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持续深化改革研究——以兰州大学后勤改革为例

2023-04-22范宝军李万里张国龙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改革

范宝军 李万里 马 季 张国龙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持续深化改革研究——以兰州大学后勤改革为例

范宝军 李万里 马 季 张国龙

[兰州大学]

高校后勤改革已经成为常说常新的话题。本文在回顾高校后勤改革历程的同时,指出高校后勤必须进行深层次改革,即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创新、经营服务创新以加快推进后勤服务体系现代化,保障一流大学建设。

高校;后勤改革;创新研究

自1979年开始,高校后勤改革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在此过程中,高校后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的目标也愈加明确,各高校基本建立了“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自律、职能部门监管”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纵观高校后勤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也必将成为高校后勤发展的常态。

基于此,本文梳理了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什么高校后勤需要继续改革创新,并结合兰州大学后勤实际,提出了高校大部制后勤如何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继续改革创新的问题,希望对构建现代化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有所启发。

一、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一)方向性探索阶段(1979~1999年)

1979年,在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和集体经济、个体经济逐步恢复的大背景下,同济大学等高校率先尝试高校食堂半企业化管理,开启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先河。此时,高校后勤改革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起始阶段,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明确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随后,其他地区高校也纷纷进行改革试点,通过引进企业化管理的定额生产、绩效挂钩、自主用工、奖金分配、经费包干机制,管理体制方面开始试行“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模式,打破了高校后勤部门长期存在的“大锅饭”和“铁饭碗”,有效地调动了高校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为提升后勤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高校后勤改革,出现了“承包制”等探索。部分重点大学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型、封闭式、小而全的后勤体系,让高校后勤与市场接轨,参照企业化运行方式,试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机制,探索出了一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效路径,为下一阶段全国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阶段(1999~2010年)

从1999年底开始,为了解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瓶颈问题,国务院连续四次召开了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工作会议,确定了“减轻高等学校办学负担,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阶段性目标。200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号),标志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快车道。后勤改革的主要举措是:校内市场进一步向社会开放,社会资源开始投入到高校后勤领域,尤其是基建领域;管理体制上普遍按“事企分开、两权分离”原则,对后勤服务实体进行剥离,实行“甲乙方管理”;运行机制上,将计划性拨款变为向后勤服务部门“购买服务”付款,推行后勤服务收费制,并明确了后勤行政机关、后勤服务实体的责权利。这一时期的高校后勤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弥补了基础设施领域的历史欠账。后勤实体“去行政化”,推行独立核算与企业化管理,形成了“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三)深化后勤改革阶段(2010年-至今)

这一阶段,国家相继出台《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明确把“建设教育强国”确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深刻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强调与期待。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具有鲜明的战略价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通过这一阶段的高校后勤改革,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和扩大,服务竞争机制与监管机制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呈现多样化趋势,运行机制持续优化,精细化管理举措日臻完善。

从四十余年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历程看,改革是解放和发展高校后勤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高校后勤发展的根本动力。尽管各个阶段的改革背景、举措和侧重点不同,但后勤改革始终以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满足高校发展和师生需求为总目标,既遵循相关领域产业属性和经济规律,又坚持姓“教”的本质特性。

二、必须持续推动高校后勤的深层次改革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新时代的高校后勤工作与高校综合改革同步,也与社会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紧密相关,在服务经营中彰显服务保障支撑重要职能,在服务经营保障中重视效率效益效果。这些目标必须要通过不断改革才能得以实现,也只有改革才能直面新时代课题,破除发展瓶颈,蹚过深水区。

(一)后勤要不断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为新时代高校破解难题、增强动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重要服务保障体系的后勤部门,更应身先力行,注重内涵式发展,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为手段、以发展为目标,逐步构建管理手段精细化、服务保障多样化、监管评价科学化、运行发展持续化的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

