四史”学习活动。二是注重大历史观的培养,应当改变高校思政教育与“四史”教育重“教”轻“育”的培养模式,将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作为“四史”教育的第一目标,注重“启蒙”“深耕”相结合。三是完善课程内容。应当充分把握“四史”的规律与本质,系统完整地设计“四史”教育方案,也可以专门开设“四史”教育相关课程并编写权威教材和教案。

(二)强化教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一是加强宣传工作。“四史”教育不仅是历史教育,更是思想政治教育[5],因此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四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认同和家国情怀。二是注重体验教育。应当充分发掘“四史”教育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在扎实学习理论基础与历史主线的基础上深挖“四史”故事与“四史”精神,将历史知识融入理论基础学习,用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解释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形成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深度认知。此外还应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与研究动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开展“四史”相关研究学习工作,在“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培养研究生群体的科研能力。三是消除抵触心理。以讲座、报告等形式揭批西方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文化入侵的特点,消除学生对“四史”学习的抵触心理。

(三)构建教育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应当加强对高校思政教师和一线辅导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史学修养和理论功底,并且应充分利用高校思政教学资源,例如依托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课教研组定期开展座谈会与研讨会,充分研究如何将“四史”教育内容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四史”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强化基层组织。高校应当充分发挥二级党团组织主观能动性和基层党团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细化基层党团组织的组织架构和“四史”教育职能,定期举办学习读书会与“四史”相关主体党(团)日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教育作用。三是落实导师责任。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四史”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师门”这一管理单元的教育能力与教育职责,发挥导师在“四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学校、党团组织、一线思政教师和导师的教育合力。

[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2).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4-01(1).

[3]习近平.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J].求知,2021, 451(08):4-9.

[4]余成威.“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内蕴与实践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1(02):6-10.

[5]吴德慧.“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J].理论观察, 2022(09):56-60.

(责任编辑:赵鹏程)

猜你喜欢

四史研究生群体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