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2023-04-20云,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政政治

冯 云,姜 通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当今世界,互联网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数字化的价值意义在于为多样化的信息传播路径提供技术支撑,并为现代化数据收集、筛选提供信息支持。在教育领域,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路径、学习阅读习惯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高校是信息化技术应用和传播的前沿阵地,大数据也逐渐渗透于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大数据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传统模式,就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化、系统化数据处理方式,以及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让教育工作者了解大数据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丰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力的激发焕新。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

1.1 大数据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舆论的平台,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网络舆情是一种爆发力强、情绪渲染范围较广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这样的传播模式有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扩充教学资源,进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教育环境[1]。大数据信息的开放性、可复制性和共享性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教育公平,促进了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友好发展。大数据技术为思政教育教学提供技术保障,提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的可行性。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轨迹,进行更具针对性、更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网络以及大数据技术为学生获取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多种路径,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不同的平台和形式。在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负面的网络信息和情绪也会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传播渲染,给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大学生个体心理接受程度不同,应对负面信息时可能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网络因此成为大学生情绪宣泄的平台。除了自我情绪的宣泄,网络成为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为高校正确疏导学生心态打开了便捷的通道。疏导大学生群体的情绪,纠正大学生面对困难的不正确心态,是网络平台在社会信息传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渲染对大学生的心态作科学调整,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2 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和新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合新时代赋予的丰富内涵,面临新要求和新任务。一方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任务;另一方面,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扩充教育内容和空间,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时代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心态调整和思想动态等现状,高校要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时代背景、时空场域、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变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同时,扩充优化课程资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践行价值引领和教育担当过程中,高校要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根据教育教学需求探索多元教育模式。依托高校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探索适合网络平台的授课形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1.3 互联网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和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便利条件

首先,大学生处于社交活跃的阶段,渴望参与网络话题并通过发表言论得到认可,在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提升社会参与感。但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娱乐项目层出不穷,加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系统、授课方式依然局限于传统授课,造成部分大学生政治素养不高、社会参与度较少等问题。其次,大学生处于塑造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阶段,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心理压力。从众心理是指在群体言论和思维的引导之下,逐渐放弃个人想法而追求和其他人相同的观点,以获得肯定的行为[3]。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的观点和认知多样化,容易扰乱大学生的固有认知。不少大学生在复杂社会情境中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与正确的决策,就是因为意志不坚定、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是推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系统化的关键步骤。高校教师要用科学的理论与历史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教育方法

要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用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大数据和网络信息,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要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再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将合理的教学方法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充分结合、灵活运用,变革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凸显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1 理论知识教育引导法

理论知识教育引导法主要指以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为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的基本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方式。大数据时代的理论知识教育引导法以正确处理网络信息和应对心理为主要内容,起到调整心态的作用。主要方式有两种:第一,理论宣传法。理论宣传法是指教育者进行口头理论灌输,达到调整学生心理动态和思想认知的目的。大学生求知欲、可塑性强,利用理论宣传法更贴近大学生心理需求。而且,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信息平台以及教学内容的可复制性给理论宣传法提供了便捷方式,可操作性强。第二,专题讨论法。组织大学生共同参与相关内容的讨论,加深知识理解和内化。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需求,专题讨论有助于提升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有效性,增强理论知识学习效果。网络平台的专题讨论可以由专人小组进行管理,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分层次、多元化的讨论。理论知识教育引导法可以有效利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让大学生群体能够独立理性思考,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2.2 典型榜样教育引导法

典型榜样教育引导法是指利用典型人物的事迹以及人物的优良品质培养积极心态的一种教育方法。依靠大数据推送以及互联网平台,典型人物的事迹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加之大学生模仿力较强,利用典型榜样教育引导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运用典型榜样教育引导法的关键有以下三点:第一,选取的榜样要具备时代特性。要确保榜样的全面性和多元性,提升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处理分析能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二,榜样的选取事迹要感人和生动。对大学生群体而言,感性认知往往大于理性认知。同时,为了避免引导教育的思维定势,应从现实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入手,深入扩展榜样的精神力量。第三,榜样的选取要平凡化。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较少,如果选取的榜样事迹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没有接触到的,那么无论网络信息中的内容多么动人,对大学生而言依旧没有切实的情感体会,榜样教育的引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要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渠道,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典型榜样事迹加工处理,讲好中国故事,寻找故事中的思政着力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思政理论浸润广大学生。

2.3 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法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作用,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高校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思考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着力点和路径,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预见性和实效性。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多样化且体量巨大,大学生群体的辨别能力可能不足以理性应对和解决新时代各种问题和风险,在面对一些负面信息时容易出现紧张、恐慌的情绪,甚至心理失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缓解情绪。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心理辅导,即以网络平台教育代替面对面交流。学生对网络平台使用较为熟悉和频繁,能够让学生更放松、更愿意接受。第二,建立心理咨询专线,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采用主动问询的方式沟通和讲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消除疑虑、解答困惑,增强心理抗压能力。第三,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心理咨询和引导。高校要以班级群为主要阵地,以调查问卷、主动询问的形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和调整心态的能力。

