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素养导向的小学书法课程建设
2023-04-20周畅刘冲
周畅 刘冲
摘 要 艺术新课标和语文新课标对小学书法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小学书法课程建设应坚持审美素养导向,以学生的文字书写艺术学习为本,构建“二维度四领域三水平”的课程目标体系,聚焦审美感知、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的“艺术+语文”课程内容结构,把握兴趣与创造力、文化底蕴、活动育人和综合育人的多元融合课程实施路径,注重书法实践过程体验的表现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融制度、师资、资源于一体的全方位课程保障机制。
关 键 词 新课标 审美素养 书法课程 课程建设
引用格式 周畅,刘冲.审美素养导向的小学书法课程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3(11):24-28.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1]小学书法课程是小学生感知美、体验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渠道,对加强和改进学校书法教育乃至学校美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标对小学书法课程建设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对小学书法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小学书法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向。
1.语文新课标对小学书法课程建设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聚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领域,具体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其中与书法教育相关的目标是:“热爱国家通用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及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理解、欣赏、初步评价文学作品;学习发现美、表現美和创造美等”[2]。小学三个学段的具体目标是:“第一学段:能按基本的笔画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3]由语文新课标可见,小学语文课程的书法教育要求是规范写字,感受和体会汉字书写之美。
2.艺术新课标对小学书法课程建设的要求
艺术新课标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表现、创造、融合等艺术活动组织课程内容[4]。艺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学生发现、感知、欣赏、体验艺术美、生活美,提高审美感知能力。艺术新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书法领域提出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学段:尝试用毛笔等工具,在宣纸上进行水墨游戏,体验笔墨趣味。第二学段:欣赏中外著名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如绘画、书法、篆刻等,了解不同美术门类的特点。第三学段:学会欣赏和述评书法、篆刻等美术作品,学习中国画白描或写意画法,知道中国书法、篆刻的特点,了解不同书体的写法。”[5]由艺术新课标可见,小学艺术课程的书法教育的要求是体验笔墨趣味、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
3.书法课程即文字书写艺术课程
书法课程融合了语文课程和艺术课程两大领域,是“语文+艺术”的交叉融合课程,可谓文字书写艺术课程。书法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审美性等特性;具有开展实践活动、建构真实的审美感知与创造情境的特殊优势;具有传播审美文化、培育审美能力、促进审美传承的独特价值。作为文字书写艺术课程,书法课程应以审美素养为育人导向,以文字书写艺术学习为思路构建书法课程体系。文字书写艺术学习以学生已有文字认知经验和操作感受为基础,将文字书写与文字艺术相融合,在感知与体验文字艺术的过程中生发文字艺术美感,进而丰富学生的审美素养,走向“平衡协调的生命意象境界”[6]的美的追求。学校美育特色课程应构建核心素养统整的课程目标体系、重要观念统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评”一体的课程实施体系[7]。文字书写艺术学习是小学书法课程的基本任务,小学书法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着力点包括审美素养统整的课程目标、“语文+艺术”的课程内容、多元融合的课程实施、注重实践体验的表现性评价以及全方位的保障机制。
二、审美素养统整的小学书法课程目标
小学书法课程能够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在文字艺术审美领域,文字艺术审美可谓小学书法课程目标的整合器。
1.小学书法课程要培育的学生审美素养
书法教育有助于学生通过书法感知和书法体验理解汉字形态美,品味书法艺术创作趣味,发展良好的审美素养。根据语文新课标和艺术新课标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表述,小学书法课程可培育的学生审美素养聚焦于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
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知觉、感受审美对象时产生的愉快心理,是在直观感受审美对象的色彩、外形、线条等外显特点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书法课堂上,学生观察书法笔画特点、运笔技巧、布局方法,欣赏书法艺术作品,进行书法实际操作训练,理解生活情境中有关书法的具体内容,这是学生内在心理活动与书法的对话交流过程,也是丰富学生审美经验的过程。审美情趣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情感对事物现象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直接审美态度。“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确认反映世界的方式”[8]。儿童在与外部事物或现象接触时各有个性化的审美倾向,逐步生成儿童的审美情趣。书法学习过程中,儿童借助视觉感知书法形态之美,借助听觉感受书法韵律的美妙及传统文化气息,借助触觉体验文房四宝的真实质感,借助嗅觉感知古代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的淡淡墨香。审美能力是学生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书法学习能够唤醒学生对书法的审美感知,不仅体会书法“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不是舞而有舞的飘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9],而且在此基础上认识审美价值内涵,获得审美享受[10]。审美理想是学生对美的要求与愿望,是基于美观感受形成的对美的完善形态的向往和憧憬。书法审美历程中,学生不断展开思考、理解、记忆和情感体验,建立起认识书法、认识历史、认识生命的审美观念,提高书法创造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解决生活情境中的审美问题。例如,观春联、临摹经典作品、自创作品等对学生的书法学习有指导作用。
