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建设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先锋引领”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建设为例
2023-04-22孟繁博
孟繁博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阳泉,045000)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在高校建设辅导员工作室是近几年比较常见的专家型辅导员培养途径之一。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辅导员根据工作实际建立了网络思政工作室,实现了育人方式的创新。但在网络思政工作室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建设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网络思政工作室育人实效。因此,本研究以我校的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建设实践为例,基于建设背景和建设困境的分析,提出建设对策,为其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的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一、建设背景
网络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网络对当今社会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文化形态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较2021年12月提升2.6个百分点。[1]大学生群体是重要的互联网用户,每天上网时间较长,网络内容深刻影响着其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学习和行为模式等。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文明上网行为的引导,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深入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为思政工作在网络时代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重要切入点。另一方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2]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体,必须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提升其专业化、职业化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应运而生。
我校“先锋引领”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的建设是满足网络时代学生发展需求的结果,是育人方式的创新发展。我校电气系于2022年9月成立了“先锋引领”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工作室由6位教师和5名学生组成,建有综合办公区和公寓服务站两个线下阵地,“先锋故事汇”微信公众平台和工作室建设微信群两个线上阵地。“先锋引领”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助推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打造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网络社群,推动网络育人工作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困境
(一)高校思政育人方式固化,网络思政发展缺乏政策支持
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固化。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作为传播者和学生作为接受者的角色定位相对固定,教育过程简单且易于组织。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重新构建出一种新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的生成使得很多习惯于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教育者一时难以适应,没有及时融入其中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3]部分教师不能及时适应新形势下学生思政教育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另一方面,网络思政工作室的发展缺乏政策支持。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管理工作还缺乏有效成熟的运行模式,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校级的网络思政教育规章制度,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没有统一规划,网络文化没有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考核体制。此外,网络思政教育还没有被纳入学校认可的教学科研成果体系,总体而言,网络思政教育的完整政治生态尚未形成。
我校“先锋引领”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队伍由专职辅导员组成。从网络思政工作室的人员构成来看,相较于其他类型教师,辅导员在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思想动态、生活状况等方面具有优势,能较为及时地掌握学生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思政教育方式。从网络思政工作室的管理水平来看,一是网络思政工作室自身目前尚不具备完整的网络思政管理体系;二是高校未将网络思政工作室的相关工作作为指标内容,纳入绩效工资认定、职称评定条件认定等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和成长的政策文件中,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室工作缺乏激情和动力,难以保障网络思政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缺乏媒介素养,网络思政教育能力不足
建设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的人才队伍,需要吸纳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人才。因此,参与建设的辅导员应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这样才能够利用网络空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普遍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比较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但是在掌握网络技术和熟悉网络文化等媒介的素养方面还存在不足。
我校“先锋引领”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围绕媒体平台运行、教育资源整合等相关主题,定期组织相关辅导员开展集中学习研讨,开展网络平台运营技巧、网络新闻采编和文稿撰写等培训,提高其网络思政教育能力。但是,由于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多样,其中多数并不具备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知识,不能深入地剖析、整合与加工复杂的媒介信息,无法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判断和态度。而且,辅导员来自不同院系,处理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的时间比较多,集中开展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专题学习研讨的时间有限。因此,网络思政工作室整体的网络思政教育功能作用发挥水平较低,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大多停留在“转发信息”的阶段。
(三)网络思政内容陈旧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就网站建设和公众号建设而言,网络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和公众号的内容较为陈旧,更新不及时,且多为政治理论内容的文字推送,推送内容并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内容缺乏亲和力、针对性和实践性。目前,我校“先锋引领”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开设了“先锋故事汇”微信公众号平台,主要发布时事热点话题和政治理论学习重点。网络思政工作室成立以来陆续推送了“忆峥嵘岁月,学百年党史”“学习四史,以史为鉴”“红色故事”“革命烈士诗抄”等系列微党课,内容来源多是经典理论著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距离感,内容理论性太强而缺少现实指导意义,推文的实际点击量并不高。
(四)学生媒介素养较低,网络思政环境亟待净化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的信息深刻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网络传播的信息复杂多样,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我提升的意识。我校“先锋引领”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的调查发现,部分学生难以甄别并合理利用有效信息,上网时间多被娱乐化的短视频占据,公众号推送的网络思政内容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此外,作为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学生骨干整体上也缺乏媒介素养,在协助网络思政工作室组织教育内容时,较难从海量的、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中有效地选择和加工信息,很难为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提供有吸引力的新鲜内容。