(二)后勤服务保障要满足师生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新时代十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师生对于后勤服务的要求已从过去的基本生活保障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转变,这对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三全育人”的要求。高校对学生实行全过程和全方位教育,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后勤管理责任和功能具有双重性,不仅要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需要,还要承担起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和劳动育人的责任。二是服务多样化的要求。目前,高校在校学生以新世纪00后独生子女占主体,该部分群体接受新鲜事物快、个性化特征明显,对学习生活的环境、场所、方式等自主性要求越来越高,对服务的高效性、便捷性、契合性越来越偏爱,更加重视后勤服务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公平性。

(三)后勤行政化管理体制背景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当前,高校后勤各类业务以企业化运行的模式已被普遍认可,但由于高校后勤部门属于事业单位直属的模拟企业化模式运行的职能部门,行政色彩仍比较浓厚,导致一方面未理清后勤部门的职能与定位,另一方面企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学校投入机制不健全,没有完全准确地区分后勤服务“公益性”产品和“市场化”产品,对公益性产品的经费投入不足;队伍方面,事业编制、劳务派遣并存,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作机制的执行十分困难;由于高校后勤工作所使用的资产均为学校国有资产,导致后勤部门无法按照企业化运行模式进行全成本核算,这也使得后勤的市场化运行受限。

(四)后勤模拟企业化运行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高校后勤实体始终以企业为参照系,模拟现代企业运行。对企业而言,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技术变化越是不显著的产业,企业组织就仍容易变得僵化,因此强调创新也就变得格外重要。”高校后勤服务属于以经验性工作为主的传统行业,普遍缺乏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流程、标准和监管体系,这也导致了管理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僵化,因此高校后勤工作必须持续进行改革。

高校后勤改革涉及多个领域,需要明确改革思路,对“先改什么、后改什么”做出顶层设计,这样才能确保改革有的放矢。首先,管理体制机制是有序开展工作的基础,后勤改革应重点理顺职责体系,优化机构、职能、权限、经费投入和监督等方面。其次,队伍建设是推动后勤发展的核心资源,后勤改革应注重培育高水平队伍、激发队伍活力并建立良好用人机制。最后,创新是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从理念、产品、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以便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实现后勤现代化。

三、加强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从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历程看,高校后勤运行模式主要有大部制、甲乙方、总务处、小机关多实体、独立法人五种模式。不论任何模式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都必须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管理体制、监督评价体系和后勤投入机制。

(一)建立“管办评”分离的后勤运行模式

“管”指的是对后勤工作进行规划、指导、监督和考核;“办”指的是具体从事后勤服务的业务工作,突出服务和保障属性;“评”指的是对后勤服务质量和标准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管办评”分离不仅能够有效地厘清各方权责利关系,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工作方向,还能够有效提高后勤实体的自主性,激发自办后勤业务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

高校后勤工作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立健全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加快推动高校后勤服务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一是建立内部检查、外部监督、师生参与的全方位监督检查体系,促进后勤服务全过程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二是加强后勤服务质量评价,除完善内部评价体系外,还应积极拓展利益攸关方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后勤服务质量评价,通过综合评价促使后勤管理上水平、服务质量上台阶。

(三)完善后勤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后勤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后勤基础设施的完好和运行情况直接影响着后勤服务质量。学校应该科学确定后勤投入在学校办学经费中的占比,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不断改善后勤基础设施条件,使其能够与提供的软性服务相匹配,也为高校后勤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建立后勤运行经费的补充机制。学校要严格区分后勤产品的“公益性”和“市场化”属性,公益性产品要明确成本与定价之间的刚性亏损补偿机制,及时对亏损进行成本补偿。同时,学校还要对后勤服务实体中事业编制人员高于同类型聘用制人员的收入部分及时核算并补贴到位,确保后勤实体可持续运行。三是界定后勤资源属性并基于属性进行资源管理。学校应加大对后勤部门资源的支持力度,合理界定保障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对保障性资产根据后勤业务属性实行“零租赁”,对经营性资产也应本着促进后勤发展为目标,收取低于市场价格的资源使用费或租金。四是及时启动食堂平抑基金。制定食堂平抑基金触发条件,在物价和饮食原材料上涨时,及时启动食堂平抑基金进行补充,确保食堂的良性运行。五是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减轻后勤运行压力。特别是在专业化领域和新兴领域,如空气源热泵、中央空调、污水处理、自助饮水、自助洗衣机、自助快递等校园服务新业态,通过BOO或BOT模式招商引进社会资本运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贴心、更加专业的后勤服务。

