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鲁艺经典音乐作品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

2023-04-20李冬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鲁艺唱法延安

李冬梅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1 延安鲁艺经典音乐作品

延安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1938年创办的以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为目标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全称是鲁迅艺术学院。因其创办地区在延安,史称延安鲁艺。在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创作激情感召下,鲁艺师生广泛地采用民族民间音乐,并大胆地与西方作曲技术相结合,创作出的作品朝气蓬勃,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这些歌曲有力地感召和鼓舞人们团结起来一起抗战,并在随后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传唱至今。

从作品题材方面来看,首先是反映抗战、军旅生活的音乐作品。这一类作品既是当时的客观需要,也是鲁艺师生内心最强烈的真实感受。歌曲中充满了高昂的革命热情和抗战必胜的信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路军进行曲》(公木词、郑律成曲),这首歌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载入史册,成为永远的经典。其次是反映生产劳动的音乐作品。由于当时物资匮乏,军队一度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经费的困境。为了支持长期抗战,中共中央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条件下参加生产运动。一大批以“生产劳动也是抗战”为主要思想的歌曲涌现出来,其中《二月里来》(赛克词、冼星海曲)、《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一籽落地万粒归仓》(袁烙词、梁寒光曲)[1]现在还经常会被唱起。还有一部分作品反映当时的民众生活,讴歌党、讴歌英雄人物,例如《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延水谣》(熊复词、郑律成曲)、《拥军花鼓》(安波填词陕北民歌)、《翻身道情》(鲁艺文工团集体作词刘炽曲),经典的旋律一经响起就会引发观众的合唱。

在所有的音乐作品中,《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和歌剧《白毛女》,因艺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演出次数最多,成为延安鲁艺音乐经典作品的代表。冼星海首开大合唱的艺术形式,整部《黄河大合唱》包括八个部分,其中有混声合唱《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女声合唱《黄水谣》,男声独唱《黄河颂》、女声独唱《黄河怨》、男声对唱加合唱《河边对口曲》和一部配乐诗朗诵。

作曲家熟练运用西洋作曲技术将多种民族音乐元素综合起来,使音乐丰满立体,旋律清新质朴,气势恢宏磅礴,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不怕牺牲、坚决斗争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中国人民的灵魂之歌”。这部作品曾在多个国家巡演,引来超越文化、超越民族的赞叹,永远载入中国音乐史册。歌剧《白毛女》是延安鲁艺师生在多部秧歌剧和具有歌舞表演性质的歌曲联唱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具有戏曲表演程式化的特点,兼具西方音乐中主题贯穿发展手法和传统戏曲中板腔体和曲牌体模式,在咏叹调、宣叙调的创作上大胆融汇民族音乐语言、戏曲音乐和西方音乐于一体,为我国歌剧探索出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确立了中国新歌剧的创作与表演模式,成为民族声乐艺术形成的标志性作品。

2 民族声乐艺术形成概况

民族声乐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民歌唱法、曲艺说唱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美声唱法,运用气息和共鸣的技术,形成的具有科学发声观念,能驾驭较高难度声乐作品的歌唱技巧,表演上呈现出中国气派、中国神韵的歌唱艺术。

2.1 民族声乐的产生背景

20世纪初,长期处于封建束缚的中国处在政治上逐渐丧失主权、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之中。一些留洋归来的爱国人士纷纷把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融入各行各业。近现代启蒙音乐家沈心工在日本留学期间,被一种朝气蓬勃、热情向上的学校乐歌活动吸引,开始积极探索中国乐歌的创作,回国后将唱歌引入国人的课堂,首开中国学校教育的唱歌课,被称作“学堂乐歌”。歌唱在中国古已有之,彼时的中国歌唱艺术主要存在于戏曲曲艺表演中,民歌小调都没有进入职业演唱行列。这种在普通学校教育中以愉悦身心、宣传教育为目的的集体唱歌还是新鲜事。这类歌曲的音乐具有节奏鲜明的特点,比中国传统音乐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掌握,歌唱的内容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与个人的责任担当,大家齐声高唱时非常振奋人心鼓舞斗志。从那时起,一些早期新式音乐家将西洋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一批艺术歌曲、学校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同时代表了人民群众的进步要求,如萧友梅的《问》《五四纪念国歌》等。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救国、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创作出了一批充满时代感、民族性的救亡歌曲,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苦大众的心声,如聂耳的《码头工人之歌》、冼星海的《夜半歌声》等。民族声乐艺术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与表演实践中逐渐萌发。