2.小学书法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围绕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审美素养,结合语文新课标、艺术新课标关于书法教育的要求,小学书法课程应遵循学生的文字书写艺术学习规律,建构审美素养统整的课程目标体系。
审美素养在审美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经过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领悟等审美体验,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审美素养得以发展。审美体验作为审美素养的发生机制,具有源初性、亲历性、整体性等特征,是审美素养发展的基本条件。书法活动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书法实践,学生初步发展审美感知、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在贯穿书法学习全程的审美体验中发展其审美创造能力。
据此,审美素养统整的小学书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文字书写艺术学习获得审美体验,进而发展审美素养。在总目标指引下,依据语文新课标和艺术新课标关于书法领域的学习要求,小学书法课程的目标体系可概括为“二维度四领域三水平”。“二维度”指小学书法课程应考虑审美素养维度和学段发展水平维度,整体设计课程目标体系。“四领域”指小学书法课程要培育的审美感知、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等审美素养领域。审美感知领域要求学生初步感知汉字知识的基本内容,尝试发现汉字规律,了解不同书体的写法。审美趣味领域要求学生掌握汉字书写布局和技法,领略字体造型、点画、线条的生命律动,感受书法笔墨趣味。审美情感领域要求学生学会鉴赏品评不同书体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临摹名作、对比反思,感受书法之美。审美创造领域要求学生品味书法承载的文化底蕴,享受书法艺术创造过程。“三水平”指体现梯度差异的小学书法课程学段水平。第一学段(1-2年级)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汉字书写常识和基本内容,感受汉字书写特点,体验笔墨趣味。第二学段(3-4年级)重在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硬笔、毛笔正楷字写法,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形體美。第三学段(5-6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述评书法,了解不同书体写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三、“艺术+语文”的小学书法课程内容结构
小学书法课程整合了艺术课程和语文课程关于书法学习的内容,体现了“艺术+语文”的小学书法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思路。
1.课程模块划分
小学书法课程内容应立足于通过文化渗透加深学生情感认知,通过审美过程体验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根据“二维度四领域三水平”的课程目标体系,小学书法课程的内容模块构建以四领域为据,即审美感知、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等四大课程内容模块。审美感知模块的任务是探索字源文化,了解汉字书写常识;审美趣味模块的任务是掌握基本笔画,参与实践创作过程;审美情感模块的任务是赏析书画作品,感悟书法创作情境;审美创造模块的任务是参观书法会展,提升书法精神美感。
2.课程内容设计
书法审美感知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索书法历史;认识书法以及书法家;认识文房四宝;了解不同流派与书体的特点,如欧体、柳体、颜体、楷书、隶书的基本笔画、结构、技巧;了解名胜古迹书法;对学生书写的坐姿、握姿进行讲解示范。识字之初,了解书法历史、字源文化、汉字书写常识与书体特点是进入书法学习的必修之路,也是书法学习的基础,打好基础才有可能稳固提升。在这一内容领域,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搜集有关字源文化、书法历史、名家名帖、碑帖等资料,了解碑帖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整理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在传统文化熏陶与感染下激发学习书法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文字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厚度与魅力,培养学生的书法文化传承意识与创新精神。
书法审美趣味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基础笔画;学会运笔;把握汉字结构;体会汉字平衡美。汉字书法的基本笔画主要有:横,包括长横、短横;竖,包括悬针竖、垂露竖;点,包括右点、左点;撇,包括长撇、短撇;捺,包括斜捺、平捺;还有提、横折、竖折、撇折、竖钩、横钩、斜钩、卧钩、竖弯、横折弯、竖弯钩、横折弯钩等。运笔方法主要是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动作的连贯运用,正确的运笔方法是写好笔画与笔锋的关键。运笔学习的重点是对手腕力度的把控和运笔方向的感知。要写出完整的、优美的汉字还需要学会整体布局,即在下笔之前对整个字体结构的把控。平时练习过程中细心观察尤为重要,如比较每一笔之间的位置关系及他们的粗细、宽窄、高矮,体会字态的平稳大方。
