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思政”理念下影视类高校新闻理论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以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为例

2023-04-19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3期
关键词:新闻学影视育人

孙 笑

(作者单位:青岛电影学院)

高校是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信息的传播结构和传播秩序发生了深刻变革,思政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不断探索思政育人创新路径,提升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质效,适应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实践教学的新形势,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也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贯彻“大思政”理念,影视类高校新闻学理论思政教学要结合其资源优势汇聚“大合力”,形成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下的覆盖课堂、行业与社会的“点线面”一体化思政大课堂。

1 新闻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伴随着社会信息环境全媒体化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学专业承载着培养应时代而“声”的新闻传播人才的重任,立足影视类高校的教学特色,创新新闻理论教学思政育人路径势在必行。

1.1 影视类高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需要

影视类高校往往将“应用型”作为自身教学输出的“主动脉”,在承担培育影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承载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传媒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1]。影视类高校的新闻专业基础理论专业课程新闻学概论坚持“育为所需、育向紧需”的原则,培养政治可靠、有家国情怀、掌握扎实的新闻业务实践技能、服务于全媒体时代的应用型、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1.2 新闻学科思政教育“因势而新”的发展规律

随着信息跨国界流动性的加强,全球信息连通与观点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这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增强中华优秀文化与价值理念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途径多元纷杂,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念,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思政教育要契合影视类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和现实需求“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新闻学专业凭借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必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2]。新闻学理论课程遵循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相长的原则,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多举措推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的目标,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其爱国热情,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持续跟进“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

2 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现存的问题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弘扬主流价值观、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针对这一课程的思政建设改革一直以来都是相关学者和教师所关注的议题。目前,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在课程中展开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新闻理论+思政元素”二者融入路径,在教学方法创新上也并未摆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然而“‘课程思政’口号的践行主要在于课堂,但站在融媒体教学的航船上,狭义地把‘课堂’理解为‘实体的教室’已经过时”[3]。全媒体时代信息环境变化导致思政教育环境呈现出新的趋势,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新闻学理论课程也急需开放多样化、多维度的教学场景,面向高校思政改革的现状,思考新闻理论、思政之间形式和内容的全新配适,而不再是一味地挖掘新闻理论之中的思政元素。

此外,在目前现有的新闻学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中,基本面向综合类高校的新闻学方向,而在影视传媒类高校中新闻学专业广泛开设,其新闻学培养目标、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与综合类高校求同存异。在坚持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与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影视传媒类高校的新闻人才的培养往往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因此,探讨如何结合院校特色与专业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明晰影视类高校新闻学理论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并在其具体施行与建设中发掘创新的可能,成为本研究核心阐述的内容。

3 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起着统领的作用,它是专业实践的先导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媒格局改变的情况下,积极探索与建构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对新闻学理论教学体系化思想政治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3.1 注重思政案例教学实施时效性,混合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新闻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中,立足课堂主阵地,根据教学重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和设计,有效地选择和编写新闻思政案例,有的放矢地融入思政元素,不断丰富思政教学的呈现形式,是提升思政育人思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第一,转变叙述思维的方式,引入丰富的融合新闻报道案例。全媒体时代,媒介信息向智能化、社交化、视频化、移动化方向演进,新闻报道呈现形式多样化特征,信息传播呈现出鲜明的“可视化”特征,而这恰恰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与处理习惯[4]。传统的、直给的新闻思政案例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局限了思政育人的效果。新闻学概论思政案例的选择在夯实教材理论,遵循新闻本源、新闻真实、新闻价值的原则上,转变单一、陈旧的叙述思维方式,按照知识进阶排列,引入典型的融合新闻报道案例,注重素材的丰富性、多样性与趣味性,与此同时,深入挖掘对应课程知识的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完善教学设计。例如,联系媒体融合知识点,在教学中选择《中国日报》推出的短视频新闻《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作为典型案例。这则视频报道通过影视特技抠像技术,为主旋律宣传报道开创了新的叙事手法。又如,为深化新闻价值相关知识点,通过新华社H5新闻获奖作品《2021,送你一张船票》展开案例教学。这则建党百年主题报道以多媒体形式为载体,文字、手绘长图、游戏、音乐音频等融合交互,生动再现百年伟大征程,揭示百年建党精神。通过对时新的融合新闻报道案例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讨论,将思政元素与新闻理论知识和核心技能无缝对接,视觉冲击与情感传播的有效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坚定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理想信念。

