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04-20陈凤至王雪静谭诤
陈凤至 王雪静 谭诤
摘要:优秀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文化强国的基石。中小学课堂是青少年学生学习、传播、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场所。因此,要通过多种路径和策略,将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建立政府、学校、师生共同推进地域文化进校园的联动机制,大力提升师资队伍的地域文化素养,优化地域文化教育环境,从而实现活跃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建设特色学校和地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双赢”甚至“多赢”。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 地域文化 兴国山歌
引用格式:陈凤至,王雪静,谭诤.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12):87-90.
地域文化是指某一地区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这一地区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的折射和聚焦,它承载了这一地区历史发展的记忆、历史文化的积淀、历史精神的传承、历史文脉的延续。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青少年学生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将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是青少年了解并传承地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使中小学校园和课堂成为传播和弘扬优秀地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十分值得我们重视的。本文试以江西客家文化、“兴国山歌”为例,探究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的路径与策略。
一、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是指各地中小学依托当地优秀的文化资源,深入发掘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文化的凝聚、引领、调节和约束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人文情怀,引领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并促进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让青少年学生深入学习、传承地域文化正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重视文化建设的鲜明体现。因此,2011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建议:“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2]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通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
地域文化产生、形成、流传、发展于一定的地域,蕴含、凝聚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风俗、审美、思想、感情等,具有地缘因素和文化接近性等特点,对生于此、长于此的青少年学生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亲近性,相较于其他地区或其他种类的文化,自然更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同、接受,能有效唤起他们的乡土情怀,促使他们更好地、更自觉地去了解其源流演变、精神实质,汲取其中的养分,进而培养乡土情怀、家国情怀、爱国情感。如客家地区的中小学课堂引入客家地域文化资源,有利于客家地区的中小学生了解客家悠久优良的文化传统,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和发展史,客家文化所展现的丰富多样的精神世界、思想情感可以增益他们的心灵美和情操美,客家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培养他们的崇高理想,客家仁人志士报国济时、持节不渝的丹诚可以激发他们献身国家的浩然正气,客家文学对自然风光的讴歌可以培养他们对祖国山水、对家乡的自豪热爱之情、自信心与责任感,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客家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
地域文化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在音乐、舞蹈、绘画、习俗、传说故事等载体的背后,描绘的是各式各样的社会历史、人生图景,蕴含的是丰富的人生智慧,激荡的是迭宕的情感波澜,由此青少年学生接受的不仅是地域文化基础知识,更是一种情感文化教育,这可以极大地增进青少年学生的情感认同,极大地拓展青少年学生的视野,开阔其心胸、启迪其睿智、陶冶其情操。因此,地域文化进入校园、融入课堂,不仅视角独特新颖,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活跃了中小学课堂,培养了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使他们更为深入地了解社会实际,使教育教学更具感染力。
二、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的现状
中小学课堂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弘扬的主阵地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从客家地区中小学的调查情况来看,有些学校积极开展了这一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实验小学为保护、传承、普及“兴国山歌”,从2002年起,在文化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着力探索“兴国山歌”进校园之路。他们大胆将其融入、渗透到各门课程尤其是语文、思政、历史、地理、音乐、舞蹈、绘画等课程中,同时还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包括校(年级、班)团队活动、文化艺术节、研学旅行、竞赛比赛等,将其融入学生的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多措并举,融合创新,使“兴国山歌”全面进入学校日常,成为师生的特色文化基因,学校也被认定为“兴国山歌”省级示范传承基地。2002年,该校承担了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兴国山歌与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2017年,为总结推广“兴国山歌”进校园的经验,该校开展了江西省山歌传承基地陈列展,对“兴国山歌”进校园之路进行总结梳理,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推广“兴国山歌”。正是在兴国实验小學的影响下,兴国县的其他各中小学也纷纷将“兴国山歌”及客家文化的其他类型如民间音乐、舞蹈等引进校园,促进了客家文化的传播传承。
