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推进行政管理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2023-04-22姚贱苟邓海宁
姚贱苟,邓海宁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总体目标是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明确提出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双一流”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1]
2019年,“双万计划”正式实施。经过两轮评审,行政管理专业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已达到58个。按照文件精神,未来将遴选189个公共管理类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这些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获批,是对当前中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点建设水平的一次总体评估,也为全国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努力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提供了示范。本文希望通过深入思考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双万计划”的实施,尤其是为加快推进中国行政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一、建设的紧迫性
(一)需要完善“科研—教学”双轨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使命和首要任务。德国学者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并将其引进柏林大学,自此,科研成为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形成了“科研—教学”双轨人才培养模式。在后续发展中,科研与教学结合、科研与教学并重等理念都秉持着“科教”双轨的人才培养理念。但在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科研逐渐占据高校发展的主导地位,我国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局面被打破。
一方面,量化的科研产出成为高校评级评奖的主要指标,科研成为高校教师的主攻方向。教师的科研时间大幅度超过教学时间,科研成为教师的工作重心。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便存在专业课堂教学遭到忽视、得不到重视的现象。这样一来,培养高校教学人才无从谈起,教学这一人才培养路径日渐式微。另一方面,高校科研资源并非全员共有,学校科研项目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且项目可参与名额较少,教师普遍面临科研压力。面对教学任务和教学考核,部分无科研项目教师为挤出更多科研时间以继续争取科研机会,以虚假科研为由躲避教学考核。科研塑造人才的路径被扰乱。
(二)需要促进专业教学高质量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命题,也是一流本科建设的目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这几十年内取得的长足进步离不开一线教师的辛勤贡献。但目前仍存在阻碍行政管理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对成熟教师而言,主要问题是缺乏精进教学的时间。成熟教师资历较高,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但通常也需要处理大量行政工作。他们的工作不仅包括科研和教学,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行政教辅工作。过多的非教学事务占用了教师宝贵的科研时间、教学时间和休息时间。具体到教学工作受到的影响,则是教师没有充足时间钻研和创新教学工作,难以突破自身的教学方式,难以助力行政管理教学高质量发展。
对新进教师而言,主要问题是缺乏教学经验。高校出于专业发展需要,在引进人才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学历和年龄,一般要求新进教师必须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且年纪较轻。新进教师虽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大多未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学技能培训,缺乏教学经验[2],教学手法较为稚嫩,需要成长空间。成熟教师的时间不足和新进教师的经验不足,使行政管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被放缓,难以实现教学突破。
(三)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是影响一流本科建设的关键要素。受计划经济时代“政社合一”模式影响,我国各高校的本科课程一直由院系行政单位组织和所有。这种以单位所有制为基础的院系组织,导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资源、科研设施等大多建立在分割的学科和分隔的院系基础上,使跨学科研究和课程综合化流于形式。[3]
行政管理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其他学科知识作为补充。但由于课程院系单位所有制下的课程体系构建要求各异,各专业间的课程体系边界明显、相互区隔,行政管理专业难以与其他专业课程交叉和融合。此外,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通常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的平层累加[4],但这种课程叠加结构并未显现出很强的培养作用,许多问题未得到澄清,如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的划分和确定依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必要的联系。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们通常凭经验和理想的教育目的去理解,基于科学研究作出的回应较少。
(四)需要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社会实践是检验一流本科教学成果的标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检验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质量的标准从注重考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了理论与实践并重。高校为行政管理专业建立了三大社会实践工具,一是学生实践基地,二是学生社会实践经费,三是社会实践指导课程。但实际上,学生从学校获得的帮助仍不足。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高校实践基地的申请和使用要求通常较为苛刻,供给方和需求方未形成较为合理的、均衡的互动关系;二是学生申请实践经费困难,高校的审批程序较为烦琐冗长,所需材料繁多;三是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指导课程质量低,只讲授理论,讲授理想化的社会就业模型,难以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此外,更有部分高校为应对上级教育部门的考核,默许学生随意加盖任意单位公章以充作社会实践证明。这些现象无疑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整体质量。