3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具体路径

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网络信息影响范围大,而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频率高、依赖性强,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可凭借网络平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4]。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者在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方法的同时,更要结合时代发展形势,提升数据素养,探索创新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模式。高校以及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大数据管理机制,将“教育理性”和“科技理性”有效衔接融合。

3.1 坚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5]。海量、高增长率的网络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加之大学生本身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处于发展塑造的阶段,亟需正确方向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任务,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要坚决拥护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筑牢为党和国家奋斗的思想基础。“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在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只有坚持不懈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在思政教育阵地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才能得到正确的思想引领,其精神力量才能被有效激活[7]。

3.2 搭建大学生思想动态数据采集系统

采集学生思想动态数据有利于把握学生的心态走向,发现问题,进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互联网对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为搭建大学生思想动态数据采集系统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搭建大学生思想动态采集系统,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能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内容收集。除了学生群体,还应将学生家长和辅导员都纳入采集体系,建立分层级、多元化的信息内容体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其次,高校应建立引导机制指挥小组,以高校辅导员为中心,专业课教师进行辅助,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趋势,并及时更新信息采集系统数据,以便相关专家小组进行问题分析。最后,信息采集的途径要保证多样化,可以利用多元方式和途径采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辅导员可以通过面谈的方式判断学生的思想动态走向;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以及知识讲解考核的方式判断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知,并把思想动态的指标纳入信息采集分层系统;心理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力量,利用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作全方面总结。在进行学生思想动态采集过程中,要察觉并解决学生的心理、思想层面问题,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分析学生的动态数据,继而发挥引导机制作用,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及特殊情况。

3.3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塑造学生性格和构建认知体系的作用。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及时防控和把握出现的问题,以实际行动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实践中落实好政策要求。坚持“慎终如始、警钟长鸣”,坚持“精细精准”,将增强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当务之急,提高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首先,根据已采集的学生信息数据进行评估,找到本校大学生思想动态中的不稳定因素,经过大数据和专家分析后精准制定多元化解决方案,打好“组合拳”。由于大学生没有直接参与社会工作,社会认知度浅薄,当学生在网络上受到负面言论的影响出现过激的言语、行为时,高校应及时通过信息采集系统反馈到预警机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由辅导员和心理教师组成的思想动态研判小组对学生的政治方向和心理发展方向加以引导,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总结规律特点,以便优化思政教育手段。其次,要加强学生心理动态问题的预防,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融入预警机制中,促使学生增强自身思想认知能力,协助构建学生自身思想知识系统。最后,对待特殊的学生群体要有特殊的解决方案。特殊的学生群体是指有心理问题或者家庭贫困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此类学生应先把预警机制调成高级,相关思想动态的研判小组人员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态,定期以面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认知。同时,此类学生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冲动地作出选择,危害自身以及身边人的安全。因此特殊群体身边的师生要在建立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介入机制,不断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分辨能力。预警机制的建立是学生心态调节的重要保障,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指标和信息采集结果都融入预警机制的层级判断中,切实提高预警机制的有效性。

3.4 制定多元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方案

大数据以及信息技术为个性化思想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和技术支撑,带来了发展契机。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沟通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沟通策略。从宏观视角来看,要关注心理问题,充分利用大数据推送以及网络平台宣传心理疏导途径;健全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建设,落实“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四级网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加强联动拓展,形成家校联动机制。从微观视角来看,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针对大学生心态调整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之义。通过大数据以及学生思想动态数据采集发现问题,积极进行劝导和帮扶,可以有效消除由网络负面信息导致的社会连锁反应,避免学生出现以走极端的方式缓解紧张情绪。首先,坚持从学情和学生需求出发,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采集系统中的数据,用信息技术分析不同学生的差异化表现,深入分析学生情绪背后的深层矛盾,及时对学生的心态进行正确引导。其次,坚持科学施策,提高教师对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对学生心态变化的预见能力。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都较为活跃,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数据统计和分析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预见性把握,做到监测敏锐、处置有效。高校教师应重点关注网络媒体中发言较为积极的学生,及时和学生沟通,从而引导学生群体心理的走向,避免出现由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导致的不正确抱团行为。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主动利用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救治”,搭建良好的师生沟通体系。

4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8]高校各级教育主体以及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因时因势,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既要注重差异化教育,又要注重跟踪式培养。高校要充分重视新媒体互联网信息的引导作用,一是要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研究和掌握其运作机理,融合知识理论性强的思政教育和形式活泼、情感互联的网络传播内容,使之更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习惯。二是创建学生思想动态数据收集管理平台,针对性实施心理健康管理方案,无论是对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预警机制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辅导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大数据以及网络信息的科学运用能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稳定社会心态、执行正确行动的前提。转变思维、创新话语表达和方法途径,保障大学生在现代化、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理性应对网络信息,确保其心态稳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功能。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