“兴国山歌”是江西省兴国县的地方传统音乐,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南方山歌文化的典型代表,相传源于秦末兴国上洛山为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两千年来传唱不衰、脍炙人口。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在赣南建立,兴国山歌与红色革命的浪漫情怀结合,催生了众多的红色经典歌谣,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的《十送红军》《苏区干部好作风》《映山红》《送郎当红军》等都脱胎于“兴国山歌”,这些“红歌”至今非常流行,历久弥新。2006年,“兴国山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兴国山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厚的教育资源,有着强大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并将其运用到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以促进中小学特色教育教学的建设与发展,促进这一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弘扬。
但从调研情况来看,许多中小学教学中对地域文化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不够重视,并未积极主动地将其引进校园、融入课堂,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知之甚少,这与素质教育、与新课标的要求有不小的差距。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存在如下问题。
1.学校重视不足
调查发现,目前多数中小学存在着对地域文化引入课堂认同度不高、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即使已经将地域文化融入课堂的学校也多停留在表面宣导的阶段,缺乏对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深层次的研究发掘及长期、系统的规划。精通地域文化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梯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广泛存在,难以形成弘扬优秀地域文化的良好氛围,不利于文化的发掘和传承。
2.师生认知度和接受度低
在调查中发现,在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师生对了解本地区地域文化意愿不高等问题。许多师生认为,地域文化与考试内容无关,对提高成绩没有帮助,这就导致他们对地域文化进课堂的认同度和接受度较低,缺乏对学校传承地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对传承地域文化的使命感不足,教学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地域文化即使进入校园中也仅作为符号化的存在,脱离师生的实际生活空间,不能與师生的现实生活、目标追求建立起价值联系。
3.缺少方法和策略
从调查结果看,有非常多的学生对地域文化比较感兴趣,且愿意深入了解和感受,这为地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动力。然而,受制于将地域文化融入课堂方法和策略的缺乏,师生们虽然热情地欢迎地域文化进课堂,效果却不明显。一些教师对地域文化不精通,认知不足,不能在课堂上将地域文化融会贯通地应用,难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地域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兴国县实验小学将“兴国山歌”引进课堂,从教师层面来说,会唱山歌是基础,会编山歌是技能,会教山歌是技术。但从现状来看,精通客家文化、“兴国山歌”的教师在全校教师中占比较低,教师的地域文化素养不高、不全面,教学手段单一且缺乏新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是落实地域文化进课堂的关键因素,教师的地域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地域文化引进校园效果的好坏[4]。
4.缺乏统编教材
地域文化进入课堂需要有丰厚教育价值的教学材料,这些材料必须经过精心的甄别、挑选,甚至需要编成具有权威性、包含正能量的教材。然而目前中小学教育更多关注书本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缺乏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应用,对地域文化教材开发不足,甚至阙如,这就造成学校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太确定的问题。如现有的“兴国山歌”更多停留于山歌的收集整理阶段,深入研究、甄别不够。虽然兴国县文化馆曾经编印了讲义、教纲发放到各个学校,但由于质量不高,很多学校并未采用。只有兴国县实验小学进行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其他学校多由教师自选上课内容。要改变这种现状,亟待进行教材资源的开发、建设[5]。
三、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的路径
中小学课堂是地域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阵地,地域文化能够有效丰富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教法,这些都毋庸置疑。要改变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还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关键在于要找到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的策略。
1.建立政府、学校、师生共同推进地域文化进校园的联动机制
地域文化引进校园、融入中小学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学校和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做好。教育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要积极鼓励、大力推动地域文化进校园,要充分认识到这是活跃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建设特色学校和实现地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双赢”,甚至是“多赢”,要大力为地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背书,增强活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机构,尤其是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型社交媒体平台要广泛展示地域文化进校园的积极成果,成为地域文化进校园的积极推动者。