二、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学术研究与学生间存在融合误差
一是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科研知识的动机。这部分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这件事赋予的价值仅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获得进入劳动市场的“敲门砖”。于是,其上课的主要动机是获得足额的毕业学分,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是否深邃精深并不在意,不会给教师提供反馈。二是教师的单向科研知识输出模式乏味。杜威将过于重视教材、重心在教师和只适用于“静听”的教学方式或课堂组织形式称为“旧教育”。[5]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难以形成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但教师、教材、课堂中心化,学生、实践、现场边缘化的问题仍普遍存在。[6]在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育理念仍占据主导,教学低效现象严重,高效教学理念未真正普遍树立。三是教师难以判断科教融合的合理深度。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高校教师长时间接触学生、熟知学生具体水平的机会偏少,和学生的互动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通过在课堂上开展试探性教学了解学生水平,以调整教学深度。这一过程需耗费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且结果可能与教师预期存在偏差。
(二)科研与教学的失衡状态尚未彻底扭转
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是科学研究(学术性)与人才培养(教育性)相统一。[7]但目前我国各高校的主流形态是研究型大学,强调科研导向,这与科教统一的教育理念冲突。
一是教师身份定位引发的职能冲突。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会就自身的科研与教学能力决定时间和精力的分配。科研产出丰富的教师倾向于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其担心过多的课程准备会影响自身的科研产出,认为教学投入对科研产出会形成抑制效应。二是科研导向的奖励与职称晋升机制决定了科研优先发展。教师薪资和奖金与其职称挂钩,而科研在职称晋升中占据绝对比重,因此教师必然会加大科研投入。此外,从教学评价考核出发,由于教学质量难以量化且存在一定人为操作的空间,进一步促使高校教师倾向于减少教学时间投入,增大科研时间投入。三是硬性教学计划影响科研与教学的平衡。教学计划规定了教师授课时长和授课周期,但硬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可能与教师自身的工作规划产生冲突。教师本就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跨度巨大的教学周期,计划间的冲突使教师难以在教学的同时兼顾科研活动。教师为完成所有任务,有时便产生了应付完成教学计划的想法和行为。
(三)科研导向下的课程体系日趋同质化
学术知识是学术研究的产物,也是学科科学的基础。学术知识自然成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以学术知识为指导思想的课程设置出现同质化现象,不同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门类、教学手段甚至课时安排上相互模仿以至趋同。已有研究认为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出现大规模同质化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盲目竞争导致课程设置趋同。引起高校课程设置趋向同质化的原因是高校之间的竞争。[8]我国众多高校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影响,更加倾向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对专业型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对学术型人才的过度追求,导致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向同类型高校中的公认一流大学看齐,以其为超越和竞争目标,提高自身发展水平。而常用的提高方法就是模仿,于是造成了诸多高校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时长、教学方法等方面十分相似的情况。另一方面,课程建设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不足。现代行政管理思想源自西方,进入我国的时间尚短,本土化程度不足。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等因素,具备独立探索课程开发能力的高校并不多。面对这一窘境,借鉴成功高校的课程建设经验成为性比价最高的学习方式。但学习并不等于照搬,部分高校将学习成果简化为他人课程建设经验的完全移植,使本校课程成型后难以根据本校具备的学科发展优势和本校所在地的社会发展情况作出调整或创新,缺乏学校和地区特色。
(四)学术研究指导专业实践的传导链条过长
学术研究结合专业实践是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师本就积极关注学术科研。让教师以学术研究能力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让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师生双方而言均是具有价值的成长路径。但学术研究推进专业实践的效果并不明显,即便进入一流本科建设阶段后,学术研究推进专业实践的效果也与过往相差无几。学术研究对专业实践的指导失灵。究其原因,可能是学术研究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指导信息的传导链条过长。这一链条可以简述为“学术知识—教师—学生”。链条中存在两条连接链和一个传播介质:两条连接链分别是教师吸收学术知识并内化,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一个传播介质是在链条中间充当纽带角色的教师。链条的传播路径过长,学术知识的完整性在传递过长中不断损耗,学术知识的失真度不断升高,最终导致学术知识对专业实践的指导作用降低。
三、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更新学术研究与学生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是学校最为本质的特征。要实现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融合,教师必须站在建设一流本科的高度,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一是要塑造学生教学主体意识。杜威的“新三中心”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核心,强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9]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教师中心思想,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学术研究作为一种深层次学习,需要高度的科研思维能力和毅力。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这些能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围绕学生的具体能力,选择性地培养学生学术能力,使学术研究与学生达到相宜状态。