第二,将时事热点转化为思政素材,打造“热点体验式”翻转课堂。新闻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媒体工作的从业者,担负着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职责,在思政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思辨性尤为重要。“‘课程思政’绝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相长的育人过程。”[5]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闻学概论采取翻转课堂模式,在每节课知识讲授之前,由2~3名学生组成的小组以课堂展示、再现演绎或视频短片的方式分享“本周热点新闻事件”,并组织学生共同展开案例分析与思政探讨。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国家大事,提升新闻素养,还可以通过对热点新闻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客观地思考,提高学生辨析社会现象或者事件特点的专业能力。

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热点事件的传播和发酵与新闻学概论基础理论中的新闻和舆论、新闻控制等知识点紧密相关,将时事热点转化为课程思政的素材,引导学生全面地理解并鉴别热点信息,结合与渗透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更有效地实现专业课程“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6]。

3.2 拓展实践教学的场景和维度,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

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新闻人才为目标,新闻学概论课程要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主导的理论授课模式,延伸课堂所学理论,进行实践教学设计,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

新闻专业“实践培养导向”的理念,一旦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流于单纯的操作层面,那么实践育人的价值与影响力无疑将大打折扣。新闻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小组版块式实训练习,也不单一围绕校园内的活动展开,而是拓展实践教学的场景和纬度,为学生与社会的连接创造条件,通过深入一线媒体的实践与学习打造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青岛电影学院与青岛广播电视台在产教融合领域合作打造的融媒体栏目《青影之声》,每周六以广播的形式在青岛文艺广播电台、蜻蜓FM、喜马拉雅播出,并且同步以视频直播、图文等多种形式在青岛广播电视台“蓝睛”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向观众全面呈现。这一项目是校媒深化合作的成果,也是新闻学专业教学融入行业实践的一次全新的尝试。

“一周影视新闻资讯报道”是新闻学概论课程为该栏目配置的学生实践版块,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形式,每组负责两期影视新闻资讯报道的资料搜集、资讯整合与撰写。每组新闻资讯稿件完成后,在课堂上,学生以新闻播评的形式进行模拟,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议后再次进行稿件的修改与完善,既保证新闻来源、新闻内容真实可信,同时也对新闻的素材和内容加以选择,扎实做好符合新闻价值与平台属性的新闻报道。新闻专业大一的学生参与并完成《青影之声》栏目2022年度26期节目,为听众提供当周最新鲜的、专业的影视资讯。新闻专业的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影视新闻的生产、制作和播出的全过程,将专业课程融于实践,与此同时,通过本地影视新闻资讯的整合,推出“在青摄制大片系列”“青岛影视推介会介绍”“青岛影视周”“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登上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等专题,从地方推及行业,这使学生更主动、更深入地去了解影视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为当地影视建设宣传助力。通过对国内与国际影视要闻的梳理,关注最新的政策变动和社会热点,将课堂所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在多维视野中认识社会,使学生更好地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增强观照社会现实的能力。

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的实践项目是新闻学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联动课堂、行业与社会,实现“点线面”一体化思政大课堂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通过专业实践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贯彻新时代的全方位立德、高质量育人目标。

3.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助推“大思政”育人模式

“大思政”课不是课堂大,而是将其放置到宏大的时代背景中,“大思政”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思维,遵循“以人为本”“理论结合实践”的根本要求。正因如此,推动新闻学理论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全媒体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不断丰富,教师在引领学生的过程中,依靠空洞的思政理论说教,效果并不理想,应拓宽实践教学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化,以此提升思政育人针对性与实效性[7]。“双师型”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对于新闻专业而言,能够在引领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言传身教,提供高质量的价值引导和职业引导。与此同时,教师自身要不断更新行业知识,紧跟产业发展趋势,了解最新的行业人才需求,在行业领域中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素质,德技并修,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新形势下适应社会与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影视类高校顺应新时代影视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和跨界融合的态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以及实训实践中心的建设,将“生产、教学、科研、应用”相互贯通,并贯穿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影视类高校新闻专业应根据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求,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上进一步优化,组建由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及行业人才、专家组成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指导学生创作,满足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需要;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实践育人落实落细,构建新时代大思政教育体系。

4 结语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学理论课的入门课程,如果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其知识点较为零散与抽象,学生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更缺乏运用新闻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政元素融入易、吸收难。

在当下,媒介环境瞬息万变,对新闻学专业人才提出了复合型的要求,这也给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方向。立足课堂与理论,通过时新性强的融合新闻报道引导教学与思政育人,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影视高校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拓展思政教育的影响纬度,达到高校、社会与行业育人资源的高效集聚、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推动“大思政”理念下的人才共育。

猜你喜欢

新闻学影视育人
影视展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影视风起
影视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