书法审美情感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鉴赏书法名家作品;临摹书法名家作品;体会书法名家创作情境;欣赏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比较不同学生的临摹成果以促进学生之间心得交流与反思提升。
书法审美创造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参加书画艺术会展;运用所学书法相关知识鉴赏品评书法艺术作品。参观书法展览、博物馆,有助于学生从力度、气韵、流畅度等角度分析和评价不同书体,感受书法带来的视觉上、精神上的美的冲击,增加书法的审美体验。
四、多元融合的小学书法课程实施途径
小学书法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把握兴趣与创造力、文化底蕴、活动育人及课程综合育人等四个途径。
1.发挥书法课堂优势,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与创造力
激发书法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书法能力与审美素养的首要条件。书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际的书法表现,激发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书法体验,学生进一步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感受古代优秀书法家的人格魅力[11]。学生通过自我的书法实践,手脑并用,体验书法创作的趣味,提高书法学习的能动性与创造力。有条件的学校可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兴趣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循序渐进地加以实践指导,保护每一位学生的书写和创作兴趣。
2.传统文化融入书法课程,厚植学生文化底蕴
汉字结构中的一撇一捺、一横一竖、一点一提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表现形式,汉字练习过程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传承与熏陶过程。书法是文字书写艺术,“书法艺术产生于中国的语言和思想,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又反过来塑造中国的语言和思想”[12]。中华文化是世界众多古老文化中唯一未中断的文化,汉字书法与中华文化相生相伴。汉字书法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传播着坚定的民族精神。汉字书法教育承担着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重任,帮助学生积淀文化气质,塑造民族审美价值,拓宽文化视野,厚植传统文化底蕴,培育民族文化自信。
3.关联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书法活动育人
从教和学的方式来看,小学书法课程具有明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书法课程将书法经验、儿童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探究体验、回归现实生活[13],实现“知行合一”的发展目标。
具体来说,书法活动育人的实现路径有三条。一是结合已有书法经验,促进个性化思考。学生在书法学习过程中运用个体经验不断理解运笔、布局、落笔的特点,逐步形成本人对书法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化思考。二是回归真实生活,感受审美文化。一些学校通过举办书画展、参观美术馆等活动,以及开展书法练习、书法社团、书法成果鉴赏、书法比赛、书法名家讲座等活动,加强书法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联系,帮助学生在真实生活体验中感受书法的审美价值与魅力。三是开展实践创造,解决社会问题。与很多科目一样,书法课程同样追求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例如书法探究、写对联等活动,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书法,经历思维运用和创造、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生活中的书法问题,内化和升华学生的审美素养。
4.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书法课程综合育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书法艺术具有综合性,它“集形式、内容、人品、素养等要素于一体”[14],可以与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数学等学科相融合,通过书法领域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实现综合育人。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对联书写等活动,将文化知识、审美体验与书法训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常识和审美体验。
五、注重书法实践体验的表现性评价
书法课程评价体系应以学生的书写艺术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将学生的书写技能掌握、书法学习兴趣及书法情感表现纳入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基于书法实践体验的表现性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依据
为使评价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客观和有效,小学书法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应基于书法课程的综合性特质。书法课程具有艺术性、人文性、实践性等多重属性,书法课程评价指标应整合学生的书写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个性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其次,书法课程评价应以审美素养培育为导向,以评价促学习,以学习促发展。书法学习将文化知识与审美体验过程相结合,激发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丰富思想情感交流,持续改进评价方式促进书写艺术学习,引导学生在积极健康的书法审美实践中感知书法文化,理解书法艺术,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后,书法课程评价应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推进书法课程“教—学—评”的一致性。书法课程要充分发挥书法实践过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在书法主题实践中整合书法教学、书法学习与书法评价。