三、建设对策
(一)提供上位制度保障
为适应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保障网络思政工作可持续发展,高校要根据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管理制度,在相关制度中明确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网络技术部门等多个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
具体而言,高校首先要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成立主管网络建设工作的校领导集体,并配备宣传思想、学生工作、网络技术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校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其次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校园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格局之中。最后要持续完善对网络思政工作成果的考核和认定机制,例如,在对职称条件的认定上,应加强对网络思政教育成果的认定,逐步将辅导员在公众号平台或者其他网络平台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纳入职称认定的条件中,激励辅导员持续投入网络思政工作室的建设。
(二)促进多组织发展
伴随5G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需求情况的变化,高校师资需求也应不断调整变化。高校应建立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培养一支兼具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包括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优秀党团员和学生骨干等多类型的思政工作者。以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为思政工作者的基础能力;以掌握基本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利用网络空间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思政工作者的发展方向。兼具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要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高校要加强培训,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学习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知识,学习计算机技术和新媒体运营技术,提高其深入剖析、整合与加工复杂媒介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议程设置的能力。网络思政工作室成员要开展定期的专题工作会议,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网络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工作室成员要积极参加相关课题和项目研究,尤其是针对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以不断提高科研能力;要善于总结日常工作,注意积累工作经验,形成网络思政教育相关论文或者专题学生工作案例,有效发挥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议程设置作用。
(三)提高内容质量
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内容质量必须遵循“内容为王”的建设规律,牢牢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育人内容,形式也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下课堂、班会、团日活动等,网络思政可以呈现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新闻等多样化内容,针对学生关心关注的学习内容开展讨论分享。网络思政工作室可以尝试举办线上学术讲座、慕课、微课等活动,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形式。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有价值且质量高的信息,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学生接受,符合学生爱好兴趣等角度入手,设计、创造、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另一方面,提高网络思政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成功的教育过程,除了准确完成信息的传递,还要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认同,最终完成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行为的养成。只有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才能针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在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帮助其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4]网络思政工作室在运营微信公众号或其他内容传播平台时,在推送内容上要避免过多的理论叙述,而是多以学生身边的人物为例,树立典型榜样,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中挖掘教育素材,让学生能够将教育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关联起来,成为自己的生活范本。此外,要善于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离校教育、考试前的诚信教育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中进行对成长的思考,从而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四)培育媒介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传播过程中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因此,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也影响着网络思政的育人效果。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净化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环境。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私密性、开放性等特性,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非常复杂,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坚决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网络安全制度,浏览健康网页,发布积极向上的言论,自觉屏蔽消极的、低俗的信息,提升运用各类网络媒介的能力。同时,高校还应加强校园内各类网络平台规范化管理,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思政教育的环境,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培养校园意见领袖,提高网络思政影响力。校园意见领袖一般是指在校园网络中比较活跃的学生,他们在特定的网络空间中具有一定的话语优势,其言论在学生中具有一定权威性。网络意见领袖是网络思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引导得当,可以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积极力量。因此,高校可以网络思政工作室为牵头单位,注意培养学生骨干成长为校园意见领袖,可以在公众号平台和其他校园网络空间中建立学生评论员队伍,通过专题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素养,在具体事务的科学指导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使作为意见领袖的学生骨干在网络空间敢于发表正面言论,善于发挥正面引导的作用,确保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四、结语
对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先锋引领”网络思政工作室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缺乏学校政策支持、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较低、网络思政内容陈旧单一、学生媒介素养较低等问题制约了网络思政工作室的发展。为提高育人实效,网络思政工作室需要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内容建设等多方面着手,统筹规划网络思政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方案,从而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