四、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创新

人才队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最稀缺、最昂贵、最脆弱的基本战略资源,对今天高校后勤部门更是如此。只有建设一支“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高水平后勤管理服务队伍,才能在日益严峻的行业竞争中行稳致远。

(一)加强高水平队伍建设

遵循后勤服务管理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加强创新性、管理型、经营性、技能型高校后勤人员引入和培养,构建科学完善的队伍体系。一是加强后勤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倾斜,鼓励校内其他单位管理人员到后勤部门挂职锻炼,提升后勤专业化管理水平。二是建立后勤部门中层干部定期轮岗机制,进一步落实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持续优化后勤部门管理层干部构成,防止组织运行僵化,提升管理水平;同时,定期对管理层人员进行交流轮岗,进行多部门、多岗位锻炼,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干部综合业务能力,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三是在员工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后勤部门投入与支持,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后勤部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以学校名义与省内外知名职业技术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高校后勤部门变为职校学生实习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打通高校后勤技术人员的补充渠道。

(二)加快薪酬体系建设

员工的薪酬满足个人心理期望是确保后勤队伍稳定的关键,也是推动高校后勤事业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要充分发挥绩效激励作用。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侧重点不同、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通过绩效考核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倡导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优劳优得的价值导向。二是要积极推动后勤员工同工同酬。大胆启用优秀聘用制员工进入领导和管理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聘用制员工薪酬体系,逐步推动管理层面聘用制员工和事业编制员工同工同酬,确保后勤核心队伍的稳定性。三是制定符合后勤发展实际的目标任务。鼓励后勤实体积极扩大经营收入、节约运行成本,对于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允许下级人员工资收入高于上级人员工资收入。四是积极推动自办后勤聘用制员工工资与社会同类型企业接轨。严格落实按岗定薪、按劳定薪、按量定薪,允许不同中心同类型人员之间的收入差异,鼓励各中心灵活用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畅通人员晋升渠道

高校后勤部门是以聘用制员工为主体的企业化运行机构,科学合理地聘用制员工晋升渠道是保证核心骨干员工队伍稳定的关键。因此,高校后勤部门要在现有体制机制的制约下,借鉴企业化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创新性地畅通高校后勤聘用制人员晋升渠道。一是打破聘用制管理人员 “唯编制身份”,讲贡献不讲身份,在后勤内部探索设置高管、总监、技术总工等岗位,参照学校处级岗位进行管理。二是聘用制非一线人员,纳入学校统一管理范畴,在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学校其他部门聘用制人员保持一致,提升员工的归属感。三是参考社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认证标准,建立符合高校后勤实际的专业技术人员等级认证体系,在高校后勤专业技术人员聘任、考核、晋升、绩效、社保等方面明确管理要求和规范,增强高校后勤专业技术队伍的稳定性。

(四)加强后勤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员工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在服务过程中要树牢立德树人理念,将“三全育人”贯穿后勤服务的全过程。一是要自信自立。正确认识后勤服务工作在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努力将后勤员工培养成为“不上讲台的老师”,在日常服务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二是建立完备的荣誉体系。既要对管理干部进行评优,更应加强对一线劳动职工进行评奖评优,通过树立典型,在后勤内部形成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三是开展丰富的团队活动。充分考虑后勤员工的实际需求,以工会为桥梁,开展丰富多彩的后勤文化活动,如职工劳动技能竞赛、摄影书法比赛、美食节、联谊会、拔河比赛等,进一步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促进后勤服务水平的提升。