2.2 民族声乐的形成过程

从民族声乐的产生背景可以看出,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其中,使大家在欣赏或同声高唱中统一思想、加强团结、催人奋进是民族声乐创作与表演最初的目的。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涌现出大量的声乐作品如《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民族声乐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造有中华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新形象。延安鲁艺师生创作的大量的声乐作品为萌芽中的民族声乐艺术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一些作品成为民族声乐演唱经典曲目,促进民族声乐发展成一门崭新的歌唱艺术。鲁艺的音乐创作一直保持着两条线,一条是节奏鲜明的进行曲风格的军歌,一条是从民间音乐中提炼出来的抒情歌曲。最初歌曲难度都不大,条件好的人用真声就能唱。随着创作的逐渐成熟,作品难度也越来越大,要求在唱法上也有所发展。在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中探索出一种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戏曲唱法、民歌唱法、曲艺说唱的咬字发声基础上,借鉴西洋美声唱法中的运用气息和共鸣的技术,形成的一种新唱法,这种唱法能完成难度较大的歌曲,同时更能展现中国歌唱的气质和神韵。最先会用这种唱法的是歌唱家王昆、郭兰英,他们成功表演了当时被称作新歌剧的《白毛女》。后来,民间歌唱法走入音乐专业院校,民族声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50年代后期,一批具有跨时代水平的歌唱家先后涌现出来,他们是女高音王玉珍、马玉涛等,男高音吕文科、胡松华、吴雁泽等。他们的歌声传遍了祖国各地,许多曲目至今仍在传唱,如王玉珍的《洪湖水,浪打浪》、吕文科的《克拉玛依之歌》、胡松华的《赞歌》等。在几十年的演唱实践与研究探索中,他们将假声运用于民族唱法之中,使得真假声能在歌曲的演唱中结合,并利用气息的控制使声音的力度变化恰到好处,形成一个统一的声音状态,可以在不同声区自如转换。这种技巧在声乐界是高难度的,他们的演唱方法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此期间,为区别于美声唱法,这种唱法被称为民族唱法。随着民族唱法的不断完善、各个声种的完备以及声乐理论的发展,这种以民族唱法为主的歌唱艺术渐渐发展成为当代的民族声乐艺术。

3 延安鲁艺经典音乐作品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

3.1 促进传统歌唱方法向现代歌唱技术的发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歌唱活动主要存在于各种戏曲声腔表演和民歌小调中。戏曲声腔表演常常都是唱念做打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声音与肢体语言一同用于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推进剧情的发展,表演时尽量强化语言音韵的美与肢体语言的美,对声音自身的共鸣与流动性强调得较少,不是单纯追求歌声美,在歌唱方法上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造成流派众多,缺乏统一性。民歌小调,因其演唱者的非职业性,也没有对发声方法作深入的研究。所以,当时的歌唱方法主要是戏曲表演中的唱法。新诞生的学校歌唱与一些宣传新思想的歌唱都不适合用戏曲唱法,于是本能地使用真声为主的唱法。延安鲁艺的音乐作品最初就是采用这种真声为主的唱法和较少的戏曲唱法。随着音乐教学与表演活动的频繁开展,歌唱经验越来越丰富,歌唱方法有了变化。

延安鲁艺音乐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合唱作品,这些合唱作品都具有旋律清新明朗、节奏雄壮刚劲的特点,演唱起来坚定有力、奋发豪迈。合唱表演特别要求节奏准确和声音状态统一。戏曲唱法中多以一个人唱为主,板式变化丰富自由,歌声极富个性,显然不适合一起合唱。真声唱法音域有限,个人音色突出,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合唱的和声和力度变化。有的师生原来会一些西洋唱法,发现西洋唱法可以唱得更高,但是咬字没有真声唱法清晰,就试着将两种唱法的优点相结合。通过演唱大量的合唱作品,歌唱者的节奏意识得到加强,节奏感得到训练。这种唱法与真声唱法相比,声音浑厚音、域宽广、豪迈有力;与戏曲唱法相比,声音松弛、音波稳定,便于统一。所以这些合唱作品直接促进歌唱技术的发展,使歌唱水平明显提高,越来越能完成有难度的作品,声音越来越和谐。

3.2 促进作曲技术和作曲理论的发展,产生新的声乐表演形式

艺术作品创作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这门艺术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萌芽中的民族声乐因篇幅短小、节奏鲜明、旋律清新、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的原因,开始被人们接受。当时的民族声乐作品包括音乐会独唱歌曲、合唱歌曲,城市里工人运动中的群众歌曲和话剧中的带有表演性的歌曲。在延安,鲁艺师生把歌声作为武器,带着极大的热情进行创作演出,音乐创作能力得到提升。

第一,作品的结构变复杂,篇幅增大。例如鲁艺第一期的作品《识字小调》(陕北探情郎调,安波填词),篇幅短小,只有一上一下两个乐句。鲁艺第三期创作的《送军粮》(刘谟词、张棣昌曲),结构明显发生变化,在一上一下两个乐句中间插入四个小乐句,并增加一个补充性尾声。从二者对比可见作曲技术在发展。