2.评价方式建议
书法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在评价中注重过程体验,宜采取多元方式进行评价。注重书法过程体验,就要求把学生的学习动机、书写体验、习得效果结合起来,弱化书写水平和量化分数,做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简言之,书法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书法学习兴趣,激发书法实践创作意识,提高书法审美素养,而不是培养书法专业人才[15]。书法课程的具体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社会评价、公众展评等,只要是能从文字书写艺术欣赏与交流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改进意识,都可以采用。
六、小学书法课程保障机制建设
为保证小学书法课程的有序开展,学校有必要从制度、师资和资源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
学校应成立校级干部牵头,教学部门、团队、艺术学科组、年级组、班主任及相关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的书法课程管理组织,为书法课程的有效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学校应根据国家关于书法教育的政策要求,依据艺术新课标、语文新课标关于书法教育的学段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文字艺术学习规律,做好书法课程顶层设计,从理念与目标、模块与内容、评价与保障等层面研制适合本校学生文字书写艺术学习的书法课程方案。学校应因校制宜地制定与书法课程及相关工作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及激励功能。
2.师资保障
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书法教师队伍是保障书法课程及学校书法实践规范和有效运作的关键。书法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壮大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覆盖全体教师”。“壮大骨干教师”即重点培养一批书法骨干教师,健全书法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从书法、书法教育、民族文化、中外人文交流、审美创造等方面加强支持力度,定期开展书法教育校本培训和研修,精准满足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确保骨干教师的专业性,鼓励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带动青年教师”意在强调学校应重视书法教师梯队建设,避免因个别专任教师去职或退休而导致书法教育中断的情况发生。“覆盖全体教师”强调全校教师都应成为书法教育工作者。除书法教育专门课程外,书法教育也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程。全体教师应从写好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做起,重视板书设计和课堂运用,为学生的书写习惯养成提供动力,为学生的书写技能提高提供范例,为学生的书法审美素养培育提供环境,不断营造翰墨飘香的校园文化。
3.資源保障
书法课程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大类。书法课程的硬件资源主要指相关的环境和设施设备。建设具有笔墨气息和人文底蕴的书法教室、书法练习空间十分必要。配备笔、墨、纸、砚等文具,在校内各类过道、墙壁、展厅等场所,悬挂书法名家、教师、学生的书法作品或通过多媒体系统演示书法,使这些场所成为书法课程的外延学习空间。书法课程的软件资源主要包括书法学习所需的各类内容及书法教研机制。书法教师通过校本课程方案、学本、教案、电子书包、作品库、课件等表现形式,梳理、整合、设计与利用好各类书法学习内容资源。学校应强化书法教研和科研活动的供给与支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书法团体的专业力量,针对学生书法学习需求和学校书法课程建设需求,开展书法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促进学校书法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也有义务举办书法作品展示、书法科普及中外书法交流活动,通过书法这一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与文明互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2][3]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7,4-17.
[4][5] 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4,49-66.
[6] 刘冲.走出学校美育的认识误区——兼论学校美育的课程化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2021(01):29-37.
[7] 刘冲,路艳,徐丹.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的主题定位与体系构建[J].中国德育,2022(11):22-26.
[8]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3-217.
[9] 鲁迅.门外文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8.
[10] 李强.论文学审美鉴赏的创造性[J].大众文艺,2012(02):18-20.
[11] 张永锋.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书法课程标准”试建的设想[J].书法赏评,2012(04):65-71.
[12] 姜寿田.中国书法理论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4.
[13] 法苏恬.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98-102.
[14] 张伟.在书法教育中彰显美育目标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S2):60-61+66.
[15] 宋廷位.基于核心素养的艺术课程师资构建与评价探讨[J].教学与管理,2020(21):91-93.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