五、加强后勤经营服务创新

当今高校的后勤经营服务工作,必须把“变化”当作理所当然且应乐于接受改变,更应该在经营服务过程中主动求变,为师生提供更好、更新、更便捷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在高校永续。

(一)适度开放校内市场

开放校内市场能够有效地补充自办后勤的短板,也能发挥“鲶鱼效应”,促使自办后勤在竞争中求新求变、创新发展,但也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管理:一是引进社会企业要加强前期风险评估和市场考察,确保真正把能“以师生为中心”的优质服务企业引入校园,为师生提供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服务。二是要对引进的社会企业加强监管,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管体系和评价标准,确保社会引进企业在服务内容、价格标准、安全措施、售后服务等方面符合学校要求,维护广大师生切身利益。三是要加强自办后勤实体与社会引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开展技术交流,进行业务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二)逐步推动后勤产业化发展

鼓励高校后勤与社会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充分借鉴企业在资金、生产、市场、竞争等方面的优势,优化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推动高校后勤快速发展。如高校文创产品的生产、加工、配送等业务,可以由社会企业承担,高校后勤在提供文化支持和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可授权企业进行代销,实现共同创收;还比如,学校教职工生日蛋糕、中秋月饼等福利,委托学校食堂加工,既实现了经济校内小循环,又增强了食堂员工的自信和活力;还比如,高校的餐饮原材料采购,由学校统一采购配送,由自办和引进的餐饮实体进行加工、生产、销售,使质量可靠、降低成本成为现实。

(三)加快后勤经营服务新技术应用

高校是传播新知识、新理念,研发新技术的前沿阵地,但实际情况是,高校在新技术使用方面往往落后于社会或企业。高校后勤部门作为校内兼管理与生产于一体的部门,应率先把先进技术运用于生产和管理,使高校师生在新产品、新技术应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创新能力。

一是鼓励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方便师生生活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使师生切实感受后勤服务的便捷性。如通过“互联网+餐饮”网上订餐系统,使学生可以足不出户享受食堂的美食;通过“互联网+维修”网上报修系统,师生可以及时掌握维修进度,评价维修效果,增强后勤工作与师生的“互动性”;通过“互联网+公车”网上约车系统,方便公务出行,增强体验感。

二是推广使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后勤服务范围内视频监控建设及物联网建设,通过安防、技防、物防,强化后勤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如建立食堂“明厨亮灶”工程,对食品加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食品安全;食堂使用智慧留样柜,规范留样流程,落实人员责任,强化食品安全溯源;建立通勤车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通勤车运行速度和司机驾驶状态,及时对违规行为进行语音提醒,确保交通安全。

三是倡导使用机械化设备降低用工成本和员工劳动强度。在物业服务、餐饮保障、公寓服务、场馆服务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后勤服务领域内,积极推广机械化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如在物业服务中使用清扫机、全自动垃圾清运车、扫雪机等,降低人力成本的投入和员工劳动强度;在餐饮服务中使用全自动送餐机器人,减少传菜员岗位,节约运行成本。

四是加快绿色校园建设,节约能源消耗。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加快高校节能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高校能源监管平台建设,为高校开展节能改造提供数据支撑;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光伏、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中水回收等技术,降低高校能源和水资源消耗。

六、结束语

改革创新是建立高质量后勤保障体系的动力与核心,对于提升高校服务和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后勤服务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接续提高品质,才能适应新时代学校发展需要及师生需求的挑战,才能在建设一流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过程中实现后勤价值。高校后勤工作者应当坚定决心,主动求变,大力推进后勤深化改革,持续提升后勤工作质量、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率先实现服务高效、质优价廉、管理专业、员工幸福、师生满意的现代化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保证一流大学建设。

(责任编辑:赵相华)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改革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改革之路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
和谐校园下的高校后勤工会创新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