二是引入多种教学方式。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习惯于或不自觉地采用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有转变教学方式的意识。教师可以先从利用短视频、配音等多媒体工具开始,尝试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来源,随后再逐步引入角色扮演、线上线下交互平台等更能提供互动体验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形成互动型课堂,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
三是提升案例教学的时效性与质量。案例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组织案例时,必须充分考量案例是否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案例只有能够让学生不自觉地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场景,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案例远离学生的生活,不能较好地反映新时代色彩,案例教学的作用则会大打折扣。
(二)重构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平衡关系
一是要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结合是培养人才的基石。实现科研与教学结合并非只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简单拼凑组装,科研与教学的相对独立性是构建在人为需求之上的,本质上教学与科研具有天然统一的基础关系,因此,二者能够相互融合和支持,能够满足教师借学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求。重视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和平衡,是畅通科研与教学这两条人才培养路径的前提保障。
二是设立科研成果认定机制、科研减负机制和教学激励机制。高标准的科研认定机制能够减小教师的科研压力,遏制教师的虚假科研行为,注重提升教师的科研质量而非科研数量。科研减负机制和教学激励机制能使教师向教学分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科研和教学平衡的状态。
三是赋予教师一定的教学自由裁量权。教学计划与教学周期时间过长,教学安排跨度过大,会让教师难以制定同时兼顾科研和教学的工作计划。因此,高校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教师教学自由裁量权,增强教师授课排课的灵活性,使教师能够灵活地安排教学时间,制定符合自身科研需求与教学规划的工作计划。
(三)突显学术研究与课程融合的学科性和地域性
一流本科建设下的学科课程应该具备独有的学科性质和本校特色。这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全面的审视。
一是要明晰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学术研究与课程的融合要能够梳理出逻辑关系、突出专业性内容、彰显课程特色。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破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的三层平层叠加结构,进一步梳理不同课程类型之间的关联性,明确专业课程主从关系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二是重视对学生的学科专业素质培养。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研究领域内涉及的知识多元多样。教师要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行政管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为目标,从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性、关键性知识入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是构建地域特色课程。行政管理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需要与校相宜、与地相宜,体现高校特色和地域特色。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术研究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必定要与当地的社会发展情况、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情况相适应。这就要求理论课程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内化理论,不断引导学生尝试从当地政府视角理解政府行为;实践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地方政府行为,开展模拟练习,或寻求校外实地观摩的机会,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具体的政策执行。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适当增加与本地经济政治相关的实践课与考查课,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将地方政府管理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特色选择。
(四)建立学术研究与专业实践融合的循环沟通路径
为避免学术研究对学生专业实践的指导出现分隔与断裂而指导作用失效的问题,高校要建立起学术研究与专业实践直接链接的传导路径。
一是可以尝试搭建学术研究与专业实践直接传导路径。如高校积极搭建促进学生专业实践的数据信息知识库,主动向学生开放,畅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路径。二是可以尝试构建教师与学生间的指导和纠正路径。这一路径不再强调教师的学术知识传达者或传播中介身份,而是突出教师充当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后的实践指导者和纠正者身份。三是建立教师与学术研究的共同塑造路径。学术知识信息库在建立之后并不是静态不变的,高校和教师必须持续更新知识和发掘知识,以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高校和教师需要在与学生共同探索并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更新知识,维持学术研究指导实践的作用。
学术研究推进行政管理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程,覆盖了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方式、课程体系框架、理论与实践融合等多个专业发展的突破点。本研究从较为全面的视角讨论了不同突破点的突破路径,以期为相关的教育教学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未来相关研究可再深入挖掘具体的实践策略和方法,为学术研究推进行政管理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