第二,作品广泛采用民族民间音乐。例如《选举好人来做官》是一首旋律具有秦腔特点的歌曲。《红缨枪》是一首运用五声调式创作的多声部歌曲,里面有领唱、齐唱,还创造性地采用京剧乐汇“龙格龙”作伴唱,提升歌曲的民族性。抒情歌曲《延水谣》兼具朝鲜民间音乐旋律的特点和陕北民歌“商-徵”呼应的特点。《一籽落地万粒归仓》和《翻身道情》这一类歌曲带有大量衬词的陕北民歌风格的歌曲。即使是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其作者冼星海也认为是“根据新内容配合民族的新形式”[2]。所以,正是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音乐特色的经典作品孕育了民族声乐艺术,丰富了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理论。

第三,产生新的声乐表演形式。作曲技术的创新与作曲理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声乐作品的表演形式也丰富、完善起来。原先只有独唱与合唱,在深入学习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表演唱,代表节目是8个女演员手提花篮边跳边唱表演的歌曲《南泥湾》;对唱的代表节目是两个男演员一问一答的《河边对口曲》;秧歌剧有代表剧目是一男一女两位演员有独唱有重唱又有舞蹈的《兄妹开荒》;小组唱的代表节目是有领唱有伴唱有齐唱的《红缨枪》;还有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大型声乐套曲和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新歌剧。尤其是《白毛女》,集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精粹与西方戏剧音乐大成于一身,其中高难度的唱段对歌唱者的歌唱技术和整体艺术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音乐院校里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仍然以能唱好《白毛女》中重要唱段组成的歌曲《恨似高山仇似海》和《杨白劳》为检验歌唱能力的一个标尺。

3.3 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最初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风范

延安鲁艺经典音乐作品深度结合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歌颂党的领导。

它具有一种奋勇拼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最能代表民众的心声,就是民族声乐的底色。延安鲁艺的大部分歌曲都宣传抗战思想,例如这些歌词:“这是时候了,同学们,该我们走上前线,国难已经迫到了眉尖,谁有心意长期钻研”(出自《毕业上前线》);“延水浊延水清,情郎哥哥要当兵,当兵要当抗日军,不是好铁不打钉”(出自《延水谣》)。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深刻:黄河边拉纤的船夫们正齐心合力战胜惊涛骇浪;欲投河自尽的妇人正哭诉悲惨的命运;在战场上抗日官兵正浴血奋战;革命根据地的战士和群众正在庆祝丰收;满头白发的喜儿喜极而泣;翻身作主的穷苦人感恩共产党。党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团结一致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民族声乐作品,对当下民族声乐发展依然有指导意义。

延安鲁艺经典音乐作品广泛采用民族民间音乐,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体现民族声乐发展初期的审美风范。

延安鲁艺的艺术家们在党的号召下,走近人民,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共产党的先进思想、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胜利唱出来,鼓舞斗志,统一思想;也把人民群众对党和领袖、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期冀抒发出来。如歌曲《南泥湾》中唱道,“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如今的南泥湾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这样的歌词朴实明了,唱起来朗朗上口,唱歌的人和听众内心都充满革命的激情和劳动的热情。

为古老的旋律填上时代的新词,让革命的呼声用亲切的曲调唱出,如歌曲《翻身道情》就是在原有陕北道情的旋律基础上填词加工而成,“太阳一出来满山红,共产党救咱翻了身。旧社会咱们受苦的人是人下人,受欺压一层又一层……往年咱们眼泪往肚里流呀,如今咱站起来做了主人。”既新鲜又熟悉的调子,唱着身边发生的事,讲着明明白白的道理,听的人心里热乎乎、亮堂堂,充满独立自主的豪情。一些创作歌曲也广泛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哪怕是合唱这种西方引进的声乐表演形式,如最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其作者冼星海也自认为是“民族的特色,新的技巧”[3]。新歌剧《白毛女》的音乐中明显具有晋剧、河北民歌、河北梆子的声腔特点,在表演上也借鉴戏曲的手眼身法步,将歌唱表演与戏曲表演动作相融合,形成既有真实感又有传统表演的程式美,其演唱方法、表演形式和创作模式都成为之后民族声乐创作与表演的样板。这些经典作品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扬,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喜好,成为民族声乐发展初期的审美风范。

4 结语

在八年时间中,延安鲁艺云集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文艺精英,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经典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战争年代“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2],发挥出音乐作品强大的影响力,在演唱方面促进传统歌唱方法向现代歌唱技术发展,在创作方面促进作曲技术和作曲理论的创新,产生新的声乐体裁,体现民族声乐发展初期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风范,创作出标志性的民族声乐作品,对新生的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鲁艺唱法延安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