学校教育教学具有组织性、系统性、完整性、递进性等特点,学校要大力开展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提高师生对地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常态化地组织各种形式的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并完善实践机制,积极创设文化体验情境,如校(年级、班)团队活动、文化艺术节、研学旅行、赛会等,牢固树立师生的“地域文化观”“非物质文化遗产观”,让师生有非常多的机会直接接触和感知地域文化,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运用、传承地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地域文化进课堂的支持率和吸引力。此外,学校需要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体现将地域文化引入课堂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编写有实用性、针对性的校本教材,让地域文化不是仅仅作为语文、思想品德、音乐等课程的“调味料”,而是围绕地域文化展开系统性教学,让地域文化教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江西兴国实验小学将“兴国山歌”引进课堂,就曾组织师生联动,先做到人人学会唱山歌、学会山歌表演,进一步发展为人人动手编写山歌。他们先后征集到各种山歌3000余首,从中筛选整理400余首编印出山歌教材,之后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程度,分层级运用于课堂教学,让地域文化和“兴国山歌”的教学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2.提升师资队伍的地域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地域文化进课堂的直接实践者,其自身地域文化的素养直接影响进课堂的效果,因此,提升师资队伍的地域文化素养是极其关键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地域文化素养有多种途径。首先,在教师技能培训层面增强针对性,可以通过专家讲座、课堂观摩、经验交流分享、田野调查等多种培训方式,从理论、实践、感知等层面全方位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其次,注意教师梯队结构的合理性,加强青年师资力量的培养,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思想、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培养一支既精通地域文化、又有教学技能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真正将地域文化长期、有序地融入课堂。
此外,扩展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也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有效方式。地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和传承人是校外兼职师资力量的最佳选择,我们要积极鼓励引导“非遗”传承人按照就近、便利原则,走进各学校开展长期授课或临时性授课等服务活动。地域文化专家、民间艺术家走进学校既能提高教师队伍的地域文化“专业性”,又能促进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承“非遗”和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保障文化传承,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我们还可以择时将课堂搬到地域文化展览馆、历史纪念馆、非遗博物馆等场所,充分利用本地区文化和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教学,使地域文化在校园、在课堂中焕发活力。如江西兴国实验小学在这方面就做了不少的探索和努力,他们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师培训,邀请县文化馆、县山歌协会的知名专家以及山歌传承人来学校教授“兴国山歌”的演唱技巧、创作方法等,这样,全校师生可以零距离地接触纯正的山歌文化,學习最地道的山歌韵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优化地域文化教育环境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在特定时期积累的特定文化。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塑造了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对地域文化的教育、传承不能脱离“原味”的环境,因此,优化地域文化教育环境也是地域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的重要保障之一。地域文化环境的优化要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多个层面着力。
学校是地域文化进课堂的前沿阵地,要打造地域文化与校园环境的互嵌式教育场域。兴国实验小学就非常注重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地域文化学习氛围,营造出全方位、沉浸式的校园地域文化生态。如他们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的各个角落,在校园的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显眼位置张贴地域文化标语;在校园广播、校报等校园媒体连载地域文化的相关故事等。在校园软环境中,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如将“兴国山歌”与现代艺术元素相结合,编排了一批精品节目如《四星望月》等;还组织开展了诸如校园“十佳歌手评选”、“校园山歌艺术节”、山歌创作赛、山歌表演赛等形式多样的山歌赛会,带动了校园山歌演唱的蓬勃开展。他们还充分发挥“兴国山歌进学校进课堂”实践取得的经验教训,在云端举办“多校师生同上一堂山歌课”活动,带动其他学校开展山歌进校园工作。
家庭环境的优化需要社会、学校携同家长参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孩子接受教育最好、最直接的课堂。家庭教育具有启发性和终身性等优势。家庭传承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助力地域文化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教育推广。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保护意识和传承观念,热爱地域文化,积极带领孩子参与相关的教育活动,如周末的民俗文化村亲子游、寒暑假的乡村文化体验等,将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树立榜样。
总之,中小学课堂是青少年接受地域文化教育、获得地域文化精神滋养的重要场所和途径。通过多种方法和策略将地域文化引进校园、融入中小学课堂,让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地域文化的浸润,以继承和弘扬中华大地上的优秀地域文化,可以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并将中华文化瑰宝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
[4] 匡艳煌.A小学“兴国山歌进课堂”教师教学问题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21.
[5] 查丽红.中小学兴国山歌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5.
[作者:陈凤至(1976-),女,湖南洞口人,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王雪静(1997-),女,河南安阳人,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谭诤(1972-),男,湖南洞口人,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为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地域文化融入课堂与中小学特色教育教学发展路径研究”(SZUGSZH2021-116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